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链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558016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铰链结构,包括枢轴、控制件及套设于枢轴第一弹性件、随动件、凸轮件、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二弹性件;该第一弹性件用于产生使随动件及凸轮件紧密配合的弹力,该第一套筒与随动件为非可转动连接;该第二套筒与凸轮件为非可转动连接;该第二弹性件用于产生使第一套筒相对第二套筒旋转的弹力;该控制件与随动件或凸轮件相抵接,用于使随动件和凸轮件相互分离。该铰链结构具有使用方便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铰链结构,尤其是关于一种应用于折叠式电子装置的铰链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无线通讯与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移动电话、PDA等便携式电子装置竞相涌现,令 消费者可随时随地充分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现今的便携式电子装置如移动电话的结 构通常有直板式、翻盖式及滑盖式,其中翻盖式移动电话因为可以更好地保护屏幕和键盘, 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现有翻盖式移动电话一般通过铰链结构将盖体可转动连接至本体上。一种铰链结构,包括凸轮件、随动件、储能弹簧和卡环,该凸轮件中部延伸有一个枢轴 ,且该枢轴的末端开设有一个卡槽,该随动件中部开设有一个通孔。该枢轴穿过随动件上的 通孔和储能弹簧,卡环卡入枢轴末端的卡槽内。然而,采用该种铰链结构的翻盖式移动电话,在打开过程中,需用手施力将盖体相对本 体打开一定角度后,才能通过凸轮件及随动件的相互作用而自动开启,操作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使用较为方便的铰链结构。一种铰链结构,包括枢轴、控制件及套设于枢轴第一弹性件、随动件、凸轮件、第一套 筒、第二套筒、第二弹性件;该第一弹性件用于产生使随动件及凸轮件紧密配合的弹力,该 第一套筒与随动件为非可转动连接;该第二套筒与凸轮件为非可转动连接;该第二弹性件用 于产生使第一套筒相对第二套筒旋转的弹力;该控制件与随动件或凸轮件相抵接,用于使随 动件和凸轮件相互分离。该铰链结构应用于折叠式电子装置时,只需按压控制件使随动件和凸轮件分离,此时, 第二套筒将在第二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相对第一套筒旋转,从而使与第二套筒相连的盖体相 对与第一套筒相连的本体旋转,从而实现折叠式电子装置的盖体自动开启,使用较为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铰链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铰链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1所示铰链结构组装后的立体图。4图4是图3所示铰链结构沿着IV-IV线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图3所示铰链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去除第一套筒后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铰链结构做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同时参阅图1及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铰链结构100,其包括一个卡环IO、 一个第一 套筒20、 一个第一弹性件30、 一个随动件40、 一个控制件50、 一个第二弹性件60、 一个凸轮 件70、 一个枢轴80及一个第二套筒90。第一套筒20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中空六棱柱体,其包括一个半封闭端21及一个开口端 22,该半封闭端21的端面中心上开设有一个轴孔211,该开口端22的侧壁上开设有一个第一 卡槽221。该第一套筒20用于与折叠式电子装置(图未示)的本体固定连接。第一弹性件30在本实施例中为螺旋压縮弹簧,其收容在外壳20中。随动件40包括一个定位部41,该定位部41为六边形中空柱体,其外轮廓与第一套筒20的 内壁紧密配合。该定位部41一端形成有两个相对的凹谷411,另一端延伸形成有一个圆柱形 凸台42。该凸台42轴向开设有一个通孔421。控制件50为中空圆柱体状,其一端部形成有两个相对的条形切槽51。 第二弹性件60在本实施例中为扭簧,其包括一个簧圈部61及由该簧圈部61延伸出的两个 插接端62。凸轮件70包括定位部71及由该定位部71延伸形成的凸轮部72。该定位部71为六边形棱柱 体,其外轮廓与第二套筒90的内壁紧密配合。其中心开设有一个圆形定位孔711。该定位孔 711远离凸轮部72的侧壁上还开设有两个相对的定位槽712。该凸轮部72包括一个中空圆柱状 本体721及由该本体721—端延伸形成的两个相对的凸峰722,该凸峰722用于与随动件40的凹 谷411配合。枢轴80大致为实心圆柱体,其一端开设有一个环形凹槽81,该环形凹槽81用于组装时容 纳卡环IO,其另外一端形成有两个相对的矩形定位凸起82,用于与凸轮件70上的定位槽712 相配合。第二套筒90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中空六棱柱体,且其长度要小于第一套筒20的长度。该 第二套筒90包括一个半封闭端91及一个开口端92,该半封闭端91的端面中心上开设有一个轴 孔911,该开口端92的侧壁上开设有一个第二卡槽921。该第二套筒90用于与折叠式电子装置 的盖体固定连接。请参阅图1至图4,装配该铰链结构IOO,将枢轴80依次穿过凸轮件70、第二弹性件60、控制件50、随动件40、第一弹性件30及第一套筒20后,将第二弹性件60的一个插接端62插入 第一套筒20的第一卡槽221,另一插接端62插入第二套筒90的第二卡槽921中,然后将第二套 筒套设于凸轮件70的定位部71上,并使该第二弹性件60产生一个预设扭力,且该预设扭力小 于凸轮件70与随动件40之间的结合力。将卡环10卡入枢轴80的环形凹槽81中,从而使凸轮件 70的凸峰722与随动件40的凹谷411在第一弹性件30的弹力作用下紧密配合。此时,该枢轴 80的定位凸起82插入控制件50的条形切槽51中,并卡入凸轮件70的定位槽712中,且该控制 件50具有条形切槽51的端部从第二套筒90的轴孔911伸出。开启安装有该铰链结构100的折叠式电子装置时,只需按压控制件50以抵推随动件40, 从而使凸轮件70的凸峰722从随动件40的凹谷411中脱出,此时,第一弹性件30被压縮,第二 套筒90将在第二弹性件60的扭力作用下相对第一套筒20旋转一定角度,使凸轮件70同时相对 随动件40旋转(如图5所示),以带动折叠式电子装置的盖体相对本体旋转,从而实现折叠 式电子装置的全自动开启。之后,停止按压控制件50,该随动件40将在第一弹性件30的弹力 作用下重新与凸轮件70紧密配合,从而实现折叠式电子装置的盖体相对本体定位。关闭该折 叠式电子装置时,只需施力将盖体相对本体旋转一定角度,以使凸轮件70相对随动件40转过 一定角度后,停止施加作用力,此时,凸轮件70的凸峰722将在第一弹性件30的弹力作用下 与随动件40的凹谷411配合,以带动盖体相对本体旋转直至关闭,并使第二弹性件60重新产 生一预设扭力。该铰链结构100应用于折叠式电子装置时,只需按压控制件50即可实现折叠式电子装置 的盖体自动开启,使用较为方便,而且,该铰链结构100的凸轮件70的随动件40均容纳于第 一套筒20及第二套筒90形成的空间中,不会直接与折叠式电子装置的机体接触及产生相对转 动,从而减小了折叠式电子装置机体的磨损。可以理解,该铰链结构100的凸轮件70上也可形成两个以上的凸峰722,此时,该随动件 40上相应形成多个与凸峰722形状匹配的凹谷411。而且,该凸轮件70上也可不形成凸峰722 ,而是形成定位凸起,对应地,该随动件40上也不开设凹谷411,而相应形成与定位凸起紧 密配合的定位凹槽,但采用该种结构的折叠式电子装置不具有半自动关闭的功能。另外,该 第二弹性件60也可分别与凸轮件70及随动件40相连,以产生使凸轮件70相对随动件40旋转的 弹力,即产生使第二套筒90相对第一套筒20旋转的弹力。该铰链结构100中的随动件40及凸轮件70也可互换位置,且该控制件50穿过随动件40后 与凸轮件70抵接,在使用过程中,控制件50可抵推凸轮件70以使随动件40与凸轮件70分离。 该第一套筒20及第二套筒90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铰链结构,包括枢轴及套设于该枢轴上的第一弹性件、随动件及凸轮件,该第一弹性件用于产生使随动件及凸轮件紧密配合的弹力,其特征在于:该铰链结构还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二弹性件及控制件;该第一套筒套设于枢轴上且与随动件为非可转动连接;该第二套筒套设于枢轴上且与凸轮件为非可转动连接;该第二弹性件套设于枢轴上,用于产生使第一套筒相对第二套筒旋转的弹力;该控制件与随动件或凸轮件相抵接,用于使随动件和凸轮件相互分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铰链结构,包括枢轴及套设于该枢轴上的第一弹性件、随动件及凸轮件,该第一弹性件用于产生使随动件及凸轮件紧密配合的弹力,其特征在于该铰链结构还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二弹性件及控制件;该第一套筒套设于枢轴上且与随动件为非可转动连接;该第二套筒套设于枢轴上且与凸轮件为非可转动连接;该第二弹性件套设于枢轴上,用于产生使第一套筒相对第二套筒旋转的弹力;该控制件与随动件或凸轮件相抵接,用于使随动件和凸轮件相互分离。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弹性件为螺旋弹簧。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弹性件为扭簧 ,其包括簧圈部及由该簧圈部延伸形成的两个插接端。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套筒上开设有第一卡槽,该第二套筒上开设有第二卡槽,第二弹性件的两个插接端分别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金鑫付朝忠李坚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