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色剂承载件、显影装置和成像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628701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调色剂承载件、显影装置和成像设备。该显影装置包括调色剂承载件(显影辊)。显影辊包括基体部件、电极条、一对电极、和保护层。基体部件包括导电芯部和形成在芯部外表面的绝缘层。电极条和电极对由导电金属制成,并且设置在绝缘层的外表面。电极条和电极对以使用激光束照射并由此去除金属箔的不需要部分的方式形成。每个电极螺旋状地形成在基体部件的外表面,并形成为在其横截面上向其最外侧逐渐变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的例如显影辊的调色剂承载件、显影装置和成像设备。更准确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调色剂承载件和显影装置,其配置为通过运输在其外圆周表面跳跃的调色剂颗粒到面对潜像承载件的显影区域,并然后通过显影在潜像承载件上的静电潜像,以在潜像承载件上形成调色剂图像。此外,本专利技术涉及包括盖显影装置的成像设备
技术介绍
作为在成像设备中提供的传统的显影装置,已知显影装置,其配置为通过使用在如显影辊的调色剂承载件的外圆周表面跳跃的调色剂颗粒来显影静电潜像(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第2003-255692号(下文中称为专利文件1))。在专利文件1中公开的显影装置中的作为调色剂承载件的显影辊包括圆柱部件和一对导电电极条。该圆柱部件由丙烯酸树脂制成,并设置有在圆周方向上交替排列并彼此电绝缘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极条分别连接到圆柱部件其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并且分别电连接到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电极由以下方式形成。首先,在切割步骤,每个在圆柱部件长度方向延伸的沟槽在圆柱部件的外圆周表面形成。之后,通过化学镀镍在圆柱部件的整个外圆周表面形成镀层。 然后,外圆周表面上的镀层的除了沟槽内部之外的部分在另一切割步骤中除去。由此,电极分别在沟槽内部形成。包括电极表面的圆柱部件的外圆周表面被整体以硅树脂覆盖。在这样制造的显影辊中,交流电源施加交流电压到一对电极,S卩,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显影辊中,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形成一个交变电场,由此使得调色剂颗粒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反复跳跃。更具体地,显影辊使得置于第一电极之上的调色剂颗粒浮起并落在第二电极上,然后从第二电极上再次浮起并落在第一电极上。显影辊绕其轴向中心旋转,并由此运输调色剂颗粒到面对潜像承载件的显影区域。显影辊通过使跳跃的调色剂被显影区域的静电潜像吸收而显影潜像承载件上的静电潜像。如上所述,专利文件1中描述的显影辊显影静电潜像并不是使用粘附到磁性载体或显影辊的外圆周表面的调色剂颗粒,而是使用由于跳跃而不发挥吸附力的调色剂颗粒。 用这种方式,显影辊可以通过使调色剂颗粒被潜像承载件的外圆周表面的承载静电潜像的部分吸收来执行低电压显影,该静电潜像部分与非图像形成部分的电势差仅为几十伏。然而,专利文件1中描述的显影辊,需要切割步骤以形成前述的沟槽以及去除镀层不需要的区域,并因此会随着步骤所需的时间增加而趋于使成本增大。此外,切割步骤中产生的碎片可能会使电极短路,或者显影辊可能因圆柱部件在形成沟槽的切割步骤中变形,而无法到达所需的精度。为解决专利文件1中描述的显影辊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申请人提出了一种显影辊, 其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各自通过围绕圆柱部件的外圆周表面螺旋缠绕大约30微米宽的金属箔而形成(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第2004-191835号(下文中称为专利文件2)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第2007-86091号)。然而,在专利文件2所述的显影辊中,金属箔是螺旋缠绕的,因此缠绕的金属箔和圆柱部件之间往往会形成间隙。间隙的形成使得电极的制造难以达到需要的精度(换而言之,难以准确地在所需的位置形成电极)。此外,如上所述,由于电极由金属箔螺旋缠绕形成,缠绕的金属箔和圆柱部件之间形成间隙。随着老化,该间隙使得金属箔,即电极,离开圆柱部件上的位置或导致电极的耐久性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外圆周表面设置有改进耐久性的电极的调色剂承载件、一种显影装置和一种成像设备。为达到以上目的,依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调色剂承载件配置为传送跳跃的调色剂颗粒到面向潜像承载件的显影区域,并至少包括基体部件,其包括由绝缘体在基体部件外表面形成的绝缘层;和至少一个带状电极,其螺旋地形成在基体部件的外表面上。电极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即,电极的两侧倾斜,使得电极从基体部件侧向其最外侧逐渐变细,并形成为使电极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形成为平坦的,使得该中央部分的外表面与基体部件的外表面平行。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包括显影辊的成像设备的结构从正面看时的说明图;图2是图1所示的成像设备的显影辊的侧视图;图3是图2所示的显影辊的基本部分的横截面图;图4是示出图2所示显影辊的基本部分的放大图的平面图;图5是图2所示显影辊的芯部的侧视图;图6是图5所示的芯部在芯部上形成绝缘层并进一步在绝缘层上均勻地形成金属膜层后的侧视图;图7是对图6所示显影辊的金属膜层实施加工的表面加工设备的示意性结构的侧视图;图8是示出图7所示表面加工设备的激光束的光斑位置的解释性视图;图9是示出图7所示表面加工设备的激光束的光斑形状的解释性视图;图10是示出图7所示表面加工设备的激光束强度分布的解释性视图;图11是示出在图8所示位置的激光束的强度分布的解释性视图;图12是示出图7所示表面加工设备的激光束光斑定位于显影辊外圆周表面上的状态的解释性视图;图13是示出激光束在导致加工失败位置的强度分布的解释性视图;图14是示出另一个激光束在导致加工失败位置的强度分布的例子的解释性视图;图15是示出导致加工失败的激光束的光斑的位置的解释性视图1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显影辊的侧视图;图17是图16所示显影辊的基本部分的横截面图;图18是示出图16所示显影辊的基本部分的放大图的平面图;图19是图7所示表面加工设备的改进例的示意性结构侧视图;图20是示出图19中的表面加工设备的激光束的光斑位置的解释性视图;图21是示出作为比较例的表面加工设备的示意性结构的解释性视图;图22是示出本专利技术改进例的激光束的光斑位置的解释性视图;图23是示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调色剂承载件的显影带的示例的透视图;和图M是示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调色剂承载件的显影带的另一示例的透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参考附图详细描述如下。图1阐述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设备。成像设备101配置为在作为转印材料的记录片材107(图1所示)上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简称彩色图像。要指出的是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相应颜色的单元和其他组件将被在下面表示为分别地将Y、M、C、K附加在附图标记后面。如图1所示,成像设备101至少包括设备主体102、片材馈送单元103、阻挡辊对 110、转印单元104、定影单元105、多个激光写入单元122Y、122M、122C、122K,和多个处理盒 106Y、106M、106C、106K。设备主体102形成为例如盒状,并安装在地板上或类似处。设备主体102在其中装有片材馈送单元103、阻挡辊对110、转印单元104、定影单元105、多个激光写入单元122Y、 122M、122C、122K,和多个处理盒 106Y、106M、106C、106K。在设备主体102的下部设置有多个片材馈送单元103。每个片材馈送单元103包括片材馈送盒123,其中以堆叠的方式存放上述记录片材107 ;以及片材馈送辊124。片材馈送盒123可自由地从设备主体102取出和放入。片材馈送辊IM抵压片材馈送盒123顶部的记录片材107。片材馈送辊IM将顶部的记录片材107输送到转印单元104的输送带 129与每个处理盒106Y、106M、106C、106K中显影装置113的感光鼓108之间的空隙。输送带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调色剂承载件,该调色剂承载件将在其外圆周表面上跳跃的调色剂颗粒搬运到面对潜像承载件的显影区域,该调色剂承载件包括:基体部件,该基体部件包括在基体部件外表面上的至少一个绝缘层,该绝缘层由绝缘体制成;和至少一个带状电极,该带状电极螺旋状地形成在基体部件的外表面上;其中所述电极形成为具有这样的横截面,即,在该横截面中,电极从基体部件侧向其最外侧逐渐变细,并形成为在宽度方向的中心部分为平坦的,以使得中心部分的外表面与基体部件的外表面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远藤弘之小鹰一广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理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