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风沙区生态屏障的建设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666734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干旱风沙区生态屏障的建设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建立由五种不同经济型植物组成的种植带,形成绿洲边缘的人工经济型生态屏障,在此基础上构建干旱风沙区绿洲外围防护体系的主体,从而使防护物种与经济物种配置、灌木物种与乔木物种配置、宽带与窄带配置等配置方法在经济型生态屏障建设中得到了有机地结合。对绿洲外围人工植被进行合理配置可以增强生态屏障的防护和产出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尤其是干旱风沙区经济型生 态屏障的建设方法。
技术介绍
塔里木盆地南缘是我国生态环境状况最为严酷、国家级贫困县分布最为集中的区 域之一。这里属于典型内陆暖温带荒漠气候,其主要环境特征是①风沙灾害频繁。每年风 速大于4m/s的日数在90天以上、年均浮尘天气在250天以上、年均沙尘暴天气在20天以 上;②水分亏值较大。多年平均降水量35. 1mm,年蒸发量达2595. 3mm,干燥度为20. 8 ;③收 入水平低下。当地群众的人均收入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绿洲外 围土地的大面积开发,致使绿洲外围的自然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因此建造具有防护效益、经 济效益和可持续管理的生态屏障是保证区域生态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而这种经济 型生态屏障的建造技术是关键。经济型生态屏障的物种配置技术是关键。针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边缘的环境特 点,以在塔里木盆地南缘实施的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建设项目工程区为研发基地,以特色 林果(红枣、核桃)等经济植物的物种配置技术为突破口,开展绿洲边缘农田防护体系经济 型物种配置技术和绿洲边缘农田防护体系的结构优化技术的研发,确定防护体系经济物种 的最佳配比和体系结构特点,在确保防护效益的前提下,获取防护体系经济产出与防护效 益的最佳耦合模式。塔里木盆地南缘区域是我国著名的极端干旱区,也是我国典型的风沙危害区,同 时又是国家级贫困县的集中分布区。因此在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中,既要考虑生态效 益,又要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到防护效益和经济产出的和谐统一,以促进生态和经 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基于前期一系列的技术研发,探讨在干旱风沙区进行经济型生态屏障 建设的途径和实践方法,是对干旱条件的生态建设途径和贫困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有益 探索和积极尝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干旱风沙区进行经济型生态屏障的建设方 法,该方法的应用将对保护绿洲生态安全和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具有重大的实践意 义,同时将为塔里木盆地南缘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及环境保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该方法是通过建立 由五种不同经济型植物组成的种植带,形成绿洲边缘的人工经济型生态屏障,在此基础上 构建干旱风沙区绿洲外围防护体系的主体,从而使防护物种与经济物种配置、灌木物种与 乔木物种配置、宽带与窄带配置等配置方法在经济型生态屏障建设中得到了有机地结合。 对绿洲外围人工植被进行合理配置可以增强生态屏障的防护和产出功能。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按下列步骤进行a、生态屏障的第一带为沙拐枣林防护带,带宽30米,其中阻沙带宽10米,株行距 3米X3米,固沙带宽20米,株行距1.5米XI. 5米;b、生态屏障的第二带为沙漠桑防护带,带宽20米,株行距3米X3米;C、生态屏障的第三带为柽柳林带,带宽100米,在柽柳上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接 种管花肉苁蓉;d、生态屏障的第四带为红枣林带,带宽50米,株行距3米X3米;e、生态屏障的第五带为核桃林带,带宽30米,株行距3米X 3米,选择抗逆性强的 优良核桃品种即可。所述方法中步骤b在沙漠桑的生长初期,在林中空地内套种白刺,株行距1米Xl 米,在白刺上接种中药材琐阳。所述方法中步骤c在柽柳上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接种管花肉苁蓉,采用沟内种植 和沟间采挖的方式,开挖3米宽的种植沟,在沟内种植柽柳,株行距1. 5米X 1. 5米,沟间宽 3米,在肉苁蓉成熟时,在种植沟间的3米宽带内进行采收。所述方法中步骤d在红枣林的生长初期,利用林带间空地,种植大叶牧畜,行状种 植,行宽2米。所述方法中步骤e在核桃林的生长初期,利用林带间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的空 地种植花生。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该方法的特点为(1)、在进 行长期物种筛选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物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提出物种配置方案,这是本技 术应用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O)、防护物种和经济物种的配置技术、乔木物种-灌木物 种-草本物种的配置技术、生态屏障的长期建设和短期改造利用相结合的技术是经济型生 态屏障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方法已经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策勒绿洲的三号风口和墨玉绿洲的 玉北示范区实施,生态屏障的宽度为230米,具体操作按下列步骤进行a、生态屏障的第一带为沙拐枣林防护带,带宽30米,其中阻沙带宽10米,株行距3 米X 3米,可以起到阻止和疏导流沙的作用,固沙带宽20米,株行距1. 5米X 1. 5米,可以 起到固定流沙的作用;b、生态屏障的第二带为沙漠桑防护带,带宽20米,株行距3米X 3米,可以起到减 少风速和增加沉降的作用,在沙漠桑的生长初期,在林中空地内套种白刺,株行距1米Xi 米,在白刺上接种中药材琐阳,可以起到养地保湿的作用,又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在 沙漠桑的生长旺期,可以适时收获一定量的桑果桑叶,加工果汁和桑叶茶,进一步增加防护 林带的经济产出;C、生态屏障的第三带为柽柳林带,带宽100米,这个林带是生态屏障中增加经济 产出的一个主要林带,在柽柳上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接种管花肉苁蓉,采用沟内种植和沟 间采挖的方式,即开挖3米宽的种植沟,在沟内种植柽柳,株行距1. 5米X 1. 5米,沟间宽3 米,在肉苁蓉成熟时,在种植沟间的3米宽带内进行采收,由于柽柳的生长速度较快,很快就可郁闭,不用在种植沟间的空地种植其它植物;d、生态屏障的第四带为红枣林带,带宽50米,株行距3米X3米,选择矮化的、适 宜当地气候和水土条件的优良红枣品种,并可以得到沙漠桑林带的有效保护,在红枣林的 生长初期,利用林带间空地,种植大叶牧畜,行状种植,行宽2米,不仅可以起到固土、保湿、 增肥的作用,而且可以为牲畜提供优质的饲料,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e、生态屏障的第五带为核桃林带,带宽30米,株行距3米X 3米,这是最靠近绿洲 边缘的经济林种植带,选择抗逆性强的优良核桃品种,在核桃林的生长初期,禾Ij用林带间土 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的空地种植花生,不仅可以起到固土、保湿、增肥的作用,而且可以获 得早期的经济收入。利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方法在干旱风沙区建设的经济型生态屏障中,防护物种的成活 率达到85%以上,经济物种的成活率达到75%以上。生态屏障的整体生长态势良好,防护 效益和经济效益已逐步显现。权利要求1.一种,其特征在于按下列步骤进行a、生态屏障的第一带为沙拐枣林防护带,带宽30米,其中阻沙带宽10米,株行距3 米X3米,固沙带宽20米,株行距1.5米XI. 5米;b、生态屏障的第二带为沙漠桑防护带,带宽20米,株行距3米X3米;c、生态屏障的第三带为柽柳林带,带宽100米,在柽柳上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接种管 花肉苁蓉;d、生态屏障的第四带为红枣林带,带宽50米,株行距3米X3米;e、生态屏障的第五带为核桃林带,带宽30米,株行距3米X3米,选择抗逆性强的优良 核桃品种即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在沙漠桑的生长初期,在林中空地内 套种白刺,株行距1米Xl米,在白刺上接种中药材琐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在柽柳上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接种 管花肉苁蓉,采用沟内种植和沟间采挖的方式,开挖3米宽的种植沟,在沟内种植柽柳,株 行距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干旱风沙区生态屏障的建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下列步骤进行:a、生态屏障的第一带为沙拐枣林防护带,带宽30米,其中阻沙带宽10米,株行距3米×3米,固沙带宽20米,株行距1.5米×1.5米;b、生态屏障的第二带为沙漠桑防护带,带宽20米,株行距3米×3米;c、生态屏障的第三带为柽柳林带,带宽100米,在柽柳上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接种管花肉苁蓉;d、生态屏障的第四带为红枣林带,带宽50米,株行距3米×3米;e、生态屏障的第五带为核桃林带,带宽30米,株行距3米×3米,选择抗逆性强的优良核桃品种即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凡江雷加强庞营军毛东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6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