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结构桥面连续装置,包括分别浇筑在相邻两个梁体梁端顶部且上表面平直光滑的混凝土现浇层、位于相邻两个梁体间连接处正上方的钢板与钢筋组合式框架结构和浇筑在钢板与钢筋组合式框架结构上的混凝土浇筑层;钢板与钢筋组合式框架结构包括底部平直光滑的底钢板、横桥向布设在底钢板上的多道纵向钢板和穿在多道纵向钢板间的多根横向钢筋,底钢板平铺在混凝土现浇层上且二者之间形成一个滑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施工方便且用钢量少、投入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底钢板与桥面整体化层之间形成滑动面使得梁体的滑动更顺畅,能解决现有桥面连续结构存在的易出现裂缝、使用寿命较短、易引起桥面铺装层破坏等问题。(*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桥面连续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组合结构桥面连续装置。
技术介绍
对于简支结构桥梁而言,在其上部结构桥面连接处的桥面连续结构是影响桥梁安全和使用寿命的重要方面之一。简支梁桥桥面连续结构是使得多孔简支梁桥既能保持简支梁桥的力学特性,又能为车辆提供连续的行车道,其使简支梁桥具备连续桥梁才具有的行车平稳、舒适等优越性。简支梁桥桥面连续结构不仅构造简单、施工方便,而且成本低,因而适用非常广泛。但由于现有的简支梁桥桥面连续结构通常为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厚度较小(一般为6厘米左右,若太厚则会对桥梁受力体系产生影响),且处于简支梁桥变形 (压缩、转动、剪切)最大的部位,其受力非常复杂,因而桥面连续结构在投入使用后不久便会出现不规则裂缝,并逐渐发展为碎裂、坑洞等病害,进而引起桥面铺装层的破坏,严重影响桥梁的正常使用,损害行车舒适性,并可能危及行车安全。同时,由于简支梁端在活载作用下必然产生转角效应,而桥面连续结构又固定在梁体上,因而桥面连接部位势必反复受拉,长期看来必定开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组合结构桥面连续装置,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施工方便且用钢量少、投入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底钢板与桥面整体化层之间形成滑动面使得梁体的滑动更顺畅,能有效解决现有桥面连续结构存在的易出现裂缝、使用寿命较短、易引起桥面铺装层破坏等实际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组合结构桥面连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浇筑在相邻两个梁体的梁端顶部且上表面平直光滑的混凝土现浇层、位于相邻两个梁体之间的连接处正上方且布设在混凝土现浇层上的钢板与钢筋组合式框架结构和浇筑在所述钢板与钢筋组合式框架结构上的混凝土浇筑层,所述混凝土浇筑层与所述钢板与钢筋组合式框架结构浇筑为一体,且所述钢板与钢筋组合式框架结构与位于其四周侧的钢筋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浇筑为一体;所述钢板与钢筋组合式框架结构包括底部平直光滑的底钢板、横桥向布设在底钢板上的多道纵向钢板和穿在多道所述纵向钢板之间的多根横向钢筋,所述底钢板、多道所述纵向钢板和多根所述横向钢筋紧固连接为一体; 所述底钢板平铺在相邻两个梁体梁端顶部所设置的混凝土现浇层上,且底钢板与混凝土现浇层之间形成一个滑动面;所述横向钢筋与纵向钢板呈正交布设,多根所述横向钢筋布设在同一平面上且与混凝土现浇层呈平行布设,所述纵向钢板上开有供多根所述横向钢筋穿过的多个横向钢筋穿孔,多道所述纵向钢板呈平行布设。上述组合结构桥面连续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钢板与钢筋组合式框架结构与用于成型所述钢筋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的桥面铺装层钢筋网布设在同一平面上。上述组合结构桥面连续装置,其特征是多个所述横向钢筋穿孔布设在同一直线上,且均布设在所述纵向钢板的中心轴线上。上述组合结构桥面连续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混凝土浇筑层上设置有两条平行布设的锯缝,两条所述锯缝分别与底钢板的左右两侧边线正对。上述组合结构桥面连续装置,其特征是多根所述横向钢筋呈均勻布设,多道所述纵向钢板呈均勻布设。上述组合结构桥面连续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底钢板的横桥向宽度为600mm 800mm且其长度为1200 1500mm,相邻两根横向钢筋之间的间距为IOOmm 120mm,相邻两道纵向钢板之间的间距为IOOmm 120mm,所述纵向钢板的高度为15mm 18mm。上述组合结构桥面连续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纵向钢板和底钢板的厚度均为 4mm 5mm0上述组合结构桥面连续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横向钢筋穿孔的孔径为Φ8πιπι Φ 10mm。上述组合结构桥面连续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纵向钢板和底钢板之间以焊接方式进行连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投入成本低。2、施工步骤简单、施工简便且实现方便,先通过桥面整体化层对梁体的梁板顶进行处理达到两跨桥面基本齐平,再在混凝土现浇层的顶面打磨出光滑平面,以使得混凝土现浇层与底钢板之间形成滑动面;随后,在底钢板的顶部沿横桥向焊接多道纵向钢板且在纵向钢板之间穿多根横向钢筋3,形成钢板与钢筋组合式框架结构;最后,在钢板与钢筋组合式框架结构上浇筑桥面混凝土,形成混凝土浇筑层即可。3、用薄钢板代替原有钢筋,基本不增加结构用钢量。4、使用效果好,由于底钢板与桥面整体化层之间形成隔离层,并形成人为的滑动面,使梁体的滑动更顺畅,因而能有效防止开裂。5、桥面上所设置锯缝的位置与底钢板所形成滑动界面的位置相吻合,因而有利于桥梁收缩。综上所述,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施工方便且用钢量少、投入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底钢板与桥面整体化层之间形成滑动面使得梁体的滑动更顺畅,能有效解决现有桥面连续结构存在的易出现裂缝、使用寿命较短、易引起桥面铺装层破坏等实际问题。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 -底钢板;2-纵向钢板;4-横向钢筋穿孔; 5-锯缝;7-梁体;8-混凝土浇筑层;3-横向钢筋; 6-混凝土现浇层; 9-钢筋混凝土桥面铺装层;10-桥面铺装层钢筋网。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包括分别浇筑在相邻两个梁体7的梁端顶部且上表面平直光滑的混凝土现浇层6、位于相邻两个梁体7之间的连接处正上方且布设在混凝土现浇层6上的钢板与钢筋组合式框架结构和浇筑在所述钢板与钢筋组合式框架结构上的混凝土浇筑层8,所述混凝土浇筑层8与所述钢板与钢筋组合式框架结构浇筑为一体,且所述钢板与钢筋组合式框架结构与位于其四周侧的钢筋混凝土桥面铺装层9浇筑为一体。所述钢板与钢筋组合式框架结构包括底部平直光滑的底钢板1、横桥向布设在底钢板1上的多道纵向钢板2和穿在多道所述纵向钢板2之间的多根横向钢筋3,所述底钢板1、多道所述纵向钢板2和多根所述横向钢筋3紧固连接为一体。所述底钢板1平铺在相邻两个梁体 7梁端顶部所设置的混凝土现浇层6上,且底钢板1与混凝土现浇层6之间形成一个滑动面。所述横向钢筋3与纵向钢板2呈正交布设,多根所述横向钢筋3布设在同一平面上且与混凝土现浇层6呈平行布设,所述纵向钢板2上开有供多根所述横向钢筋3穿过的多个横向钢筋穿孔4,多道所述纵向钢板2呈平行布设。本实施例中,所述纵向钢板2和底钢板 1之间以焊接方式进行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钢板与钢筋组合式框架结构与用于成型所述钢筋混凝土桥面铺装层9的桥面铺装层钢筋网10布设在同一平面上。实际施工时,所述桥面铺装层9同样铺装于布设在梁体7顶部的桥面现浇层上,且所述桥面现浇层与混凝土浇筑层8浇筑为一体并形成桥面整体化层。实际对纵向钢板2进行加工时,多个所述横向钢筋穿孔4布设在同一直线上,且均布设在所述纵向钢板2的中心轴线上。同时,所述混凝土浇筑层8上设置有两条平行布设的锯缝5,两条所述锯缝5分别与底钢板1的左右两侧边线正对。也就是说,两条锯缝5分别布设在底钢板1的左右两侧边线正上方。实际施工时,多根所述横向钢筋3呈均勻布设,多道所述纵向钢板2呈均勻布设。所述底钢板1的横桥向宽度为600mm 800mm且其长度为1200 1500mm,相邻两根横向钢筋3之间的间距为IOOmm 120mm,相邻两道纵向钢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合结构桥面连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浇筑在相邻两个梁体(7)的梁端顶部且上表面平直光滑的混凝土现浇层(6)、位于相邻两个梁体(7)之间的连接处正上方且布设在混凝土现浇层(6)上的钢板与钢筋组合式框架结构和浇筑在所述钢板与钢筋组合式框架结构上的混凝土浇筑层(8),所述混凝土浇筑层(8)与所述钢板与钢筋组合式框架结构浇筑为一体,且所述钢板与钢筋组合式框架结构与位于其四周侧的钢筋混凝土桥面铺装层(9)浇筑为一体;所述钢板与钢筋组合式框架结构包括底部平直光滑的底钢板(1)、横桥向布设在底钢板(1)上的多道纵向钢板(2)和穿在多道所述纵向钢板(2)之间的多根横向钢筋(3),所述底钢板(1)、多道所述纵向钢板(2)和多根所述横向钢筋(3)紧固连接为一体;所述底钢板(1)平铺在相邻两个梁体(7)梁端顶部所设置的混凝土现浇层(6)上,且底钢板(1)与混凝土现浇层(6)之间形成一个滑动面;所述横向钢筋(3)与纵向钢板(2)呈正交布设,多根所述横向钢筋(3)布设在同一平面上且与混凝土现浇层(6)呈平行布设,所述纵向钢板(2)上开有供多根所述横向钢筋(3)穿过的多个横向钢筋穿孔(4),多道所述纵向钢板(2)呈平行布设。...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蒲广宁,辛有忠,孟屯良,张学明,陈东鹏,李利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通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