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冷凝器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135981 阅读:6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冰箱冷凝器安装结构,其包括冰箱箱壳(2)和紧贴在冰箱箱壳内侧的冷凝器(1),其中,在冰箱箱壳(2)内侧形成有后背卡槽(3),冷凝器(1)的起始段管路(11)嵌入在该后背卡槽(3)内。由于该起始段管路基本上与冰箱箱壳三面直接接触,使得该起始段管路直接通过冰箱箱壳向外界传热的传热面积大大增加,同时由于该起始段管路和冰箱箱壳的导热系数均较高,使得该起始段管路向外界环境的传热系数较高,所以冷凝器向外界的散热量比传统的侧板冷凝器大大增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冰箱冷凝器安装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内置式冰箱冷凝器安装结 构。
技术介绍
机械式冰箱常见的冷凝器为外挂式冷凝器、鼠笼式冷凝器以及内置光管冷凝器。外挂式冷凝器长期暴露在环境中,长期使用容易生锈而易产生制冷剂泄漏,从而 导致制冷差或不制冷。同时外挂式冷凝器容易积累灰尘造成传热热阻增大而导致传热效果 不良。鼠笼式冷凝器尽管增加了翅片,但是传热空间狭小,需要辅助电能驱动风扇才能 达到其传热效果,这样就以牺牲能耗为代价,违背了节能低碳的思想。传统的内置式冰箱冷凝器设置在冰箱的侧板上,冷凝器铝管被铝箔胶带紧密地贴 附在冰箱侧板内侧。最理想的情况是冷凝器铝管与铝箔之间没有间隙,铝管只通过与冰箱 侧板之间的一个接触面以固体导热的方式进行热交换,并通过冰箱侧板向外界环境散热。 由于铝管、铝箔和冰箱侧板的导热系数均较高,所以该部分散热效果良好。铝管的其余三面 通过铝箔与发泡层接触,并通过发泡层向周围散热,发泡层的导热系数很低,所以这三面的 散热效果很差。传统内置式冷凝器完全通过冰箱左右两侧壁向外界环境散热。在向外界环境散热 的同时,也通过发泡层向内胆散热,增加了内胆的热负荷。为了减小热负荷,需要增厚发泡 层的厚度,从而增大了成本。为了达到设计要求的星级温度,需要加大蒸发器的尺寸并增大 压缩机功率,这不仅增大了成本而且提高了能耗。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冰箱冷凝器安装结构,其能解决 冷凝器铝管传热效果差、能耗高的问题。在技术方案1中,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冰箱冷凝器安装结构,包括冰箱箱壳和紧贴在 冰箱箱壳内侧的冷凝器,其中,在冰箱箱壳内侧形成有后背卡槽,冷凝器的起始段管路嵌入 在该后背卡槽内。由于冷凝器的起始段管路最先接触进入冷凝器内的制冷剂蒸汽,此处管路内的气 体处于高温高压状态,所以该起始段管路的温度很高。通过使该起始段管路嵌入在该后背 卡槽内,使得其基本上与冰箱箱壳三面直接接触,起始段管路直接通过冰箱箱壳向外界传 热的传热面积大大增加,同时由于起始段管路和冰箱箱壳的导热系数均较高,使得起始段 管路向外界环境的传热系数较高,所以冷凝器向外界的散热量比传统的侧板冷凝器大大增 加。另外,优选后背卡槽的开口朝向冰箱内侧。这使得起始段管路向外界传热效果最好的三面远离冰箱内部。后背卡槽包括保持部和开口部,保持部的横向宽度大于等于冷凝器管直径,开口 部的横向宽度小于等于冷凝器管直径。这使得冷凝器管嵌入到后背卡槽内部之后不容易弹出来,保证了第一排管通过后 背卡槽良好的传热。本专利技术中,冷凝器为光管式冷凝器。嵌入在后背卡槽内的冷凝器管通过铝箔或管卡固定。另外,所述冷凝器包括设置在冰箱箱壳顶板上的顶冷凝器和设置在冰箱箱壳侧板 上的侧板冷凝器。由于顶冷凝器分担了侧板冷凝器的散热量,所以侧板冷凝器的尺寸可以相应地减 小,同时侧板冷凝器向内胆的散热量也相应减少,一方面需要的发泡层厚度减少,另一方面 减少了内胆的热负荷,蒸发器的尺寸也相应减少,压缩机功率也相应降低,既降低了能耗又 节省了成本。顶冷凝器的管路排列方向与所述侧板冷凝器的管路排列方向垂直。这样便于将顶冷凝器与侧板冷凝器的连接管路设置在冰箱箱壳的后背侧,整体上 布局紧凑,空间设置更合理。顶冷凝器设置在所述冰箱箱壳顶板的中部。这避免了机器折U时模具块容易将管路压扁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冷凝器安装在冰箱箱壳内侧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表示冷凝器的起始段管路嵌入在后背卡槽内的剖面示意图。附图符号说明1、冷凝器;2、冰箱箱壳;3、后背卡槽;4、铝箔;11、起始段管路;12、冷凝器入口 ; 13、第一折返处;21、保持部;22、开口部;23、边沿部。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中右侧为冰箱箱壳的上侧,图1中下侧为冰箱箱壳的后背侧。如图1中所示, 冷凝器1为光管式结构,呈折返弯曲状,布置在冰箱箱壳2 (参考图2。俗称U壳,包括顶板 和两个侧板,呈字母U型)的侧板内侧(图1中纸面外侧一侧),并通过铝箔4固定。在冰箱箱壳的后背侧,沿竖直方向(图1中左右方向)形成有后背卡槽3,冷凝器 1的从冰箱后背侧数第一排管路,即从冷凝器入口 12至第一折返处13的起始段管路11嵌 入在该后背卡槽3中。起始段管路1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从冷凝器入口 12至第一折返处13 的一段管路,当然也可以是靠近冷凝器入口 12的任意一段管路,只要是靠近冷凝剂蒸汽温 度较高的冷凝器入口 12即可。如图2所示,冰箱箱壳2的侧板在后背侧弯折,形成向图2 中上方开口的后背卡槽3。该后背卡槽3包括保持冷凝器1的起始段管路11的保持部21, 以及开口部22和边沿部23。在图2中,保持部21的宽度等于或稍大于冷凝器管外径,起始段管路11卡进保持 部21后,起始段管路11的左、右和下侧基本上与冰箱箱壳2保持接触,只有其上侧朝向开口部22,远离冰箱箱壳2。该上侧通过铝箔或管卡固定,并与发泡层接触(图中未示出)。起始段管路11内的气体处于高温高压状态,该起始段管路11的温度很高。由于 起始段管路11嵌入在该后背卡槽3中后,基本上与冰箱箱壳2三面直接接触,所以起始段 管路11直接通过冰箱箱壳2向外界传热的传热面积大大增加;而起始段管路11和冰箱箱 壳2的导热系数均较高,所以起始段管路11向外界环境的传热系数较高,综合上述两方面 的优势,冷凝器1向外界的散热量比传统的侧板冷凝器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传热效果 的改善,所需要的冷凝器管路长度有所减小,从而降低了冷凝器的成本。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冷凝器1时,起始段管路11塞到后背卡槽3里后,用长 200mm左右的铝箔将其固定。当然也可以通过管卡将其固定。其余管路被铝箔直接贴附固 定在冰箱箱壳2的侧板上。另外,在设置起始段管路11与第二排管路间的间距时,以机器贴附时位置合适为 准,保证剩余排管能被机器完全、严密贴附。边沿部23采用折边工艺,以保护工人操作时不被边沿划伤,折边后边与冰箱箱壳 2之间的间距(开口部22的宽度)应等于或稍小于冷凝器管外径,使得冷凝器管嵌入到保 持部21之后不容易弹出来,保证了第一排管11通过后背卡槽3良好的传热。原有侧板冷凝器发泡层厚、蒸发器尺寸大、压缩机功率大,因此导致成本高、能耗 高。而本实施方式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能减薄发泡厚度,减小蒸发器尺寸,降低压缩机功 率,从而降低了成本,节约了能耗。另外,本实施方式在原先常用的两个侧板冷凝器中间增设了一个顶冷凝器(未图 示),管排方向与两侧壁管排方向垂直,即竖向排管。一体式冷凝器被铝箔胶带贴附。帖附 前靠中间放置,并往中间靠拢。这避免了机器折U时模具块容易将冷凝器管压扁的现象。顶 冷凝器的设置降低了成本,节约了能耗。冰箱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热气流上升,所以通过顶冷凝器向外界环境散发的热量 远大于向顶冷凝器下面内胆散发的热量,散热效果比侧板冷凝器更为显著。同时由于顶冷 凝器向下面内胆的散热较小,所以不需要增大顶层发泡层的厚度。而由于顶冷凝器分担了 侧板冷凝器的散热量,所以侧板冷凝器的尺寸可以相应地减小,同时侧板冷凝器向内胆的 散热量也相应减少,一方面需要的发泡层厚度减少,另一方面减少了内胆的热负荷,蒸发器 的尺寸也相应减少,压缩机功率也相应降低,既降低了能耗又节省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冰箱冷凝器安装结构,包括冰箱箱壳(2)和紧贴在冰箱箱壳(2)内侧的冷凝器(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冰箱箱壳(2)内侧形成有后背卡槽(3),所述冷凝器(1)的起始段管路(11)嵌入在该后背卡槽(3)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海山刘健如陈炜王晓路
申请(专利权)人:海尔集团公司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