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55481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连接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即使具备用于施加挤压力的弹性部,也能够实现精简化的连接器。连接部件(9)包括配置在头部(9b)和与其相邻接的绝缘板(8a)之间,在层叠方向上依次挤压多个绝缘板(8a~8d)的金属制的弹性部(15),在与头部(9b)相邻接的绝缘板(8a)的与弹性部(15)接触的面一侧形成有容纳挤压绝缘板(8a)的弹性部(9)的一端侧的凹部(16)。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被用于例如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生态环境友好型汽车 (eco-friendly cars),特别是能够被用于在传递大容量电力时使用的电线束的连接部的 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在连接器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例如,在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中, 在如马达与变频器之间或变频器与电池之间连接机器之间的传递大容量的电力时所使用 的电线束,在其一端侧具有被分割为两部分的连接器,该连接器被分为例如具备凸端子和 容纳该凸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的凸侧连接器部和具备与上述凸端子连接的凹端子和容纳 该凹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的凹侧连接器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070754 号公报)。近年来,虽然这种生态环境友好型汽车以提高节能的性能为目的不断实现全部零 部件的轻型化,但实现轻型化的有效手段之一与实现小型化的目的相抵触。因此,作为公知技术存在例如像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第4037199号公报)那样的 技术。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如下,在车辆驱动用的从马达拉出的多相的导电部件的 连接端子与从驱动马达的变频器拉出的多相的电力电缆的连接端子连接的车辆用电连接 结构中,导电部件的各相的连接端子与对应的电力电缆的各相的连接端子重合,并且在与 连接端子的重合面相反一侧的面上配置绝缘部件,将这些重合的各相的连接端子与绝缘部 件通过设置在贯穿它们的位置的单独的螺钉在重合方向上连接固定。S卩,专利文献2的技术是通过将单独的螺钉在重合方向紧固,将作为连接端子的 重合面的连接端子之间的接点多点一并夹住,从而使连接端子之间以接点固定并且电连接 的连接结构,这样的结构与专利文献1那样的技术相比,具有易于实现小型化的优点。然而,在专利文献2中有以附图标记43表示的弹簧垫圈的结构,该结构在以附图 标记41表示的金属垫圈来限制以附图标记18表示的螺钉的紧固行程中,在能施加适当的 挤压力的方面非常有效。但是,配置在弹簧垫圈附近的以附图标记31表示的绝缘部件,通常考虑从接点向 弹簧垫圈的电荷的移动情况来决定其厚度,在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由于在绝缘部件上仅 附设有弹簧垫圈,作为结果,连接结构在重合方向上增厚了与弹簧垫圈相应的厚度。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为了尽量实现连接结构的小型化,考虑使其实现进一步精简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在通过将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多 个第二连接端子以及多个绝缘板配置为处于层叠状态,并将连接部件在层叠方向上挤压,从而将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和多个第二连接端子在各接点一并固定并电连接的连接结构中, 例如,即使具备用于施加挤压力的弹性部,也能够实现精简化的技术。本专利技术是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做出的,其具备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 第一终端壳体,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以及排列并容纳在上述 第一终端壳体内的多个绝缘板;若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则上述 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 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多个第二连接端子与多个绝缘板配置成处于层叠状态;其特征是,设置 有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由头部和与该头部连接的轴部构成,该轴部贯通上述多个第一连 接端子和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接点以及上述多个绝缘板,并且通过以上述头部挤 压邻接的上述绝缘板,从而使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和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在各接点一 并固定并且电连接,至少贯通各接点的部分由绝缘性材料形成;该连接部件包括被配置在 上述头部和与其相邻接的上述绝缘板之间,在层叠方向依次挤压上述多个绝缘板的金属制 的弹性部;在与上述头部相邻接的上述绝缘板的与上述弹性部接触的面一侧,形成有容纳 挤压该绝缘板的上述弹性部的一端侧的凹部。本专利技术是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做出的,其具备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 第一终端壳体,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以及排列并容纳在上述 第一终端壳体内的多个绝缘板;若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则上述 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 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多个第二连接端子与多个绝缘板配置成处于层叠状态;其特征是,具备 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通过以头部挤压邻接的上述绝缘板,将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及上 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在各接点一并固定并电连接;该连接部件包括配置在上述头部和与其 相邻接的上述绝缘板之间,在层叠方向上依次挤压上述多个绝缘板的金属制的弹性部;在 与上述头部相邻接的上述绝缘板的与上述弹性部接触的面一侧,形成有容纳挤压该绝缘板 的上述弹性部的一端侧的凹部。此外,也可以在上述凹部的底部设置有支承上述弹性部的金属制的支承部件。此外,也可以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上形成有用于插入上述连接部件的连接部件插 入孔,在上述连接部件的上述头部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密封上述头部的外周面与上述第一 终端壳体的上述连接部件插入孔的内周面之间的防水结构。此外,也可以将上述连接部件插入孔形成为筒状,并且内窥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内 部的筒状的端部向内侧折弯,通过使上述连接部件的头部下表面的边缘周部与被折弯的上 述端部接触,从而限制上述连接部件的行程。此外,也可以做成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为凸侧终端壳体,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为凹侧 终端壳体,在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之后,在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上 形成有用于使上述连接部件相对于上述第一终端壳体能够插拔的贯通孔。此外,也可以做成在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各自的一端侧上连接有挠性的电缆, 上述第二终端壳体上还具备用于保持上述电缆,以相对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具有柔软性的 状态将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保持在规定位置的电缆保持部件。本专利技术的效果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例如,即使具备用于施加挤压力的弹性部,也能够 实现精简化。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构成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 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嵌合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之后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嵌合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之后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第一连接器部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第一连接端子的图,图5(a)为侧视图,图5 (b)为仰视图。图6是表示第二连接器部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第二连接端子的图,图7(a)为侧视图,图7 (b)为仰视图。图8是表示第二连接端子的图,图8(a)为侧视图,图8 (b)为仰视图。图9是表示嵌合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之前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图10是涉及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表示嵌合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 器部之后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1-连接器,2-第一连接器部,3-第二连接器部,乜 4c-第一连接端子,5-第一终 端壳体,6a 6c-第二连接端子,7-第二终端壳体,8a 8c_第一绝缘板,8d_第二绝缘板, 9-连接部件,9a-轴部,9b-头部,15-弹性部,16-凹部,17-支承部件。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首先说明第一实施例。在此,对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连接结构的一个例子的连接器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的立 体图(表示非嵌合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嵌合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结构,其具备: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以及排列并容纳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内的多个绝缘板;若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则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与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端子成对地相互面对,并且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多个第二连接端子与多个绝缘板配置成处于层叠状态;其特征是,设置有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由头部和与该头部连接的轴部构成,该轴部贯通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和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的各个接点以及上述多个绝缘板,并且通过以上述头部挤压邻接的上述绝缘板,从而使上述多个第一连接端子和上述多个第二连接端子在各接点一并固定并且电连接,至少贯通各接点的部分由绝缘性材料形成;该连接部件包括被配置在上述头部和与其相邻接的上述绝缘板之间,在层叠方向依次挤压上述多个绝缘板的金属制的弹性部;在与上述头部相邻接的上述绝缘板的与上述弹性部接触的面一侧,形成有容纳挤压该绝缘板的上述弹性部的一端侧的凹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幸雄竹原秀明福田州洋片冈裕太林真也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