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率密封交流接触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293193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大功率密封交流接触器,其外壳固定在底座上,外壳上固定有输入端子和辅助输出端子,底座上固定有主输出端子,主输出端子的内端固定有主输出静触点;吸入式电磁机构通过支架固定在底座上且位于外壳内中部,整流部件设置在支架上;吸入式电磁机构的动端上方连接有推动圈,下方连接有主输出动触点,且主输出动触点位于主输出静触点的正上方;吸入式电磁机构的上方设置有线圈控制常闭触点和辅助输出常开触点并通过推动圈控制;输入端子与整流部件连接,整流部件与吸入式电磁机构连接,线圈控制常闭触点与吸入式电磁机构的控制端连接,辅助输出常开触点与辅助输出端子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紧凑、抗冲击、负载能力大等特点,特别适合船舶和其它大功率军用装备中用于切换电路。(*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大功率密封交流接触器
技术介绍
现有交流接触器的电接触系统一般采用相对分散的、独立的零部件来实现触点的 闭合和断开,且其动簧片行程大,动作过程中弯曲变形大,造成接触系统接触可靠性不高。 此外,这种结构的接触器装配松散、寿命低、故障率高,导致其应用环境受到极大的限制,不 能满足密封等特殊环境的安装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设计一种大功率密封交流接触器,是一种交流输入 控制,输出主触点为三组动合,辅助触点为一组动合的大功率密封交流接触器。本技术 针对产品输入激励电压为380Va. c的要求,采用将交流电压经整流后再加到线圈输入端, 并采用启动和保持复合双线圈转换工作形式,既消除了交流声,又降低了线圈功耗,避免了 产品长期工作状态线圈发热问题。本技术采用吸入式电磁机构,保证产品具有较大的 接触触点压力及抗冲击要求;针对产品触点负载较大(50A 380Va. c.)的特点,接触系统采 用桥式半柔性接触形式,合理解决了触点压力和跟踪问题。本技术增加隔弧罩和组间 绝缘隔弧板,有效解决了相间高压击穿问题,并保证了触点负载和寿命符合设计要求;采用 玻璃绝缘工艺技术解决了接触器密封问题。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大功率密封交流接触器,包括外壳(1)和底座 (10),外壳(1)固定在底座(10)上。外壳(1)上密封固定有输入端子(2)和辅助输出端子 (3),底座(10)上密封固定有主输出端子(11),主输出端子(11)的内端固定有主输出静触 点(16);吸入式电磁机构(5)通过支架(7)固定在底座(10)上且位于外壳(1)内中部,整 流部件(6)设置在支架(7)上;吸入式电磁机构(5)的动端上方连接有推动圈(15),下方连 接有主输出动触点(8),且主输出动触点(8)位于主输出静触点(16)的正上方;吸入式电 磁机构(5)的上方设置有线圈控制常闭触点(17)和辅助输出常开触点(18),且线圈控制常 闭触点(17)和辅助输出常开触点(18)的动触点均与辅助架(19)连接并通过推动圈(15) 控制;输入端子(2)与整流部件(6)的输入端连接,整流部件(6)的输出端与吸入式电磁机 构(5)的输入端连接,线圈控制常闭触点(17)与吸入式电磁机构(5)的控制端连接,辅助 输出常开触点(18)与辅助输出端子(3)连接。所述吸入式电磁机构(5)由双线圈⑷、极靴(20)、动铁芯(21)、连动轴(22)及壳 体(23)构成,双线圈(4)套装在极靴(20)上,壳体(23)套装在双线圈(4)上并固定在支架 (7)上,动铁芯(21)位于双线圈⑷的中心孔内,动铁芯(21)的上端固定有推动圈(15), 下端连接有连动轴(22),且推动圈(15)与壳体(23)上端面之间套装有弹簧I (24),连动轴 (22)的下端穿过极靴(20)的中心孔后与桥式主输出动触点(8)连接。所述外壳(1)的上端面密封固定有两个输入端子(2)和两个辅助输出端子(3),底3座(10)上密封固定有六个主输出端子(11),六个主输出端子(11)内端固定的六个主输出 静触点(16)组成三组主输出静触点;双线圈(4)由保持线圈Vl和启动线圈V2串联而成, 整流部件(6)的输出端与双线圈(4)的输入端连接,线圈控制常闭触点(17)与保持线圈Vl 的两端连接;连动轴(22)的下端固定有连接板(13),套装有连接桥I (25)和弹簧II (26), 且连接板(13)位于连接桥I (25)的上方,弹簧II (26)位于连接板(13)与连接桥I (25)之 间;连接桥I (25)的下端面两端固定有一组主输出动触点(8);连接板(13)的两端分别固 定有连接轴(29),连接轴(29)上均套装有连接桥II (27)和弹簧III (28),且弹簧III (28) 位于连接板(13)与连接桥II (27)之间,两个连接桥II (27)的下端面两端均固定有一组主 输出动触点(8);所述三组主输出动触点(8)分别位于三组主输出静触点(16)的正上方。所述相邻两组主输出静触点(16)之间设置有隔弧板(9),三组主输出静触点(16) 的上方设置有隔弧罩(12)。所述输入端子(2)和辅助输出端子(3)均通过玻璃绝缘子烧结固定在外壳(1) 上,主输出端子(11)均通过玻璃绝缘子烧结固定在底座(10)上。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和效果1、本技术采用将交流电压经过整流部件后再加到控制线圈输入端,并且采用 启动和保持复合双线圈转换工作形式,既消除了交流声,又降低了线圈功耗,避免了产品长 期工作状态线圈发热问题。2、本技术采用吸入式电磁机构,保证产品具有较大的接触触点压力及抗冲击 的要求;采用典型的玻璃绝缘工艺技术解决了接触器密封工作问题。3、本技术针对产品触点负载较大(50A 380Va. c.)的特点,接触系统采用桥 式半柔性接触形式,合理解决了触点压力和跟踪问题。4、本技术通过增加隔弧罩和组间绝缘隔弧板,有效解决了相间高压击穿问 题,并保证了触点负载和寿命符合设计要求。5、本技术具有结构紧凑、抗冲击、负载能力大等特点,特别适合船舶和其它大 功率军用装备中用于切换电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外形图,图2和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去掉外壳后的结构立体图,图5为本技术底座的结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1、2、3、4、5、6描述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大功率密封交流接触器,包括外壳1和底座10,外壳1固定在底座10上,外 壳1的上端面通过玻璃绝缘子烧结密封固定有两个输入端子2和两个辅助输出端子3,底座 10上均通过玻璃绝缘子烧结密封固定有六个主输出端子11,六个主输出端子11内端固定 的六个主输出静触点16组成三组主输出静触点;吸入式电磁机构5通过支架7固定在底座10上且位于外壳1内中部,整流部件6固定在支架7上;吸入式电磁机构5由双线圈4、极 靴20、动铁芯21、连动轴22及壳体23构成,双线圈4套装在极靴20上,壳体23套装在双 线圈4上并固定在支架7上,动铁芯21位于双线圈4的中心孔内,动铁芯21的上端固定有 绝缘推动圈15,下端连接有绝缘连动轴22,且推动圈15与壳体23上端面之间套装有弹簧 124 ;连动轴22的下端穿过极靴20的中心孔后固定有连接板13,套装有连接桥125和弹簧 1126,且连接板13位于连接桥125的上方,弹簧II 26位于连接板13与连接桥125之间, 连接桥125的下端面两端焊接有一组桥式主输出动触点8。连接板13的两端分别固定有连 接轴29,连接轴29上均套装有连接桥II 27和弹簧11128,且弹簧III28位于连接板13与 连接桥Π27之间,两个连接桥1127的下端面两端均焊接有另两组桥式主输出动触点8,且 三组桥式主输出动触点8分别位于三组主输出静触点16的正上方。吸入式电磁机构5的外壳23上方固定有线圈控制常闭触点17和辅助输出常开触 点18,且线圈控制常闭触点17和辅助输出常开触点18的动触点均与辅助架19连接,辅助 架19位于推动圈15上端面与下端面之间的环形凹槽中并通过推动圈15控制;双线圈4由 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功率密封交流接触器,包括外壳(1)和底座(10),外壳(1)固定在底座(10)上,其特征是:外壳(1)上密封固定有输入端子(2)和辅助输出端子(3),底座(10)上密封固定有主输出端子(11),主输出端子(11)的内端固定有主输出静触点(16);吸入式电磁机构(5)通过支架(7)固定在底座(10)上且位于外壳(1)内中部,整流部件(6)设置在支架(7)上;吸入式电磁机构(5)的动端上方连接有推动圈(15),下方连接有主输出动触点(8),且主输出动触点(8)位于主输出静触点(16)的正上方;吸入式电磁机构(5)的上方设置有线圈控制常闭触点(17)和辅助输出常开触点(18),且线圈控制常闭触点(17)和辅助输出常开触点(18)的动触点均与辅助架(19)连接并通过推动圈(15)控制;输入端子(2)与整流部件(6)的输入端连接,整流部件(6)的输出端与吸入式电磁机构(5)的输入端连接,线圈控制常闭触点(17)与吸入式电磁机构(5)的控制端连接,辅助输出常开触点(18)与辅助输出端子(3)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碧娟郗育馨谢文骏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群力电工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61[中国|陕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