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中的鱼变性药物及其制备和用途。石斑鱼隶属鮨科(Serranidae)、石斑鱼亚科(Epinephelinae)、石斑鱼属(Epinephelus),全世界400多种,我国大陆沿海已记录45种(祝茜,1998),其个体发育中普遍存在“先雌后雄”的性转变过程,雄亲鱼均高龄化(一般6龄以上);大型种类(如巨石斑鱼)虽到4龄雌性就已成熟,并可排卵;但到10龄以上,体重30多千克时才转变成功能性雄鱼。长达6年以上的性逆转进程,不仅消耗大量鱼用饵料,而且雌雄间体的存在,延误了人工繁殖的时间;等生长发育到雄性精巢可释精时,种群数量已十分稀少且极难捕获。石斑鱼的人工繁殖属于世界性海水养殖难题之一,而石斑鱼性控技术又是人工育苗的关键。石斑鱼养殖经济效益巨大,世界沿海国家和地区都花大量资金对性控技术进行攻关研究,希望人工育苗产业化;但性控成功,进而发展到人工育苗的,未见科研报道和相关专利。新加坡学者Chao和Lim,泰国学者Tookwinas,日本学者本原稔,菲律宾学者Duray,我国台湾学者叶信利,大陆学者方永强、洪万树等分别对巨石斑鱼(Epinephe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人工诱导石斑鱼性逆转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其配方组分如下: 甲基睾丸酮(17α Methyltestosterone,17α MT) 11-30%; 睾酮(Testosterone) 25-59%; 丙酸睾酮(Testosterone Propionate) 5-20%; 甲状腺素(Thyronine) 3-1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记兴,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