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线细度不匀调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614441 阅读:3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纱线不匀调控方法。该方法是在拟实施调控的生产条件下,设定或/和测定上式中预定项的取值或取值范围,再根据预定纱线细度不匀率和已知原料纤维、纱线参数,由查表得到对应的待调原料纤维参数范围,并根据生产条件确定待调原料纤维参数,按生产常规实际纺制纱线,使其达到预定纱线细度不匀率。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调控方法与实际生产的情形是相吻合的,以其为基础的调控方法精确可靠、简单易行,避免了靠经验进行纱线不匀调控不是浪费原料就是纱线质量差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不需要繁琐的数学计算,实施方法简单且行之有效,易于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
,具体涉及一种纱线细度不勻调控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市场的发展及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棉纺产品品种及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棉花质量在加工、使用及贸易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棉纤维长度及其分布是确定棉花质量、加工工艺和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一直是商业贸易、生产企业所关心的问题, 尤其是随着精梳高支纱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衬衫、针织内衣的织造,使得生产厂家更加关注棉纤维长度的分布情况,及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情况,甚至是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情况也倍受关注。纱线不勻率是决定棉纱档次的首要指标,轻薄高档织物对棉纱条干均勻度要求极高。然而多年来,因缺少科学的调控手段,纱线不勻调控多靠经验进行,难以进行精确的调控,随意性很大。本领域常用的《棉纺手册》《棉纺质量控制》等技术资料中既无纱线不勻率计算公式,也未提供具体的纱线不勻调控方法。靠经验进行纱线不勻调控不精确,不是浪费原料就是生产出的纱线质量差。《基于纤维排列参数的纱线不勻预测》、《棉纱线细度不勻特性的分析》等文献报道了一种纱线细度不勻率的预测方法,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但其可操作性不强,难以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精确可靠的纱线细度不勻调控方法,可避免原料浪费且能提高纱线质量。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纱线不勻调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照合约或相关标准(GB/T398-2008《棉本色纱线》,或USTER统计值),预定纱线线密度为Nty (tex)的纱线细度不勻变异系数拟调控值C ;(2)依据纺纱设备系统和纺纱品种确定纱线工艺结构参数β (表征纤维在纱线中随机排列对纱条不勻的影响,和纺纱设备系统、工艺状态、纺纱品种有关,单位mm)。方法是按插入法,由表1选定β,纱线同档线密度(如4 lOtex),线密度大则选的β大,线密度小则选的β小,可由插入法计算公式(I)得出;β = β 下+ (β 上-β 下)/(Nty上_NtyT) X (Nty-Ntyr) (I)式中β上、β下为表1中纱线同档线密度所对应的参数的上、下限值;Nty上、Nty下为表1中纱线同档线密度的上、下限值。表1纱线工艺结构参数β推荐值,mm权利要求1. 一种纱线细度不勻调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照合约或相关标准,预定纱线线密度为A^(tex)的纱线细度不勻变异系数拟调控值 C ;(2)依据纺纱系统和纺纱品种从下表中选定纱线工艺结构参数斿 纱线工艺结构参数岁推荐值表,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细度不勻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取值范围设定为0. 06 0. 16。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纱线细度不勻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2) 中,通过插入法选定纱线工艺结构参数於,即由下式(I )计算得出应=贞下 + (於上-贞下)/ OVir上-Λ",下)X GVi, -Ntrr)( I ),式中於±、斿〒为纱线工艺结构参数於推荐值表中纱线同档线密度所对应的参数的上、 下值;义,±、义,〒为表1中纱线同档线密度的上、下限。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纱线细度不勻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3) 中,在由表2查出对应的待调纤维参数调控取值时,应先根据纺纱设备系统和纱线线密度 Λ;、纱线细度不勻变异系数拟调控值G查出6个纤维细度变异系数<^值所对应的纤维细长比M取值范围,再根据已确定的纱线工艺结构参数於,按插入法确定6个纤维细度变异系数G值所对应的纤维细长比μ各取值,即可由式(II)中得出rf各取值Jf =Jf下+ (Jf上-Jf下)/(於上-芦下)X (於上-於)(II),若纱线细度不勻变异系数拟调控值C介于二个变异系数值之间,即在Cjr和C7C之间对应If J和Mp则按插入法来确定6个纤维细度变异系值所对应的纤维细长比M 各取值,即可由式(III)中得出JMr各取值M=Mr+ ^Mr — Af ,) / (Cj; — C ,) X (C _ C(III),若纱线线密度Λ;,介于二个线密度值之间,即在Mu和A^7Ci间对应Jfjr和M7O也按插入法来确定6个纤维细度变异系数<^值所对应的纤维细长比|各取值,即可由式(IV)中得出M各取值Jf=Af7C+ (Jfjr -Mt)/ {Nty± -Nty 下、X (.Ntr -Nty 下、(IV)。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纱线细度不勻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细度不勻变异系数C的测定依照GB/T 3292.1《纺织品纱线条干不勻试验方法电容法》或GB/T 3292.2《纺织品纱线条干不勻试验方法光电法》的规定进行。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纱线细度不勻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线密度 Ntexf依照GB/T 17686《棉纤维线密度试验方法排列法》、GB/T6100《棉纤维线密度试验方法中段称重法》或GB/T 16256《纺织纤维线密度试验方法振动仪法》进行测定。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纱线细度不勻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长度的测试方法为单纤维测量法、分组测量法、不分组测量法中的任意一种。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纱线细度不勻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细度变异系数以纤维线密度变异系数表示,采用GB/T 16256《纺织纤维线密度试验方法振动仪法》测定;或以各长度组线密度的变异系数表示,参照GB/T 17686《棉纤维线密度试验方法排列法》测定;或以纤维纵向投影最大宽度的变异系数表示,参照GB/T 10685《羊毛纤维直径试验方法投影显微镜法》测定;或以中段纤维重量的变异系数表示,参照GB/ T6100《棉纤维线密度试验方法中段称重法》,用分度值0. OOlmg的天平测出每根中段纤维的重量进行计算。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纱线不匀调控方法。该方法是在拟实施调控的生产条件下,设定或/和测定上式中预定项的取值或取值范围,再根据预定纱线细度不匀率和已知原料纤维、纱线参数,由查表得到对应的待调原料纤维参数范围,并根据生产条件确定待调原料纤维参数,按生产常规实际纺制纱线,使其达到预定纱线细度不匀率。本专利技术中的调控方法与实际生产的情形是相吻合的,以其为基础的调控方法精确可靠、简单易行,避免了靠经验进行纱线不匀调控不是浪费原料就是纱线质量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不需要繁琐的数学计算,实施方法简单且行之有效,易于推广使用。文档编号D01H13/32GK102212907SQ20111017800公开日2011年10月12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8日专利技术者严广松, 刘庆同, 朱红斌, 朱进忠, 李雪月, 毛慧贤, 苏玉恒, 许瑞超 申请人:河南工程学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纱线细度不匀调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照合约或相关标准,预定纱线线密度为Nty(tex)的纱线细度不匀变异系数拟调控值                                                ;(2)依据纺纱系统和纺纱品种从下表中选定纱线工艺结构参数:纱线工艺结构参数推荐值表,mm纺纱品种(tex)普梳系统精统系统4~1020~6010~3311~2061~11034~6421~30111~17065~11831~36171~200119~120(3)根据所具备的纺纱系统和纱线线密度Nty、纱线细度不匀变异系数拟调控值,从说明书表2中查出对应的待调纤维参数,即纤维细长比和纤维细度变异系数的调控取值范围,其中,纤维细长比,式中,Ntf为纤维线密度,单位tex,为纤维长度,单位mm;(4)将生产中使用的原料纤维实测情况记录表与、的调控取值范围核对,确定待调原料纤维参数,即取纤维实测情况与、的调控取值范围相吻合者作为原料;(5)按生产常规做法,将选配出的符合上述要求的纤维原料投放纺纱设备系统,实际纺制线密度为Nty的纱线,实测纱线不匀率,比照标准确认达到预定纱线不匀率,完成调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进忠苏玉恒严广松许瑞超毛慧贤朱红斌刘庆同李雪月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工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