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539733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导电端子、子电路板、围设于子电路板外侧的第一和第二壳体及设于第二壳体上的悬伸弹臂,子电路板设有供悬伸弹臂抵接的接地点,悬伸弹臂设有与第一壳体配合的抵接部及与子电路板配合的接触部,第一壳体抵压抵接部从而使接触部以合适的接触力抵接于接地点上。本发明专利技术主要利用第一、第二壳体、悬伸弹臂及子电路板四者的配合实现接地,通过第一壳体抵压悬伸弹臂使悬伸弹臂弹性变形,从而驱使接触部以合适的接触力稳定地抵接于接地点,第一壳体对抵接部的抵压可使接触部与接地点稳定弹性接触,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接地效果较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涉及该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技术背景2001年12月5日公告的公告号为CNM63978的中国专利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若干导电端子、供导电端子连接的子电路板、相互扣合的前壳体及后壳体,子电路板的后表面上设有接地点,后壳体具有一与子电路板后表面平行相对的壳后壁,壳后壁的上端部向接地点延伸出一悬伸弹臂,悬伸弹臂自由端部直接抵接于接地点上。此设计中主要利用后壳体、悬伸弹臂及子电路板三者的配合实现接地,悬伸弹臂直接抵接于接地点,悬伸弹臂与子电路板无需焊接,接地效果较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接地效果较好的电连接器。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若干导电端子、供导电端子连接的子电路板、围设于子电路板外侧的第一和第二壳体及设于第二壳体上的悬伸弹臂,子电路板设有供悬伸弹臂抵接的接地点,悬伸弹臂设有与第一壳体配合的抵接部及与子电路板配合的接触部,第一壳体抵压抵接部从而使接触部以合适的接触力抵接于接地点上。现有技术主要利用后壳体、悬伸弹臂及子电路板三者的配合实现接地,悬伸弹臂在后壳体与子电路板间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产生与子电路板弹性抵接的弹力,本专利技术主要利用第一、第二壳体、悬伸弹臂及子电路板四者的配合实现接地,通过第一壳体抵压悬伸弹臂使悬伸弹臂弹性变形,从而驱使接触部稳定地抵接于接地点,第一壳体的抵压在接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一壳体的参与实现悬伸弹臂与子电路板弹性抵接,相对于现有技术实现接地的技术手段不同,第一壳体原本已经存在,因此电连接器成本并未增加,第一壳体对抵接部的抵压可使接触部以合适的接触力与接地点稳定弹性接触,因此本专利技术接地效果相对于现有技术同样也较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第--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子电路板的正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第--实施例的分解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第--实施例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第二二实施例的分解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第二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第三Ξ实施例的分解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第三Ξ实施例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3及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揭示一种电连接器100,所述电连接器100可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配合并可安装于外部电路板(未图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包覆于绝缘本体10上的金属壳体20、安装于绝缘本体10上的端子模组30、USB端子40和指示装置50及设于金属壳体20上的悬伸弹臂60。请参照图1及图3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大体平行于竖直平面的前壁11、自前壁U底端向后延伸的底壁12、自前壁11的相对两侧向后延伸的两侧壁13及自前壁11 上端向后延伸并与底壁12相对的顶壁14。前壁11开设有供对接连接器插入的对接端口 110。两侧壁13设有扣持机构130,所述扣持机构130向后延伸且其内侧设有倒钩131。请参照图1-4所示,所述金属壳体20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 所述第一壳体21包括包覆前壁11的壳对接壁210及自壳对接壁210顶端垂直向后延伸的第一壳壁211。所述壳对接壁210设有供对接连接器插入的对接框口 2100及自壳对接壁 210左右两侧向后延伸的第一卡持部2101,所述第一卡持部2101上设有第一卡持孔2102。 所述第一壳壁211设有自其左右两侧向下延伸的第二卡持部2110,所述第二卡持部2110上设有第二卡持孔2111。所述第二壳体22包括与壳对接壁210平行相对的第二壳壁220、自第二壳壁220左右两侧垂直向前延伸的壳左右侧壁221。所述壳左右侧壁221设有扣持于第一卡持孔2102内的第一凸片2210、扣持于第二卡持孔2111内的第二凸片2211及向下延伸并可插入安装于外部电路板的接地脚2212。请参照图2-3所示,所述端子模组30包括若干导电端子300、供导电端子300连接的子电路板301。导电端子300包括设于子电路板301前侧的RJ端子3000及设于子电路板301底部的转接端子3001。扣持机构130将子电路板301扣持于绝缘本体10上,所述子电路板301与壳对接壁210及第二壳壁220平行并与第一壳壁211相垂直设置,其上设有与第一壳壁211相对的侧表面3010及设于侧表面3010上的接地点3011,侧表面3010 上形成有贯通子电路板301相对两侧的凹面3012,凹面3012平行于子电路板301的所有截面为曲率半径相同的圆弧,如此凹面3012可用钻头一次加工完成,凹面3012上设有导电材料以形成接地点3011。请参照图3-4所示,悬伸弹臂60包括自第二壳壁220的上端向子电路板301方向延伸并与第一壳壁211配合的抵接部600及自抵接部600继续延伸出并与子电路板301 配合的接触部601。抵接部600设有向第一壳壁211凸出并抵接于第一壳壁211的凸出部 6000。接触部601包括自凸出部6000延伸出的连接段6010及自连接段6010弯折延伸出并抵接接地点3011的接触段6011,连接段6010连接接触段6011与凸出部6000。第一壳体21抵压抵接部600从而使接触部601以合适的接触力抵接于接地点3011上,凹面3012 的设置可限位接触部601,促进接触部601准确抵接于接地点3011上而不会抵偏到子电路板301的其他部位。在本实施例中悬伸弹臂60与第二壳体22 —体成型并自第二壳壁220 的上端向电连接器100内延伸,当然悬伸弹臂60也可通过安装的方式固持于第二壳体22 上,此时抵接部600的一端可安装固持于第二壳壁220上。请参照图2及图3所示,组装时,第一步将端子模组30、USB端子40和指示装置50 安装于绝缘本体10上;第二步是组装第二壳体22及悬伸弹臂60,首先,将第二壳体22安装于绝缘本体10上,悬伸弹臂60的接触部601处于与接地点3011相对应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此时接触部601与接地点3011相分离,当然此时接触部601也可搭接于接地点3011, 只是此时接触部601与接地点3011的接触强度不够,此时由于悬伸弹臂60与接地点3011 未接触或搭接于接地点3011,使得悬伸弹臂60与子电路板301的接触力为零或很小,从而第二壳体22可较好地安装到位并保持与绝缘本体10及端子模组30的相对位置,如此有利于后续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的扣合更有效率的进行;第三步是将第一壳体21安装于绝缘本体10上并与第二壳体22相扣合,首先第一凸片2210卡扣于第一壳体21的第一卡持孔2102中,然后第一壳壁211的第二卡持孔2111向下扣合于第二凸片2211上,在扣合过程中第一壳壁211向电连接器100内抵压抵接部600从而使接触部601以合适的接触力抵接于接地点3011上。请参照图5-6,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揭示了电连接器100’,电连接器100’具有悬伸弹臂60’,除悬伸弹臂60’外,电连接器100’的其他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100完全相同,因此电连接器100’的其他部分标号将沿用第一实施例标号。悬伸弹臂60’包括自第二壳壁220的上端向子电路板301方向延伸的连接部602’、自连接部602’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若干导电端子、供导电端子连接的子电路板、围设于子电路板外侧的第一和第二壳体及设于第二壳体上的悬伸弹臂,子电路板设有供悬伸弹臂抵接的接地点,其特征在于:悬伸弹臂设有与第一壳体配合的抵接部及与子电路板配合的接触部,第一壳体抵压抵接部从而使接触部以合适的接触力抵接于接地点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若干导电端子、供导电端子连接的子电路板、围设于子电路板外侧的第一和第二壳体及设于第二壳体上的悬伸弹臂,子电路板设有供悬伸弹臂抵接的接地点,其特征在于悬伸弹臂设有与第一壳体配合的抵接部及与子电路板配合的接触部,第一壳体抵压抵接部从而使接触部以合适的接触力抵接于接地点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悬伸弹臂与第二壳体一体成型。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抵接部自第二壳体向子电路板方向延伸,接触部自抵接部继续延伸出。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悬伸弹臂包括自第二壳体向子电路板方向延伸的连接部,抵接部及接触部自连接部同一端继续延伸出。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壳体设有抵压抵接部的第一壳壁, 所述抵接部设有向第一壳壁凸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道宽葛林忠宣万立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