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螺旋导流板换热器管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76414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非连续螺旋导流板和连续螺旋导流板组合的“组合式螺旋导流板换热器管束”,既在同一台换热器管束中,采用非连续螺旋导流板和连续螺旋导流板两种结构,外圈是非连续螺旋板,而中间是连续螺旋板的内芯。外圈采用非连续螺旋板,保留了其加工容易成本低的优点,中间内芯采用连续螺旋板,克服了非连续螺旋板管束的短路问题。中间内芯的连续螺旋板由于其直径较小,成型和加工也相对较容易。(*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工业生产中使用的管壳式热交换设备。
技术介绍
管壳式热交换设备的最新技术是非连续螺旋导流板换热器和连续螺旋导流板换热器,非连续螺旋导流板换热器是每个导程由四块轴向投影分别为90度的导流板构成的近似螺旋面。连续螺旋导流板换热器的导流板是真正的连续螺旋面。两种技术有很多先进性,但都有不足。它们共同存在的不足是由于螺旋导流板板面较宽,进入壳程的流体,在沿螺旋面运动时,靠近管束中心的流体,从入口到出口所需的时间远小于管束外圈流体所用的时间。由于上述原因而使管束内外侧的换热效果是不相同的。无论怎样调整螺旋面的结构参数,很难使内外侧同时达到最佳换热效果。也就影响了整台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率。非连续螺旋导流板换热器的最大问题是在管束的中心区域,存在严重的短路漏流问题,使换热效率大大降低。连续螺旋导流板换热器的螺旋板的板面的成型和螺旋板上的管孔的钻孔都比较难,且加工成本比较高。对于大直径的换热器,该问题更为突出。
技术实现思路
为改善非连续螺旋导流板换热器和连续螺旋导流板换热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组合式螺旋导流板换热器管束。既在同一台换热器管束中,采用非连续螺旋导流板和连续螺旋导流板两种结构的组合,外圈是非连续螺旋导流板,而中间内芯是连续螺旋导流板。外圈的非连续螺旋导流板,保留了其加工容易成本低的优点,中间内芯的连续螺旋导流板,克服了非连续螺旋导流板管束的短路问题。中间内芯的连续螺旋导流板由于其直径较小,成型和加工也相对较容易。附图说明附图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换热器管束示意图。图中,1、管板,2、非连续螺旋导流板,3、定位杆,4、连续螺旋导流板,5、中心管,6、 定距管,7、拉杆,8、支持板,9、换热管。具体实施方式如附图所示,本技术组合式螺旋导流板换热器管束包括换热管(9)两端与管板(1)密封连接,中间内芯为连续螺旋导流板G),外圈为非连续螺旋导流板00,两种螺旋导流板共同对壳程流体起导流作用,并支承换热管(9)。拉杆(7)和定距管(6)对外圈非连续螺旋导流板进行定位并支撑,定位杆C3)和中心管( 对中间内芯的连续螺旋导流板 (4)进行定位。为了管束的组装方便设置支持板(8)。权利要求1.一种组合式螺旋导流板换热器管束,由管板(1)、换热管(9)、拉杆(7)、定距管(6)、 定位杆(3)、中心管(5)、支持板(8)构成,其特征在于螺旋导流板是由外层的非连续螺旋导流板( 和内层的连续螺旋导流板(4)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螺旋导流板换热器管束,其特征是内层的连续螺旋导流板的导程,小于外层的非连续螺旋导流板的导程。专利摘要本技术为非连续螺旋导流板和连续螺旋导流板组合的“组合式螺旋导流板换热器管束”,既在同一台换热器管束中,采用非连续螺旋导流板和连续螺旋导流板两种结构,外圈是非连续螺旋板,而中间是连续螺旋板的内芯。外圈采用非连续螺旋板,保留了其加工容易成本低的优点,中间内芯采用连续螺旋板,克服了非连续螺旋板管束的短路问题。中间内芯的连续螺旋板由于其直径较小,成型和加工也相对较容易。文档编号F28F9/22GK201955009SQ201020562819公开日2011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9日专利技术者李豪, 王坤, 邵龙升, 齐世泽 申请人:天能波纹管制造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合式螺旋导流板换热器管束,由管板(1)、换热管(9)、拉杆(7)、定距管(6)、定位杆(3)、中心管(5)、支持板(8)构成,其特征在于螺旋导流板是由外层的非连续螺旋导流板(2)和内层的连续螺旋导流板(4)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龙升齐世泽王坤李豪
申请(专利权)人:天能波纹管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23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