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轮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475568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涡轮压缩机,在设在涡轮压缩机(1)的壳(10)内的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的止回阀(40)与压缩机构(20)之间形成吸入空间(S1),先将吸入气体吸到吸入空间(S1),之后再将吸入气体吸引到压缩机构(20)中,这样来防止杂质、液体制冷剂直接被吸到压缩机构(20)内,从而防止压缩机构(20)工作状况不良,损坏涡旋状搭接等。(*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涡轮压缩机,尤其涉及将吸入气体引导到壳内的引导结构。
技术介绍
到目前为止,如日本国公开特许公报特开平5-1679号中所公开的那样,涡轮压缩机在进行冷冻循环的制冷剂回路中压缩制冷剂时要用。如图9所述,在该涡轮压缩机100的壳110内装有压缩机构120、用以驱动该压缩机构120的马达131。在该图示例中,将马达131布置在压缩机构120的下方。所述压缩机构120包括具有相互啮合的涡旋状搭接(lap)121b、122b的固定涡轮121和可动涡轮122、支撑该两涡轮121、122的套(housing)123,套123被固定在壳110内。在该图中,所述固定涡轮121以涡旋状搭接121b朝下的姿势固定在套123的上面;可动涡轮122以从下方和固定涡轮121啮合的状态由套123支撑着,且可动。所述可动涡轮122联接在驱动轴132的偏心部132a上,该驱动轴132又联接在马达131上。而且在套123上装了能禁止可动涡轮122自转的十字头联轴节126。所述壳110上固定有接着制冷剂回路中的吸入管道的吸入管114、接着制冷剂回路中的喷出管道的喷出管115。所述吸入管114穿过壳110上端的端板112直接与压缩机构120联接,喷出管115接在为壳110身的壳体111上。壳110内部被划分为上、下两个空间,在所述压缩机构120的内部有形成在所述两涡旋状搭接121b、122b之间的涡旋状压缩室。所述吸入管114通过压缩机构120上方的空间联接在固定涡轮121上,和压缩室外周一侧的部分连通。在该吸入管114和压缩室的联接部分装了防止当压缩机100停止运转时,制冷剂倒流的止回阀140。在为气体制冷剂有可能经过吸入管114逆流那样的结构的情况下(不装止回阀的情况下),压缩机100停止运转的时候,气体就从压缩室的高压一侧向低压一侧倒流,而有可能出现马达131、压缩机构120反转等异常动作,该止回阀140就是为防止出现以上现象而设置的。在压缩室的中心部分为所述固定涡轮121形成喷出口Po,由它让该压缩室和压缩机构120上方的空间连通。还有,在固定涡轮121和套123的外周缘部形成有将压缩机构120上方的空间和下方的空间连通起来的连通孔129。在以上结构下,若驱动轴132旋转,可动涡轮122就旋转,却不在规定的旋转轨道上自转。换句话说,可动涡轮122相对固定涡轮121公转。这样以来,两涡旋状搭接121b、122b的相对位置关系就发生变化,所述压缩室的容积也就周期性地变化,这样就重复进行以下动作。即从吸入管114将制冷剂吸到压缩室内,在压缩室内压缩制冷剂,将制冷剂从压缩室喷向壳110内,再从壳内喷向制冷剂回路中。在该现有结构下,因整个壳110内高压空间(即所谓的高压密闭室结构),故要把吸入管114和压缩机构120直接联接,以防制冷剂漏出来。然而,若制成这样的结构,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就从吸入管114直接被吸到压缩室,故例如在制冷剂中含有杂质的时候,固定涡轮121和可动涡轮122就是在混入了该杂质的状态下啮合的,结果是有可能导致工作状况不良、损坏涡旋状搭接121b、122b。再就是,在起动时等把液体制冷剂也吸进来的时候,液体制冷剂就被直接吸到压缩室中,也还是有出现工作状况不良、损坏涡旋状搭接121b、122b的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研究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在涡轮压缩机中,通过防止杂质、液体制冷剂被直接吸到压缩机构内,做到防止压缩机构工作状况不良、损坏涡旋状搭接等。本专利技术为这样的结构,即在外壳内的设在吸入管的开口端部的止回阀与压缩机构之间形成吸入空间,先将吸入气体吸到该吸入空间,之后再将吸入气体吸引到压缩机构中。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技术方案以下述涡轮压缩机1为前提。在它的壳10内,有包括形成压缩室C的固定涡轮21及可动涡轮22的压缩机构20、驱动该压缩机构20的马达31;在该壳10上,接着将吸入气体导入到壳10内的吸入管14、将喷出气体喷向壳10外的喷出管15;在所述吸入管14中设了禁止气体制冷剂逆流的止回阀。还有,该涡轮压缩机1在所述壳10内,形成了位于压缩机构20周围、与该压缩机构20的吸入一侧连通的吸入空间S1;所述吸入管14口朝吸入空间S1开,该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还装着所述止回阀40。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技术方案中,若气体制冷剂被从吸入管14吸引到壳10内,就先进入吸入空间S1,之后再被吸引到压缩机构20中。吸入空间S1位于压缩机构20的周围,其容积比吸入管14的要大。因此,即使吸入气体中含有杂质、液体制冷剂,这些杂质、液体制冷剂也不会直接进入压缩室C中。吸入空间S1还有以下作用在吸入气体中含有杂质的情况下,该杂质会在吸入空间S1中被细分化;在吸入气体中含有液体制冷剂的情况下,该液体制冷剂又会在吸入空间S1中蒸发。这样以来,就不容易出现压缩机构20的工作状况不良等现象。在所述结构下,气体制冷剂在压缩室C中被压缩压力升高后,就从喷出管15喷向壳10外。另一方面,能由设在吸入管14内的止回阀40来防止在压缩机1停下来时气体制冷剂逆流,因此不会出现马达31、压缩机构20反转等异常动作,停得就很稳。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技术方案,为在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涡轮压缩机1中,包括将壳10内部划分为第一空间S1和第二空间S2的隔离部件23;第一空间S1构成吸入空间;第二空间S2构成喷出空间。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技术方案中,经由由隔离部件23将壳10内划分出的第一空间S1,把吸入气体吸引到压缩机构20中。若此时在吸入气体中含有杂质、液体制冷剂,第一空间S1就有使杂质细分化、使液体制冷剂蒸发的作用。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技术方案为,在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涡轮压缩机1中,结构特征如下。换句话说,所述吸入管14以它在壳10内的开口端部的开口方向大致为水平方向的姿势装在该壳10中;所述止回阀40包括能在让所述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打开的开放位置和让该开口端部关闭的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阀体41、支撑着该阀体41并让该阀体41在开放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且被装在吸入管14上的阀盒42、将该阀体41从开放位置朝着关闭位置的方向回弹的回弹机构43;还使所述阀体41的移动方向大致为水平方向;阀盒42中还包括从下方支撑着所述阀体41,并引导它在所述两位置间移动的支持面42e。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技术方案中,因在阀体41位于关闭位置时,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被关闭,故可防止气体制冷剂在吸入管14中逆流。因此,确能防止在压缩机1将停止运转时等,压缩机构20由于气体制冷剂的逆流而产生异常的动作;因在阀体41位于开放位置时,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开放,故可将气体制冷剂从壳10中的第一空间S1吸到压缩机构20中;还因所述阀体41由形成在阀盒42上的支持面42e从下方支撑着,故阀体41的位置可在开放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平稳地变化,而实现稳定的动作。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技术方案为,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涡轮压缩机1中,这样构成所述止回阀40中的阀盒42,其为嵌合在吸入管14中的筒状部件,支持着阀体41并让阀体41在其内周面上移动;在该阀盒42上,形成了在阀体41位于开放位置的状态下与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相通;在阀体41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便与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不相通的吸入开口42d,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涡轮压缩机,在它的壳(10)内,有包括形成压缩室(C)的固定涡轮(21)及可动涡轮(22)的压缩机构(20)、驱动该压缩机构(20)的马达(31);在该壳(10)上,接着将吸入气体导入到壳(10)内的吸入管(14)、将喷出气体喷向壳(10)外的喷出管(15);在所述吸入管(14)中设了禁止气体逆流的止回阀,其中在所述壳(10)内,形成了位于压缩机构(20)周围、与该压缩机构(20)的吸入一侧连通的吸入空间(S1);所述吸入管(14)口朝吸入空间(S1)开,同时该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还装着所述止回阀(4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压缩机,其中包括将壳(10)内部划分为第一空间(S1)和第二空间(S2)的隔离部件(23);第一空间(S1)构成吸入空间;第二空间(S2)构成喷出空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压缩机,其中所述吸入管(14)以它在壳(10)内的开口端部的开口方向大致为水平方向的姿势装在该壳(10)中;所述止回阀(40)包括能在所述吸入管(14)的开口端部打开的开放位置和该开口端部关闭的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阀体(41)、支撑着该阀体(41)并让该阀体(41)在开放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且被装在吸入管(14)上的阀盒(42)、将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梶尾干央加藤胜三古庄和宏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