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捷式皮带更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665812 阅读:2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便捷式皮带更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前支架的转轮式前底盘(2)下设有前转轮(1),前支撑框架(3)固结在转轮式前底盘(2)上,前支撑框架(3)上设有主滚筒(9)和固定支架(10),固定支架(10)与活动支架(11)通过螺栓连接,前支撑框架上侧设置上层皮带定位间隙(6)及前中间传动辊(8),前支撑框架两侧安装前转动轴(4),前转动轴(4)由前电机(5)带动,后支架的转轮式后底盘(13)下设有后转轮(12)、后支撑框架(14)固结在转轮式后底盘(13)上,后支撑框架(14)下侧设置下层皮带定位间隙(7),后支撑框架(14)两侧安装后转动轴(15)及后中间传动辊(16),后转动轴(15)由后电机(17)带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自动更换皮带,大量减少了人力作业强度,提高了作业安全性。(*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带式输送机的辅助性机械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能方便、 快速的更换不同类型带式输送机的机上皮带的便捷式皮带更换装置
技术介绍
带式输送机最常见传送介质为皮带,在皮带正常老化、意外事故破损等情况下,需 要进行皮带更换。皮带更换步骤主要包括将机上旧皮带卸下,将新皮带装到机上(旧皮带 卸下后需要打捆存放,新皮带装上前需要解捆)。因皮带自重且和带式输送机的空间设计不 规则等因素,传统的皮带更换(尤其是较长皮带)主要依靠人工拖曳、调整,需要消耗较多 的人力,且存在一定危险性。专利号为200810210084的皮带张紧装置及皮带更换方法,主 要包括安装于发动机主体的端面的支承盒、与发动机输出轴平行的轴和可摆动地支撵于所 述支承盒的张紧臂,通过与发动机输出轴平行的轴,可转动地支撑于张紧臂的自由端侧的 带轮,将张紧臂压靠向使所述带轮压接皮带的方向的压靠机构,仅需一人完成操作。但不能 实现自动操作,且皮带更换与打捆、解捆不能同步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目前皮带更换人工作业强度,提高皮带更换作业效率和安全性,本实用 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捷式皮带更换装置,利用支架空间定位和带式输送机皮带传输原理,能 方便、快速的更换不同类型带式输送机的机上皮带,拆卸、安装方便,能长期重复使用,满足 不同皮带更换需求。本技术具体技术方案如下包括前支架、后支架和两组电机,所述 前支架由转轮式前底盘、前支撑框架、前转动轴和可伸缩式活动支架组成,其中,转轮式前 底盘下设有前转轮,前支撑框架固结在转轮式前底盘上,前支撑框架上设有主滚筒和固定 支架,固定支架与活动支架通过螺栓连接,前支撑框架上侧设置上层皮带定位间隙及前中 间传动辊,前支撑框架两侧安装前转动轴,前转动轴由前电机带动,所述后支架由转轮式后 底盘、后支撑框架、后转动轴和后中间传动辊组成,其中,转轮式后底盘下设有后转轮、后支 撑框架固结在转轮式后底盘上,后支撑框架下侧设置下层皮带定位间隙,后支撑框架两侧 安装后转动轴及后中间传动辊,后转动轴由后电机带动。在上述前支架、后支架中,考虑到 机尾皮带运行特点,前支架安装空间位置要高于后支架,前支架的可伸缩式皮带支架终端 与机尾的机上皮带保持0. 51m空间距离衔接,后支架的中间传动辊与机尾的机下皮带保持 0. 5-lm空间距离衔接。所述两组电机分别固定连接前、后支架的转动轴,其转向相反。本技术的优点是a.实现了自动更换皮带,大量减少了人力作业强度,提高 了作业安全性;b.能长期重复使用,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拆卸、安装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前支架结构简图图2是本技术的后支架结构简图。图中,1、前转轮,2、前底盘,3、前支撑框架,4、前转动轴,5、前电机,6、上层皮带定 位间隙,7、下层皮带定位间隙,8、前中间传动辊,9、主滚筒,10、固定支架,11、活动支架,12、 后转轮,13、后底盘,14、后支撑框架,15、后转动轴,16、后中间传动辊,17、后电机。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本技术具体技术方案如下该便捷式皮带更换装置包括前支架、后 支架和两组电机,所述前支架由转轮式前底盘2、前支撑框架3、前转动轴4和可伸缩式活动 支架11组成。其中,转轮式前底盘2下设有前转轮1,前支撑框架3固结在转轮式前底盘2 上,前支撑框架3上设有主滚筒9和固定支架10,固定支架10与活动支架11通过螺栓连 接,前支撑框架上侧设置上层皮带定位间隙6及前中间传动辊8,前支撑框架两侧适当位置 安装前转动轴4。前转动轴4由前电机5带动。所述后支架由转轮式后底盘13、后支撑框 架14、后转动轴15和后中间传动辊16组成。其中,转轮式后底盘13下设有后转轮12、后 支撑框架14固结在转轮式后底盘13上,后支撑框架14下侧设置下层皮带定位间隙7,后 支撑框架14两侧适当位置安装后转动轴15及后中间传动辊16。后转动轴由后电机17带 动。在上述前支架、后支架中,考虑到机尾皮带运行特点,前支架安装空间位置要高于后支 架,前支架的可伸缩式皮带支架终端与机尾的机上皮带保持0. 5-lm空间距离衔接,后支架 的中间传动辊与机尾的机下皮带保持0. 5-lm空间距离衔接。所述两组电机分别固定连接 前、后支架的转动轴,其转向相反。本技术工作步骤是a、利用底盘滚轮可根据实际需求将前后支架移动到适当 位置,并打开底盘固定支撑;b、将机上待拆卸旧皮带从机尾胶结处断开,旧皮带通过可伸缩 式皮带支架、上侧皮带定位间隙、定向传动辊,最后通过转动轴中间开孔缠绕到前支架的转 动轴;将待安装打捆新皮带套装在后支架的转动轴上,内侧皮带端通过转动轴中间螺栓开 孔固结到后支架的转动轴上,再通过下侧皮带定位间隙、定向传动辊,与机上待拆卸旧皮带 衔接;C、开启前、后支架动力源,旧皮带将依次通过可伸缩式皮带支架、上侧皮带定位间隙、 定向传动辊,最后缠绕到前支架的转动轴上;新皮带将通过转动轴转动解捆,依次经下侧皮 带定位间隙、定向传动辊,最后安装到带式输送机上;d、断开新旧皮带衔接,根据带式输送 机实际需求长度截断新皮带,完成皮带更换。权利要求1. 一种便捷式皮带更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支架、后支架和两组电机,所述前支架 由转轮式前底盘O)、前支撑框架(3)、前转动轴(4)和可伸缩式活动支架(11)组成,其中, 转轮式前底盘( 下设有前转轮(1),前支撑框架(3)固结在转轮式前底盘( 上,前支撑 框架C3)上设有主滚筒(9)和固定支架(10),固定支架(10)与活动支架(11)通过螺栓连 接,前支撑框架上侧设置上层皮带定位间隙(6)及前中间传动辊(8),前支撑框架两侧安装 前转动轴G),前转动轴由前电机( 带动,所述后支架由转轮式后底盘(13)、后支撑 框架(14)、后转动轴(1 和后中间传动辊(16)组成,其中,转轮式后底盘(1 下设有后转 轮(12)、后支撑框架(14)固结在转轮式后底盘(1 上,后支撑框架(14)下侧设置下层皮 带定位间隙(7),后支撑框架(14)两侧安装后转动轴(1 及后中间传动辊(16),后转动轴 由后电机(17)带动。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便捷式皮带更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前支架的转轮式前底盘(2)下设有前转轮(1),前支撑框架(3)固结在转轮式前底盘(2)上,前支撑框架(3)上设有主滚筒(9)和固定支架(10),固定支架(10)与活动支架(11)通过螺栓连接,前支撑框架上侧设置上层皮带定位间隙(6)及前中间传动辊(8),前支撑框架两侧安装前转动轴(4),前转动轴(4)由前电机(5)带动,后支架的转轮式后底盘(13)下设有后转轮(12)、后支撑框架(14)固结在转轮式后底盘(13)上,后支撑框架(14)下侧设置下层皮带定位间隙(7),后支撑框架(14)两侧安装后转动轴(15)及后中间传动辊(16),后转动轴(15)由后电机(17)带动,本技术实现了自动更换皮带,大量减少了人力作业强度,提高了作业安全性。文档编号F16H7/24GK201875073SQ20102054113公开日2011年6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26日专利技术者徐春玲, 李连海, 江志荣 申请人:莱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捷式皮带更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支架、后支架和两组电机,所述前支架由转轮式前底盘(2)、前支撑框架(3)、前转动轴(4)和可伸缩式活动支架(11)组成,其中,转轮式前底盘(2)下设有前转轮(1),前支撑框架(3)固结在转轮式前底盘(2)上,前支撑框架(3)上设有主滚筒(9)和固定支架(10),固定支架(10)与活动支架(11)通过螺栓连接,前支撑框架上侧设置上层皮带定位间隙(6)及前中间传动辊(8),前支撑框架两侧安装前转动轴(4),前转动轴(4)由前电机(5)带动,所述后支架由转轮式后底盘(13)、后支撑框架(14)、后转动轴(15)和后中间传动辊(16)组成,其中,转轮式后底盘(13)下设有后转轮(12)、后支撑框架(14)固结在转轮式后底盘(13)上,后支撑框架(14)下侧设置下层皮带定位间隙(7),后支撑框架(14)两侧安装后转动轴(15)及后中间传动辊(16),后转动轴由后电机(17)带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志荣李连海徐春玲
申请(专利权)人:莱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