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632981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效率良好地对多个部件分开进行空气冷却的电源装置。在电源装置(A)中,风路包括相互间隔开的第一及第二风路(9、9’),并且风扇包括分别向第一及第二风路(9、9’)送入风的第一及第二风扇(8、8’)。电子部件(30)沿着第二风路(9’)配置,电气部件(31)沿着第一风路(9)配置。第一及第二风路(9、9’)呈水平纵长状而相互平行且以隔板7C的水平部分为隔壁而上下间隔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例如焊接用的电源装置,特别涉及具备用于空气冷却的风扇的电源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的焊接用的电源装置,已知有具备多个电子部件、纵长状延伸的风路、向该风路送入风的风扇的电源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文献所公开的电源装置中, 沿着一个风路的侧壁配置多个电子部件,在该风路的长度方向一端部设置有风扇。由风扇送入到风路内的风从电子部件夺取热量并同时从风路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的出口吹出。特别容易发热的电子部件配置在风扇的附近,从而能够被效率良好地冷却。在这样的电源装置中内置有与半导体元件那样的芯片型的电子部件不同的容易发热的部件、例如变压器或电抗器这样的电气部件。通常,这些电子部件及电气部件在发热的程度和趋势等发热特性上大不相同。然而,在上述现有的电源装置中,由于仅设置一个风路,因此发热特性不同的部件越多,越不得不沿着风路的长度方向适当地配置这些部件,作为冷却对象的部件的配置对风的温度或流动也会产生大幅影响,因此存在无法效率良好地对多个部件进行空气冷却的难点。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8-2^64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效率良好地对多个部件分开进行空气冷却的电源装置。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专利技术中,采取了如下的技术性机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源装置具备空洞状的风路;向所述风路送入风的风扇;沿着所述风路配置的多个部件,所述电源装置利用通过所述风路的风对所述多个部件进行冷却, 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路包括相互间隔开的第一及第二风路,并且所述风扇包括分别向所述第一及第二风路送入风的第一及第二风扇。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具备至少一部分水平配置的隔板,所述第一及第二风路呈水平纵长状而相互平行且以所述隔板的水平部分为隔壁而上下间隔开。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及第二风扇的风量相互不同,其中风量大的风扇与所述第一及第二风路中上侧的风路对应配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及第二风路分别由与所述隔壁垂直配置且相互对置的一对垂直壁、与所述隔壁对置的上部壁或底部壁围成,并且长度方向两端部成为风的出口,所述第一及第二风扇位于所述第一及第二风路的长度方向中间部,且配置成从所述一对垂直壁中的一方的内表面向与风路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送入风。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具备保护装置内部的箱体罩,所述第一及第二风扇分别与所述第一及第二风路相邻且配置在由所述箱体罩围成的空间,所述箱体罩具有与所述第一及第二风扇对置且具有用于将外部空气向所述空间内引导的吸气孔部的风扇对置壁,所述吸气孔部设置在相对于成为所述第一及第二风扇的正面的区域向所述风扇对置壁的面内方向错位的、靠水平方向端部的区域。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吸气孔部设置在所述风扇对置壁上的上下方向中间部或靠上部的区域。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箱体罩具有面向所述第一及第二风路的各出口的正面部及背面部,在该正面部及背面部设有用于将来自所述各出口的风向外部引导的通风孔部。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部件包括电抗器或变压器这样的电气部件、电子部件及散热器,在所述第一及第二风路中下侧的风路贯通所述一对垂直壁中的另一方而配置有所述电气部件,该电气部件的线圈部分位于风路内,且在上侧的风路沿着所述一对垂直壁中的另一方而在其内侧配置有所述散热器,所述电子部件配置成贯通所述一对垂直壁中的另一方而与所述散热器相接。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及第二风路中设有检测各自的内部温度的第一及第二温度传感器,根据来自所述第一及第二温度传感器的信号分别独立控制所述第一及第二风扇。在所述结构中,第一及第二风路例如上下间隔开而配置,通过第一及第二风扇向各风路送入风。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作为冷却对象的多个部件分开配置在第一及第二风路,从而能够在各风路中效率良好地对这些部件进行空气冷却。参照附图,通过以下进行的详细说明进一步明确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及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源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从其他角度表示图1的电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沿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1的IV-IV线的剖视图。图5是图1所示的电源装置的侧视图。图6是图5的VI向视方向的主视图。图7是沿图5的VII-VII线剖视图。图8是沿图6的IIX-IIX线的剖视图。图9是沿图6的IX-IX线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源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源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侧视图。符号说明A、A1、A2 电源装置1基底构件2箱体罩2A、2B 侧面部2C正面部2D背面部20吸气孔部21通风孔部30电子部件31电气部件5散热器6第ー隔板7A、7B第ニ隔板7C第三隔板8第ー风扇8,第ニ风扇80.80'吸入ロ81、81,排出ロ9第ー风路9,第ニ风路90.90'(风路的)出ロS第ー温度传感器S’第ニ温度传感器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參考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图1 9表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电源装置的ー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八 用于输出例如电弧辉接所需要的大电流及高电压。电源装置ム通常在エ厂等粉尘多的氛围 环境下使用。电源装置A具备基底构件1、箱体罩2、构成电源电路的电子部件30及电气部件 31、散热器5、第ー隔板6、第ニ隔板7ム、78、第三隔板7〔、第ー及第ニ风扇8、8,、及第ー及第 ニ温度传感器3、5’(參照图3及图4)。在装置内设有由第ニ隔板7ム的下侧部分、第三隔 板7〔、及基底构件1的ー部分围成的空洞状的第ー风路9,并且在该第ー风路9的上方设 有由第ー隔板6的ー部分、第ニ隔板7A的上侧部分、第ニ隔板78、及第三隔板7C的ー部分 围成的空洞状的第ニ风路9’。这些风路9、9’在电源装置六的前后方向(以下,称为“ド方 向”)呈纵长状延伸。另外,在装置内,在第ー及第ニ风路9、9’的外侧方设有由基底构件1 的ー部分、箱体罩2的ー部分、第ー隔板6、及第ニ隔板7A围成的电子部件30等的配置空 间81,并且设有由基底构件1的ー部分、箱体罩2的ー部分、第ー隔板6的ー部分、第ニ隔板 78、及第三隔板7C围成的风扇8、8,的配置空间B2。电子部件30等的配置空间Bl与比第 ー隔板6靠上方的空间连续。基底构件1是ド方向长的长矩形形状的平板构件。在基底构件1的下表面经由托 架轴支承有多个车轮10。基底构件1能够通过这些车轮10在地面上移动。如图7所示,在 基底构件1的上表面中央部,与该上表面垂直地配置有第ニ隔板7A。以包围该第ニ隔板7A的下侧部分单面和基底构件1的上表面一部分的方式配置有第三隔板7C。箱体罩2为例如金属制,用于对装置内进行保护。箱体罩2呈能够相对于基底构件1装拆的箱状,具有沿着基底构件1的两侧部构成铅垂面的两个侧面部2A、2B、沿着基底构件1的前端部及后端部构成铅垂面的正面部2C及背面部2D。如图4所示,箱体罩2的侧面部2A成为相对于第一及第二风扇8、8’的对置壁。在该侧面部2A的靠F方向两端部的区域设有用于将外部空气向配置空间B2引导的吸气孔部20 (参照图3及图4)。吸气孔部 20由比较小的多个狭缝孔构成。如图3及图4所示,在正面部2C及背面部2D的与第一及第二风路9、9’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风路送入风的第一风扇及第二风扇。1.一种电源装置,其具备:空洞状的风路;向所述风路送入风的风扇;沿着所述风路配置的多个部件,所述电源装置利用通过所述风路的风对所述多个部件进行冷却,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路包括相互间隔开的第一风路及第二风路,所述风扇包括分别向所述第一风路及第二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永见一敏真锅阳彦田岛弘恒卫藤哲弥吴羽真佳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大亨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