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袁德俊专利>正文

液压千斤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602181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用于起顶重物的手动液压千斤顶。本发明专利技术一改过去液压千斤顶竖直支顶的模式,将结构中的液压活塞油缸由竖立改为横卧支顶的结构,并且在机械结构之中,将由活塞杆输出的力,进行了二次放大。从而使该器具在使用中更加便捷,更加轻松省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千斤顶,特别是一种液压千斤顶,属于动起重器具领域。
技术介绍
现今普遍使用的手动液压千斤顶,都是直立结构,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它的活塞杆头部从活塞缸套伸出后直接顶推在起重件之上。而起重的高度往往是活塞杆伸出活塞油缸的长度及其油缸活塞套的高度之和,其起重的重量亦只是手摇泵向油缸输入的油压和活塞面积之积。特别是其起重之前的起重件距地面的高度必须高于所用的液压千斤顶的高度。从以上的解析,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今普遍的千斤顶,一、由千斤顶输出的顶起力只是液压系统按其液压结构设计的理论值小于值。亦就是说其千斤顶的顶起力没有放大结构,所以顶起力只能是千斤顶液压结构理论值的小于值。二、其千斤顶所顶起的高度只能是千斤顶活塞杆伸出油缸的高度和活塞油缸座的高度之和。因此说其起顶的重量和行程都是不可变动的、有其局限性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要提供一种不但能将起重的高度提高,而且将液压系统输出的起重重量加大的结构。本专利技术的原始动力机构由液压系统中的手动泵摇柄1、油箱2、活塞油缸3、活塞杆 4、底座8等构件组成。本专利技术的起顶工作机构是由联结销轴14、主动支撑5、辅助支撑12、联动轴9、定位轴13、联动支撑6、联动支撑11、联动轴10、及支顶头7等结构。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展示的是该液压千斤顶顶起之后状态。说明书附图中15所指引的双点划线,指示的是支顶头7在本液压千斤顶在未顶起之前的原始位置的轮廓线。说明书附图中活塞杆4在未起顶之前是缩在活塞油缸3内腔之中的。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液压千斤顶在起顶重物之前支顶头7是处于说明书附图15 指示的双点划线示意之处,在顶起之前应将支顶头7的上表面顶靠在所要顶起的重物的下端。一切的准备工作就绪之后,用圆柱状的棍插入手动泵摇柄3之中,做反复得摇动, 将存储在油箱2中的油液经底座8中的油路注入活塞油缸3的内腔,推动活塞杆4向活塞油缸3的体外移动。与此同步活塞杆4前端联接销轴14所联接的主动支撑5在活塞杆4的推动下向3图示的左侧移动,此时主动支撑5中前部用联动轴9的联接的辅助支撑12下端被定位轴13 固定在底座8之上。由此迫使联动轴9在活塞杆4的推动下向上顶起,从而主动支撑5和辅助支撑12同步绕联动轴9转动,同时带动和其各自相联接的联动支撑6、联动支撑11绕联动10转动从而将联接在联动支撑6、联动支撑11上端的支顶头7向上移动,并将重物向上顶起。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主动支撑5、辅助支撑12由联接销轴14、定位轴13至联动轴 9的长度大于由联动轴9和联动支撑6及联动支撑11相联接一端的长度,因而形成了杠杆力,使之联动支撑6,、联动支撑11所接受到的力已超出由油塞杆4顶出的力。同理联动支撑6、联动支撑11和主动支撑5及辅助支撑12、联动轴10相联接一端的长度,也要长于联动轴10到支顶头7相联接一端的长度,因此向支顶头7所施以的起顶力得到2次放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压千斤顶,其特征在于:其用于顶起重物的活塞油缸(3)和其内腔顶出的活塞杆(4)都是横卧在底座(8)之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压千斤顶,其特征在于其用于顶起重物的活塞油缸C3)和其内腔顶出的活塞杆(4)都是横卧在底座(8)之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千斤顶,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德俊
申请(专利权)人:袁德俊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