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20720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压器,包括绕线管、接线端电极、芯体、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和附加线圈。绕线管由电绝缘材料制成并具有限定内部空间的管状部。管状部具有提供沿管状部的轴向方向并排排列的第一至第三区段的外周面。接线端电极设置在绕线管处,用于电连接到线圈。芯体插入所述内部空间中。初级线圈具有绝缘层并缠绕在第一区段上。次级线圈具有绝缘层并缠绕在第三区段上。附加线圈缠绕在第二区段上,并具有绝缘性能大于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的绝缘层的绝缘性能的绝缘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变压器,且更具体地,涉及具有管状绕线管、初级线圈以及次级线圈的类型,管状绕线管的外周面被分成沿绕线管的轴向方向排列的多个区段,初级线圈缠绕在一个区段上,次级线圈缠绕在不同的区段上。
技术介绍
用作电源的变压器通常包括绕线管以及缠绕在绕线管上的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 绕线管通常为管状形状,多个分隔板从绕线管本体的外周面向外突出并沿着绕线管的轴向方向排列以提供多个区段。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缠绕在对应的区段上,并且沿轴向方向彼此隔开分隔板的厚度,以满足安全标准。在日本技术申请公开文献NO.H05-48313中描述了这种传统变压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人已经发现,由于分隔板的预定厚度,即使安全标准要求具有该预定厚度的分隔壁,传统变压器对主和次级线圈之间的磁耦合仅具有有限的增强。具体地,在变压器性能方面,更高的频率要求近来逐渐增强,对于这种效果要求较小的漏电感。然而,由于安全标准方面的苛刻要求,将难以通过增强磁耦合来降低漏电感。另外,小型化和超薄型(low profile)变压器的要求近来不断增强。然而,绕线管的尺寸降低导致设置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的空间减小,而且仍然要求具有该预定厚度的分隔壁。因此,将难以为线圈获得足够的空间。换句话说,具有该预定厚度的分隔板对小型化和超薄型要求设置了障碍。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小型化和超薄型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在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之间提供增强的磁耦合,同时仍满足安全标准。本专利技术的这种和其它目的可以通过提供一种变压器获得,该变压器包括绕线管、 多个接线端电极、芯体、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和附加线圈。绕线管由电绝缘材料制成并具有限定轴向方向和内部空间的管状部。该管状部具有提供沿所述轴向方向并排排列的第一区段、第二区段和第三区段的外周面。所述多个接线端电极设置在绕线管处,并包括第一接线端电极、第二接线端电极、第三接线端电极、第四接线端电极、第五接线端电极和第六接线端电极。芯体插入所述内部空间中。导线形成的初级线圈涂覆有绝缘层并缠绕在第一区段上。初级线圈具有电连接至第一接线端电极的一个端部和电连接至第二接线端电极的另一个端部。导线形成的次级线圈涂覆有绝缘层并缠绕在第三区段上。次级线圈具有电连接至第三接线端电极的一个端部和电连接至第四接线端电极的另一个端部。导线形成的附加线圈涂覆有绝缘性能大于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的绝缘层的绝缘性能的绝缘层。附加线圈缠绕在第二区段上,并且附加线圈具有电连接至第五接线端电极的一个端部和电连接至第六接线端电极的另一个端部。在这里,附加线圈构成辅助初级线圈和辅助次级线圈中的一个。在这种情况中,附4加线圈的绝缘层包括三层绝缘涂层。另外,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之间限定第一边界部,且第二区段和第三区段之间限定第二边界部,并且管状部包括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第一分隔板定位在第一边界部处并从所述外周面向外突出且沿着整个外周面延伸,第二分隔板定位在第二边界部处并从所述外周面向外突出且沿着整个外周面延伸。在这种情况中,管状部具有矩形横截面,该矩形横截面的管状部包括沿轴向方向彼此平行延伸的一对侧壁部分、顶壁部分和底壁部分。 所述多个接线端电极设置在管状部的轴向端部处,并且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中的一个在侧壁部分上的位置处形成有沿轴向方向延伸的一对沟槽,附加线圈的所述一个端部穿过所述一对沟槽中的一个而在轴向方向上沿着侧壁中的一个延伸,附加线圈的另一个端部穿过所述一对沟槽中的剩余一个而在轴向方向上沿着侧壁中的剩余一个延伸。芯体具有插入所述内部空间的插入部和围绕管状部的围绕部。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之间限定第一边界部,第二区段和第三区段之间限定第二边界部,并且管状部包括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第一分隔板定位在第一边界部处并从所述外周面向外突出且沿着整个外周面延伸,第二分隔板定位在第二边界部处并从所述外周面向外突出且沿着整个外周面延伸,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的组合限定沟槽状第二区段,并且变压器还包括壳体,该壳体具有主体部和凸起部,该主体部设置在芯体与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和附加线圈中的每一个之间,该凸起部插入沟槽状第二区段。在这种情况中,主体部和凸起部彼此成一体。另外,管状部具有在将变压器表面安装到电路板上时面对电路板的电路板面对部,并且管状部在轴向方向上具有端部,所述多个接线端电极设置在该端部处,并且附加线圈具有从第二区段引出并引向第五电极和第六电极的引出部,引出部定位为与电路板面对部相面对。此外,在这种情况中,管状部具有矩形横截面,该矩形横截面的管状部具有顶壁部分、作为电路板面对部的底壁部分和一对侧壁部分,由此在底壁部分和所述一对侧壁部分之间的相交处限定拐角。附加线圈在靠近所述拐角中的一个的位置处从第二区段引出,由此引出部沿着拐角中的所述一个延伸。另外, 在这种情况中,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中的一个形成有位于底壁部分上的位置处且靠近拐角中的一所述个的沟槽,以允许引出部从所述沟槽中穿过,由此限定附加线圈的引出位置。作为可选方式,初级线圈的绝缘层、次级线圈的绝缘层和附加线圈的绝缘层由彼此相同的材料制成,并且附加线圈的绝缘层具有大于初级线圈的绝缘层和次级线圈的绝缘层的厚度的厚度。附图说明在附图中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压器的俯视图;图2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压器的仰视图,且具体示出了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和绕线管;图3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压器的壳体的俯视图;图4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压器的芯体的俯视图;图5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压器的电路图6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压器的俯视图;图7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压器的仰视图;图8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沿图7的VIII-VIII线截取的变压器的横截面图;图9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压器的仰视图,且具体示出绕线管和缠绕在绕线管上的线圈;以及图10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压器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将参照图1至5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压器。变压器1包括芯体10、 绕线管20、壳体40和导线50。参照第一实施方式,图1中的上侧和下侧将分别称为"右向〃和"左向〃,图1的左侧和右侧将分别称为〃前向〃和〃后向〃。如图4中所示,设置了形状彼此相同的一对芯体10。每个芯体10为E-形状,并包括端板部10A、一对侧板部IOB和中央芯柱部分10C,每个侧板部从端板部IOA的每个对应的端部延伸,中央芯柱部分从端板部IOA的纵向中心部分延伸。一个芯体10的侧板部IOB 的自由端面与剩余的一个芯体10的侧板部IOB的自由端面接触,而一个芯体10的中央芯柱部分IOC的自由端面与剩余的一个芯体10的中央芯柱部分IOC的自由端面隔开预定距离。侧板部IOB对应于围绕部,中央芯柱部分IOC对应于插入部。如图2所示,绕线管20包括管状部21和接线端基座31、32,每个接线端基座设置在管状部21的每个对应的轴向端部处。绕线管20由弹性绝缘树脂制成。围绕部IOB围绕管状部21。管状部21具有沿着垂直于管状部21的轴线的虚平面截取的矩形横截面。矩形形状包括彼此平行延伸的一对直线侧边以及彼此平行延伸的一对直线顶侧21E和直线底侧 21D。每个芯体10的每个中央芯柱部分IOC都插入管状部21的中空空间。管状部21具有约33mm的轴向长度。当变压器1表面安装至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压器(1,101),包括:绕线管(20,120),所述绕线管由电绝缘材料制成并具有限定轴向方向和内部空间(121a)的管状部(21,121),所述管状部具有提供沿所述轴向方向并排排列的第一区段(21A,121A)、第二区段(21B,121B)和第三区段(21C,121C)的外周面;多个接线端电极(61-65,71-77,161-169,171-178),所述多个接线端电极设置在所述绕线管(20,120)处,并包括第一接线端电极(62,162)、第二接线端电极(64,164)、第三接线端电极(72,73,172,173)、第四接线端电极(75,76,176,177)、第五接线端电极(61,168)和第六接线端电极(65,169);芯体(10,110),所述芯体插入所述内部空间(121a)中;导线形成的初级线圈(51,151),所述初级线圈涂覆有绝缘层并缠绕在所述第一区段(21A,121A)上,所述初级线圈具有电连接至所述第一接线端电极(62,162)的一个端部和电连接至所述第二接线端电极(64,164)的另一个端部;导线形成的次级线圈(52,53,152,153),所述次级线圈涂覆有绝缘层并缠绕在所述第三区段(21C,121C)上,所述次级线圈具有电连接至所述第三接线端电极(72,73,172,173)的一个端部和电连接至所述第四接线端电极(75,76,176,177)的另一个端部;以及导线形成的附加线圈(54,154),所述附加线圈涂覆有绝缘性能大于所述初级线圈和所述次级线圈的绝缘层的绝缘性能的绝缘层,所述附加线圈缠绕在所述第二区段(21B,121B)上,所述附加线圈具有电连接至所述第五接线端电极(61,168)的一个端部和电连接至所述第六接线端电极(65,169)的另一个端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丰田晃正前田浩本间透北岛伸夫石桥和纪
申请(专利权)人:TDK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