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姬宪龙专利>正文

一种减振换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530579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减振换挡装置涉及一种可以提高减振效果的换挡杆。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的减振换挡装置,该换挡杆可以大幅提高换挡手感和舒适性,并且能杜绝共振现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换挡杆、换挡杆弹簧座、换挡杆弹簧、换挡接杆、第一减振套组件和第二减振套组件,第一减振套组件中设有限位器,第二减振套组件中橡胶采用燕尾状分段型结构,当换挡杆受力向某个方向运动时,限位器可以缓冲受力,从而大幅提高换挡手感和舒适性,第二减振套组件中的第二橡胶的前段与换挡接杆的内壁一直保持接触,可以有效的消除共振。(*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变速箱上使用的换挡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以提高减振效果的换挡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及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增加,市场对汽车的可靠性和舒适度要求也逐步提高,汽车的设计也越来越趋于人性化。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对不同的路况, 汽车行驶速度和所需动力大小不同,因此汽车的换挡操作是必不可少的。现有的汽车换挡机构大多分为手动档、自动挡和手自动一体式。手动档即通过拨动换挡杆以改变变速箱内的齿轮啮合位置,达到换档的目的。对于配有手动变速器的汽车,在其行驶过程中换挡操作是十分频繁的,因此需要经常拨动换挡杆。如图5所示,在汽车换挡装置中,换档接杆2’与换档杆1’通过减振套组件3’连接,减振套组件3’中含有橡胶,用来减少与车辆的共振以及提高换档手感和舒适性,驾驶员换档时推动安装在换档接杆2’上的手球,通过减振套组件3’带动换档杆1’从而控制变速器内的拨叉组件运动以达到换档目的。现有减振套组件3’是由橡胶硫化直接到钢管上,或者直接硫化到换档杆1’上制作而成,采用这种减振套组件3’制作的换档杆总成由于橡胶套是整体硫化充满在减振套组件3’的钢管之间或钢管与换挡杆1’之间,缺乏弹性,不能很好消除共振,手感和舒适性差,影响驾驶员情绪,易造成驾驶疲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的减振换挡装置,该换挡杆可以大幅提高换挡手感和舒适性。本技术一种减振换挡装置,包括换挡杆、换挡杆弹簧座、换挡杆弹簧、换挡接杆、第一减振套组件和第二减振套组件,换挡杆弹簧座、换挡杆弹簧安装在换挡杆左端,换挡杆右端位于换挡接杆内,换挡杆通过第一减振套组件和第二减振套组件与换挡接杆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减振套组件包括第一钢管、第二钢管、第一橡胶和限位器,第一钢管位于第二钢管内,且第一钢管与第二钢管的轴线重合,在第一钢管与第二钢管之间填充有环形的第一橡胶,第一橡胶的内表面与第一钢管的外壁固定连接,第一橡胶的外表面与第二钢管的内壁固定连接,在第一橡胶壁厚中心靠内的位置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的开口方向朝向换挡杆弹簧座,在安装槽内安有限位器,限位器与安装槽相配,限位器的内表面与第一橡胶接触,限位器的外表面与第一橡胶之间存在间隙。第一钢管的内表面与换挡杆表面固定连接,第二钢管的外表面与换挡接杆内壁固定连接。本技术一种减振换挡装置,其中所述限位器为环形,限位器外圈上设有至少一个凸起,凸起均勻分布在限位器的外圈上,在限位器内圈上与每个凸起相对的位置设有凹槽。安装槽的形状与限位器形状相配。本技术一种减振换挡装置,其中所述限位器采用尼龙制作,限位器的外表面与第一橡胶之间的间隙为大于0毫米且小于1. 5毫米。本技术一种减振换挡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减振套组件包括第三钢管和第二橡胶,第二橡胶的形状为空心旋转体,其中过旋转轴的每个截面均呈相同的燕尾状分段型结构,第二橡胶包括前段和后段,其中前段与换挡接杆的内壁一直保持接触,后段仅在前段变形过大时与换挡接杆的内壁接触,第二橡胶内表面与第三钢管外表面固定连接,第三钢管的内表面与换挡杆表面固定连接。本技术一种减振换挡装置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技术的第一减振套组件使用了由弹性材料制作的限位器,限位器与第一橡胶之间存在间隙,使用时,当换挡杆受力向某个方向运动时,与之相连的第一减振套组件上的限位器可以缓冲受力,使传导到换挡杆上的力柔和,换挡杆传导到换挡接杆上的反作用力也会变的柔和,从而达到缓解换挡冲击力的目的,从而大幅提高换挡手感和舒适性。第二减振套组件中的第二橡胶由于采用燕尾状分段型结构,第二橡胶的前段与换挡接杆的内壁一直保持接触,因为接触面积少,所以可以有效的消除共振,后段仅在前段变形过大时与换挡接杆的内壁接触,可以防止第一减振套组件受力过大,造成限位器损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减振换挡装置的主视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减振换挡装置的第一减振套组件左视图;图3为图2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减振换挡装置的限位器左视图;图5为现有技术中换挡装置的主视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本技术一种减振换挡装置,包括换挡杆1、换挡杆弹簧座、换挡杆弹簧、换挡接杆2、第一减振套组件3和第二减振套组件4,所述换挡杆弹簧座、换挡杆弹簧安装在换挡杆1左端,所述换挡杆1右端位于换挡接杆2内,换挡杆1通过第一减振套组件3和第二减振套组件4与换挡接杆2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减振套组件3包括第一钢管5、第二钢管6、第一橡胶7和限位器8,第一钢管5位于第二钢管6内,且第一钢管5与第二钢管6的轴线重合,在第一钢管5与第二钢管6之间填充有环形的第一橡胶7, 第一橡胶7的内表面与第一钢管5的外壁通过硫化连接在一起,第一橡胶7的外表面与第二钢管6的内壁通过硫化连接在一起,第一橡胶7壁厚中心靠内的位置开设有安装槽9,安装槽9的深度为第一橡胶7高度的一半,安装槽9开口方向朝向换挡杆弹簧座,在安装槽9 内安装由尼龙6或者尼龙12制成的限位器8,限位器8为环形,其外圈上设有四个凸起,其中四个凸起均勻分布在限位器8的外圈上,在限位器8内圈上与每个凸起相对的位置设有凹槽,安装槽9的形状与限位器8形状相配,安装槽9的深度与限位器8的高度相一致。所述限位器8的内表面与第一橡胶7接触,限位器8的外表面与第一橡胶7之间存在0. 8毫米的间隙。第一钢管5的内表面与换挡杆1通过设置于换挡杆1表面的网状印花固定连接, 第二钢管6的外表面与换挡接杆2内壁之间为过盈配合。第二减振套组件4包括第三钢管10和第二橡胶11,第二橡胶11的形状为空心旋转体,其中过旋转轴的每个截面均呈相同的燕尾状分段型结构,第二橡胶11包括前段12和后段13,其中前段12与换挡接杆2的内壁一直保持接触,后段13仅在前段12变形过大时与换挡接杆2内壁接触,第二橡胶11内表面与第三钢管10外表面采用硫化连接,第三钢管10的内表面通过换挡杆1表面的环状印花与换挡杆1固定连接。当推动换挡接杆时,与之相连的第一减振套组件上的限位器可以缓冲受力,使传导到换挡杆上的力柔和,换挡杆传导到换挡接杆上的反作用力也会变的柔和,从而达到缓解换挡冲击力的目的。当第二减振套组件中的第二橡胶前段变形过大时,第二橡胶的后段与换挡接杆的内壁接触,可以防止第一减振套组件受力过大,造成限位器损坏。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技术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振换挡装置,包括换挡杆(1)、换挡杆弹簧座、换挡杆弹簧、换挡接杆(2)、第一减振套组件(3)和第二减振套组件(4),所述换挡杆弹簧座、换挡杆弹簧安装在换挡杆(1)左端,所述换挡杆(1)右端位于换挡接杆(2)内,换挡杆(1)通过第一减振套组件(3)和第二减振套组件(4)与换挡接杆(2)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套组件(3)包括第一钢管(5)、第二钢管(6)、第一橡胶(7)和限位器(8),所述第一钢管(5)位于第二钢管(6)内,且第一钢管(5)与第二钢管(6)的轴线重合,在第一钢管(5)与第二钢管(6)之间填充有环形的第一橡胶(7),所述第一橡胶(7)的内表面与第一钢管(5)的外壁固定连接,第一橡胶(7)的外表面与第二钢管(6)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橡胶(7)壁厚中心靠内的位置开设有安装槽(9),所述安装槽(9)开口方向朝向换挡杆弹簧座,在安装槽(9)内安有限位器(8),所述限位器(8)与安装槽(9)相配,所述限位器(8)的内表面与第一橡胶(7)接触,限位器(8)的外表面与第一橡胶(7)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第一钢管(5)的内表面与换挡杆(1)表面固定连接,第二钢管(6)的外表面与换挡接杆(2)内壁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振换挡装置,包括换挡杆(1)、换挡杆弹簧座、换挡杆弹簧、换挡接杆O)、第一减振套组件C3)和第二减振套组件G),所述换挡杆弹簧座、换挡杆弹簧安装在换挡杆 ⑴左端,所述换挡杆⑴右端位于换挡接杆⑵内,换挡杆⑴通过第一减振套组件⑶ 和第二减振套组件(4)与换挡接杆( 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套组件( 包括第一钢管(5)、第二钢管(6)、第一橡胶(7)和限位器(8),所述第一钢管(5)位于第二钢管(6) 内,且第一钢管(5)与第二钢管(6)的轴线重合,在第一钢管(5)与第二钢管(6)之间填充有环形的第一橡胶(7),所述第一橡胶(7)的内表面与第一钢管(5)的外壁固定连接,第一橡胶(7)的外表面与第二钢管(6)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橡胶(7)壁厚中心靠内的位置开设有安装槽(9),所述安装槽(9)开口方向朝向换挡杆弹簧座,在安装槽(9)内安有限位器(8),所述限位器⑶与安装槽(9)相配,所述限位器⑶的内表面与第一橡胶(7)接触,限位器(8)的外表面与第一橡胶(7)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第一钢管( 的内表面与换挡杆(1)表面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姬宪龙
申请(专利权)人:姬宪龙张光兴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