【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元器件中有机电致发光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超薄连接层 结构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技术介绍
有机电致发光是指有机发光材料在电流或电场的激发作用下发光的现象。1963 年,美国纽约大学的Pope等人(J. Chem. Phys. , 1963, 38, 2042)首次报道了有机材料单晶 蒽的电致发光现象,揭开了有机电致发光研究的序幕。1982年,Vincett研究小组(Thin SolidFilms, 1982,94,171)采用真空蒸镀法制备成功厚度为0. 6 μ m的蒽单晶膜,将有机电 致发光的工作电压降到30V内。到1987年,美国柯达公司C. W. Tang和S. A. Vanslyke (App 1. Phys. Iett. ,1987,51,913)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专利技术了三明治结构的器件,成功制备 了量子效率为1%,亮度大于lOOOcd/m2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0LED)。这一突破性进展激发了人们对于OLED的研究热情,使OLED迅速成为世界 范围内的热门研究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衬底、阳极层、阴极层和设置在阳极层和阴极层之间的至少两个电致发光单元和至少一个中间连接层,其中一种电极位于透明衬底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层位于邻接的两个电致发光单元之间,中间连接层包括有机超薄层、金属超薄层和金属化合物超薄层,所述金属超薄层位于有机超薄层和金属化合物超薄层之间,其中有机超薄层是缓冲层,金属超薄层是N型层,金属化合物超薄层是P型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军胜,文雯,马柱,蒋亚东,
申请(专利权)人: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