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441127 阅读:3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与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及盖体,所述线缆延伸出盖体后端的位置设有应力释放部,所述应力释放部低压成型于线缆上及盖体后端,所述应力释放部包括成型于线缆上的根部及通过低压成型而与盖体后端相粘合的板状定位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有关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通过低压成型技术将线缆组装到 所述壳体中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在现有线缆连接器组件中,通常会在线缆的外侧注塑有应力释放元件,尔后将所 述注塑有应力释放元件的线缆组装到相对应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对应的壳体中,如中国专 利公告第CN2785185Y号专利所示,其揭示了所述应力释放元件成型于线缆外侧后安装于 所述外壳的腔体中,该专利中采用将应力释放元件成型于线缆后再安装到外壳中的方法会 带来诸如制程复杂等问题,还有由于采用组装的方式将线缆与外壳组装于一起,会导致线 缆与外壳之间的安装不稳定。因此,确有必要对线缆连接器组件进行改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可增强线缆的应力释放部与外壳的 结合力。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 缘本体内的端子、与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及盖体,所述线缆延伸出盖体后端的位置设有应 力释放部,所述应力释放部低压成型于线缆上及盖体后端,所述应力释放部包括成型于线 缆上的根部及通过低压成型而与盖体后端相粘合的板状定位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 骤提供电连接器步骤;提供线缆步骤,将所述线缆与电连接器相连接;提供盖体步骤,将盖体包覆所述电连接器和线缆前端;成型应力释放部步骤,通过低压成型的方式于所述线缆延伸出盖体后端的位置成 型有应力释放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有如下有益效果在线缆的外侧通过低压成型的方式成 型一应力释放部,进而增强所述线缆与盖体之间的结合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组装图。图4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部分立体组装图。图5是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装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电连接器、与电连接器相 连接的线缆5、屏蔽电连接器的金属壳体6及包覆金属壳体6的盖体8。电连接器包括绝缘 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1中的若干端子2、电路板3及包围在绝缘本体1的对接端11外的 遮蔽件4,盖体8包括沿与对接方向垂直方向组装的上、下盖体81、82。请参照图1至图2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的绝缘本体1内组装有若干端子2, 所述端子2的尾部向下弯折突露于绝缘本体1下方且焊接于电路板3的前端。绝缘本体1的两侧形成有相对设置的固定孔(未图示),该固定孔(未图示)内安 装有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相配合的螺母9。绝缘本体1的外部包围有金属材质的遮蔽 件4,其将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前部的对接端11遮蔽以降低电磁干扰。壳体6包括上壳体61及与上壳体61相配合的下壳体62,所述上、下壳体61、62均 由金属材料制成。上壳体61包括基础部610、自基础部610向前且向上弯折形成的延伸部 612及自基础部610向后延伸形成的线缆握持部615。所述延伸部612的横向尺寸较宽。 所述上壳体61的两侧向下弯折形成第一侧壁613,所述上壳体61的前端向下弯折形成前 壁614,所述前壁614的中间部分形成有一供所述绝缘本体1的对接端11穿过的第一通孔 6140,自所述第一通孔6140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一与绝缘本体1的固定孔(未图示)相对的 第二通孔6141。下壳体62包括底壁621及自底壁621的两侧向上弯折的第二侧壁623,该第二侧 壁623分别与上壳体61的对应第一侧壁613相配合。盖体8由绝缘材料制成,其中上盖体81内壁的一周均勻分布有若干定位柱811,下 盖体82内壁上与定位柱811相对的位置设有若干定位孔821,上、下盖体81、82的形状及结 构大致相同,其后端均设有支撑部813、823及自后端面向前凹进的收容槽814、824,所述支 撑部813、823具有前端面8130、8230,自所述前端面8130、8230上方形成有用来支撑线缆5 的第一弧形缺口 8131、8231。所述支撑部813的后端面与上盖体81的后壁为同一壁面且定 义为后端面815,所述支撑部823的后端面与下盖体82的后壁为同一壁面且定义为后端面 825,自所述后端面815上方形成有与第一弧形缺口 8131沿前后方向平行排列的且与第一 弧形缺口 8131结构相同的第二弧形缺口 8150,自所述后端面825上方形成有与第一弧形缺 口 8231沿前后方向平行排列的且与第一弧形缺口 8231结构相同的第二弧形缺口 8250,上 述收容槽814、拟4分别形成于后端面815、825上。组装时,端子2收容于绝缘本体1中,且端子2的尾部焊接于电路板3的前端,遮 蔽件4自前向后包覆于绝缘本体1的外围,将线缆5焊接到电路板3的后端,接着将上壳体 61向下组装于下壳体62上,上壳体61两侧的第一侧壁613分别与下壳体62两侧对应的 第二侧壁623相配合以将彼此组装在一起。所述上壳体61的延伸部612遮罩于绝缘本体 1的后端,其基础部610位于电路板3之上,如此,金属壳体6遮蔽于遮蔽件4的后端、绝缘 本体1及端子2与电路板3的电性连接处以降低电磁干扰。接着将盖体8组装于上述元件外,首先将上述组装好的绝缘本体1、端子2、电路板 3、遮蔽件4及金属壳体6放置于下盖体82中,同时将线缆5放置于第一弧形缺口 8231和第 二弧形缺口 8250中,再将上盖体81自上而下组装于下盖体82上,上盖体81的定位柱811收容于下盖体82的定位孔821内,通过上盖体81上的第一弧形缺口 8131与下盖体82上 的第一弧形缺口 8231的配合及上盖体81上的第二弧形缺口 8150与下盖体82上的第二弧 形缺口 8250的配合以将线缆5收容于其中,此时,在线缆5与上、下配合的弧形缺口间存有 间隙,最后采用低压成型(温度为180°C 240°C,压力为5 40bar)的方式通过在线缆5 与上、下配合的弧形缺口间的间隙处注胶形成应力释放部50,所述应力释放部50包括根部 53、形成于根部53前末端的突出部52及位于所述突出部52后侧的且形成于所述根部53上 的板状定位部51,该定位部51沿横向方向上较宽。所述突出部52的下半段位于第一弧形 缺口 8231和第二弧形缺口 8250之间,所述突出部52的上半段位于第一弧形缺口 8131和 第二弧形缺口 8250之间,所述板状定位部51的下半段位于收容槽824中且紧贴于所述收 容槽824,所述板状定位部51的上半段位于收容槽814中且紧贴于所述收容槽814。至此, 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组装完成。 本实施例中,采用先将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组装好后再通过低压成型的方式 在所述线缆5的外侧成型一应力释放部50,采用此方法相较于之前的先将应力释放部50成 型于线缆5后再一起组装于盖体8中具有以下优势(1).制程简单,避免了将所述成型好 后的应力释放部50组装于盖体8中的步骤;(2).在线缆5与盖体8组装完毕后再成型所 述应力释放部50可以增强所述应力释放部50与盖体8之间的结合力。在其它的实施方式 中,对于低压成型的温度和压力的参数可以变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与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及盖体,所述线缆延伸出盖体后端的位置设有应力释放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释放部低压成型于线缆上及盖体后端,所述应力释放部包括成型于线缆上的根部及通过低压成型而与盖体后端相粘合的板状定位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与端子电性连接 的线缆及盖体,所述线缆延伸出盖体后端的位置设有应力释放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释 放部低压成型于线缆上及盖体后端,所述应力释放部包括成型于线缆上的根部及通过低压 成型而与盖体后端相粘合的板状定位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释放部还包括有形成 于所述板状定位部前方的且设置于所述盖体中的突出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上盖体和下盖体, 所述上盖体和下盖体的后端均设有平行排列的第一弧形缺口和位于第一弧形缺口后端的 第二弧形缺口。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安装于第一弧形缺 口和第二弧形缺口之间,所述定位部的前表面紧贴于所述盖体的后表面。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成型的压力范围为5? 40bar,温度范围为 180°C 240°C。6.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聘胜王青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