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及带状光纤以及使用这些光纤的光学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310185 阅读:2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即使施加局部的弯曲也难以断裂的光纤及带状光纤、以及使用这些光纤的光学模块。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光纤具备:在芯线(2)的周围具有包层(3)的光纤裸线(4)的外周,设有由单层构成的包覆层(5)的单层包覆光纤(6);以及设在单层包覆光纤(6)的外周,并由与包覆层(5)接触而形成的内侧包覆层(7)及形成于该内侧包覆层(7)的外侧的外侧包覆层(8)构成的集中包覆层,内侧包覆层(7)具有低于包覆层(5)的杨氏模量(E1)及外侧包覆层(8)的杨氏模量(E3)的杨氏模量(E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机器内或机器之间的光传输线路等的光纤及带状光纤以及使用 这些光纤的光学模块。
技术介绍
作为机器内或机器之间的光传输技术,光互连方式的光传输受到了关注。在这 种光互连方式中,作为光元件一般使用容易进行多通道阵列化的VCSEL(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ing Laser)等的阵列状光元件。作为用于该VCSEL等的阵列状光元件之间的光传输的以往的光纤,例如,如图9所 示,有在芯线90、包层91的周围包覆杨氏模量为IOMPa以下的低杨氏模量层(内侧包覆 层)92和IOOMPa以上的高杨氏模量层(外侧包覆层)93的单芯光纤94 ;以及将该单芯光 纤94 一列地(并列地)排列多条后,用50MPa以上的高杨氏模量层(包覆层)95包覆的带 状光纤96。一般而言,单芯光纤94或带状光纤96为了与发光元件、受光元件、透镜、光纤等元 件进行光连接,将末端部与连接器粘接,并在研磨了连接器端面的状态下进行使用。例如,在将上述单芯光纤94进行连接器化时,将单芯光纤94插入光纤连接部件的 金属箍内。如图10所示,通常的金属箍100连通地设有设在该金属箍100的一端侧,并具 有比单芯光纤94的包含包覆层的外径大的内径的光纤插入孔101 ;以及设在金属箍100的 另一端侧,并具有单芯光纤94的包层91的外径程度(比包层91的外径略大的程度)的内 径,而且在金属箍100的另一端部102的端面使光射入射出的光射入射出孔103。该光纤插 入孔101与光射入射出孔103同心。如图11所示,在金属箍100的内部,单芯光纤94将去 除包覆层(低杨氏模量层92和高杨氏模量层93)的由芯线90和包层91构成的光纤插入 设在金属箍100的另一端部102的光射入射出孔103后,利用粘接材料110进行固定。之 后,研磨作为金属箍100的光射入射出端面的底面111。带状光纤96的情况也相同,去除一并包覆带状光纤96的包覆层(高杨氏模量层 95),进行单芯分离后,插入到穿孔加工有相当于单芯光纤94的条数的孔的金属箍的内部, 并且与图11同样地进行末端处理。但是,当从光纤插入孔101向设在插入单芯光纤94的金属箍100上的光射入射出 孔103插入单芯光纤94时,如图12所示,由于形成于金属箍100的另一端部102的光射入 射出孔103具有大于光纤的外径(包层91的外径)的内径,因此对于面向金属箍100的底 面111的光射入射出孔103的开口,单芯光纤94的端面的位置在每次插入时都不固定,担 心发生不均。即,存在产品的再现性差的问题。为解决该课题,本专利技术人作为对形成于金属箍100的另一端部102侧的光射入射 出孔103的端面,能够将单芯光纤94的端面的位置总是配置在固定位置的光纤连接部件, 提出了一种光纤连接部件135,如图13所示,该光纤连接部件135错开了光纤插入孔103的 中心位置131和光射入射出孔132的中心位置133,即,光射入射出孔132的中心轴相对于光纤插入孔130的中心轴向限制光纤的方向错位。在这种光纤连接部件135插入单芯光纤94的情况下,在金属箍134的内部,如图 14所示,单芯光纤94从光纤插入孔130的中心轴侧向光射入射出孔132的中心轴侧局部地 弯曲而配置。由此,可以在光射入射出孔132的固定位置限制单芯光纤94,因此可以相对于 光射入射出孔132的端面在固定位置设置(固定)单芯光纤94的端面。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310197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7-256372号公报使用这种光纤连接部件135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在金属箍134的内部,单芯光纤94 从光纤插入孔130的中心轴侧向光射入射出孔132的中心轴侧局部地弯曲。因此,在去除 包覆层(低杨氏模量层92和高杨氏模量层93)的单芯光纤94中,存在由于如上所述的局 部弯曲而发生断裂的可能性。而且,在去除包覆层的单芯光纤94中,由于包层91的表面与如图15(c)所示的金 属箍134的内部的接触点150、151接触,在包层91的表面发生损伤,该表面的损伤有可能 由于金属箍134内的弯曲应力而牵涉到断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施加局部的弯曲也难以断裂的光纤及带状光纤以及 使用这些光纤的光学模块。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纤,其特征在于,具备在芯线的周围具有包 层的光纤裸线的外周,设有由单层构成的包覆层的单层包覆光纤;以及设在上述单层包覆 光纤的外周,并由与上述包覆层接触而形成的内侧包覆层及形成于该内侧包覆层的外侧的 外侧包覆层构成的集中包覆层,上述内侧包覆层具有低于上述包覆层的杨氏模量及上述外 侧包覆层的杨氏模量的杨氏模量。另外,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状光纤,其特征在于,具备在芯线的周围具有包层的光 纤裸线的外周,设有由单层构成的包覆层的多条单层包覆光纤;以及设在并列配置上述多 条单层包覆光纤的外周,并由与上述包覆层接触而形成的内侧包覆层及形成于该内侧包覆 层的外侧的外侧包覆层构成的集中包覆层,上述内侧包覆层具有低于上述包覆层的杨氏模 量及上述外侧包覆层的杨氏模量的杨氏模量。上述内侧包覆层也可以具有IOMPa以下的杨氏模量。上述包覆层具有IOOMPa以上的杨氏模量,上述外侧包覆层具有50MPa以上的杨氏 模量也可以。另外,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学模块,其特征在于,在光纤连接部件中插入上述光纤或 上述带状光纤而成,该光纤连接部件具备金属箍;以及形成为从上述金属箍的一端侧贯 通至另一端侧的端面,并将从上述金属箍的一端侧插入的光纤引导至上述金属箍的另一端 侧的端面的引导孔,上述引导孔包括形成于上述金属箍的一端侧,并将上述光纤向上述金 属箍的内部插入的光纤插入孔;形成于上述金属箍的另一端侧,并具有比上述光纤插入孔 小的内径,并且用于在上述金属箍的另一端侧的端面使光射入射出的光射入射出孔;以及 配置在上述光纤插入孔和上述光射入射出孔之间,形状变化成随着朝向上述光射入射出孔 而其内径逐渐变小,并且使上述光纤插入孔与上述光射入射出孔连通的形状变化孔,上述形状变化孔将形状变化成上述光射入射出孔的中心轴相对于上述光纤插入孔的中心轴向 限制上述光纤的方向错位。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下。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提供即使施加局部的弯曲也难以断裂的光纤及带状光纤以及使 用这些光纤的光学模块。附图说明图1(a)是涉及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单芯光纤的横截面图,图1(b)是涉及本 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带状光纤的横截面图。图2是表示使用图1(a)的单芯光纤的光学模块的图,图2 (a)是俯视图,图2(b) 是主视图,图2(c)是侧视图,图2(d)是立体图,图2(e)是仰视图,图2(f)是主要部分扩大 图。图3是表示使用图1(a)的单芯光纤的光学模块的图,图3 (a)是仰视图,图3(b) 是A-A线剖视图,图3(c)是B部放大图。图4是说明图1 (a)的单芯光纤被金属箍限制的条件的图。图5是表示接合图1(b)的带状光纤的光纤连接部件的图,图5(a)是俯视图,图 5(b)是立体图,图5(c)是主视图,图5(d)是侧视图,图5(e)是仰视图。图6是表示将图1 (b)的带状光纤接合于图5的光纤连接部件的光学模块的图,图 6(a)是俯视图,图6(b)是立体图,图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纤,其特征在于,具备:在芯线的周围具有包层的光纤裸线的外周,设有由单层构成的包覆层的单层包覆光纤;以及设在上述单层包覆光纤的外周,并由与上述包覆层接触而形成的内侧包覆层及形成于该内侧包覆层的外侧的外侧包覆层构成的集中包覆层,上述内侧包覆层具有低于上述包覆层的杨氏模量及上述外侧包覆层的杨氏模量的杨氏模量。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岛正嗣铃木香菜子大越干夫滑川嘉一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