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搅拌筒及搅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228114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搅拌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搅拌筒,包括筒体和滚道,所述滚道呈环状嵌于所述筒体的侧壁,所述滚道的内环沿所述筒体的侧壁内侧方向伸出预设高度,所述滚道的外环延伸出所述筒体侧壁外侧,所述筒体的侧壁的内侧、外侧均与所述滚道焊接。这种结构的搅拌筒,滚道的内环伸出筒体的侧壁内侧预设高度,筒体失圆时,该预设高度仍可保证焊缝的强度;由于该滚道的预设高度的存在,可防止滚道的内环处的焊缝被磨损,这种结构的搅拌筒加工工艺简单,制造成本较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搅拌车。(*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搅拌车
,尤其涉及一种搅拌筒。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具有上述搅拌筒的搅拌车。
技术介绍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本申请中简称搅拌车)是一种常见的混凝土运输设备。搅拌车的底盘上装有搅拌筒以运载混合后的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为了保证所运载的混凝土不会凝固,搅拌筒需始终保持转动状态。小方量的搅拌车的搅拌筒通常在搅拌筒的后锥部分设有后锥滚道,搅拌车的车体的后台上设有托轮,搅拌筒的后锥滚道由所述托轮支撑,后锥滚道与所述托轮形成相对转动。请参看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搅拌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这种结构的搅拌筒包括筒体和后锥滚道15,所述筒体具体包括前锥11、中筒12、中锥13、后锥14;其中,后锥滚道15呈环形设于后锥14的侧壁,后锥滚道15的结构如图2、图3所示,后锥滚道15的内环15-1为圆锥面,外环15-2为圆柱面,内环15-1的锥度与后锥14的锥度相同,后锥滚道15与搅拌筒的后锥14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后锥滚道15与后锥的14的焊接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种焊接方式,如图4、图5所示,后锥滚道15套在后锥14侧壁的外侧,通过两道外角环焊进行焊接。这种焊接方式存在以下缺点:当后锥14的圆度较差时,会导致后锥滚道15难以套入到所需的位置;当后锥14失圆时,将会导致后锥滚道15与后锥14之间的间隙不均匀,焊缝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当在交变应力的作用下很容易使得焊缝开裂。第二种焊接方式,如图6、图7所示,将后锥14分成前后两段, 后锥滚道15嵌入后锥14的侧壁,采用内外环焊对接的方式将后锥滚道与后锥14对接而成。这种焊接方式存在以下问题:由于后锥滚道15的内环伸出后锥14侧壁内侧的高度仅满足理想的焊缝高度,当后锥14前后段失圆,将导致焊缝的高度不一,也就是不能保证内环15-1的焊接质量;另外,内环15-1的焊缝经混凝土长期磨损,焊缝强度将大大消弱。第三种焊接方式,如图8、图9所示,后锥滚道15的两侧开有均开有凹槽,后锥14的前后两端分别插入所述凹槽内,采用外环15-2角焊缝、内环15-1塞焊缝焊接,这种焊接方式虽然能解决内焊缝磨损问题,但增加后锥滚道15的加工难度,提高了制造成本;另外,若后锥14失圆,可能导致后锥14的前后段不能插入所述凹槽内,无疑使得搅拌筒的加工工艺更加复杂。综上所述,后锥滚道15上述几种的焊接方式均不能保证后锥滚道15与筒体的焊缝强度,后锥失圆时容易导致焊缝开裂,加工工艺较复杂、制造成本较高的缺陷。另外,由于后锥滚道15的外环15-2为圆柱面,当搅拌车的后台上端的顶板16由于制造误差或焊接变形等原因,与搅拌筒倾角不一致时,如图10、图11所示、则存在后锥滚道15的锐边与托轮17接触,进而将托轮17划伤,致使托轮17磨损失效;而且由于后锥滚-->道15的一侧与托轮17接触,势必导致托轮17的两个轴承受力不均匀,受力较大的轴承磨损速度较快。在大方量的搅拌车中,为了使得搅拌车的车体的受力更加合理,在搅拌筒的中筒位置增加一个中间滚道,搅拌车的车体上的相应位置设有托轮以支撑所述中间滚道。请参看图12,图12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搅拌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该搅拌筒包括筒体、后锥滚道25和中间滚道26;其中,所述筒体具体包括前锥21、中筒22、中锥23、后锥24。中间滚道26的内环的形状与中筒22侧壁的内侧形状相适应,中间滚道26的内环为圆柱面,中间滚道26的外环也为圆柱面。中间滚道26呈环 状与中筒22的侧壁连接,中间滚道26的设置方式与上述后锥滚道25的设置方式类似,同样存在上述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搅拌筒,该搅拌筒位于筒体内的内环焊缝不易被磨损,筒体失圆时也能保证焊缝强度,且加工工艺简单,制造成本较低。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搅拌车。为了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搅拌筒,包括筒体和滚道,所述滚道呈环状嵌于所述筒体的侧壁,所述滚道的内环沿所述筒体的侧壁内侧方向伸出预设高度,所述滚道的外环延伸出所述筒体侧壁外侧,所述筒体的侧壁的内侧、外侧均与所述滚道焊接。优选的,所述滚道的内环的形状与所述筒体侧壁内侧形状相适应。优选的,所述滚道的内环的两侧均设有倒角。优选的,所述滚道的外环呈弧面形。优选的,所述筒体的侧壁的内侧、外侧均通过角焊接的方式与所述滚道焊接。优选的,所述筒体包括前锥、中筒、中锥和后锥。优选的,所述滚道为中间滚道,所述中间滚道呈环状嵌于所述中筒的侧壁。优选的,所述滚道为后锥滚道,所述后锥滚道呈环状嵌于所述后锥的侧壁。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搅拌筒包括筒体和滚道,所述滚道呈环状嵌于所述筒体的侧壁,所述滚道的内环沿所述筒体的侧壁内侧方向伸出预设高度,所述滚道的外环延伸出所述筒体侧壁外侧,所述筒体的侧壁的内侧、外侧均与所述滚道焊接。这种结构的搅拌筒,滚道的内环伸出筒体的侧壁内侧预设高度,筒体失圆时,该预设高度仍可保证焊缝的强度;由于该滚道的预设高度的存在,可防止滚道的内环处的焊缝被磨损,这种结构的搅拌筒加 工工艺简单,制造成本较低。优选方案中,为了防止在筒体内滚道处积料,所述滚道的内环的两侧均设有倒角。滚道内环两侧的焊缝与所述倒角可形成平滑过度,筒体内的混凝土经过滚道的内环时,可顺着焊缝与倒角结构形成的平滑过度流过,而不会在滚道的内环的两侧积聚,可防止在筒体内滚道处积料。优选方案中,所述滚道的外环呈弧面形。这种结构的滚道,滚道的外环的弧面与托轮接触,滚道的锐边不会划伤托轮;由于滚道的外环呈弧面形,滚道与托轮的接触点明显靠近托轮中心,托轮的两个轴承受力较为均匀,不会因为受力不均匀而被磨损。-->为了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搅拌车,该搅拌车具有上述搅拌筒,由于上述的搅拌筒具有上述的技术效果,而具有该搅拌筒的搅拌车也应具备相应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搅拌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后锥滚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后锥滚道与后锥的焊接的第一种焊接方式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为后锥滚道与后锥的焊接的第二种焊接方式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8为后锥滚道与后锥的焊接的第三种焊接方式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0为后锥滚道与托轮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E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2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搅拌筒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搅拌筒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3中I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后锥滚道与滚轮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5中II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7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搅拌筒的结构示意图;图18为图17中III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图18中:前锥11、中筒12、中锥13、后锥14、后锥滚道15、内环15-1、外环15-2、顶板16、托轮17;前锥21、中筒22、中锥23、后锥24、后锥滚道25、中间滚道26;前锥31、中筒32、中锥33、后锥34、后锥滚道35、内环35-1、外环35-2、倒角35-3、顶板36、托轮37;前锥41、中筒42、中锥43、后锥44、后锥滚道45、中间滚道46、内环46-1、外环46-2、倒角4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搅拌筒,包括筒体和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滚道呈环状嵌于所述筒体的侧壁,所述滚道的内环沿所述筒体的侧壁内侧方向伸出预设高度,所述滚道的外环延伸出所述筒体侧壁外侧,所述筒体的侧壁的内侧、外侧均与所述滚道焊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搅拌筒,包括筒体和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滚道呈环状嵌于所述筒体的侧壁,所述滚道的内环沿所述筒体的侧壁内侧方向伸出预设高度,所述滚道的外环延伸出所述筒体侧壁外侧,所述筒体的侧壁的内侧、外侧均与所述滚道焊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滚道的内环的形状与所述筒体侧壁内侧形状相适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搅拌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滚道的内环的两侧均设有倒角。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滚道的外环呈弧面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筒,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德春刘方兴任玉晓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