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痛风的药物及该药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613157 阅读:2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治疗痛风的药物及该药物的制备方法,以及在制备治疗痛风药物中的应用。该药物主要由穿心莲、络石藤为原料,将各味药经过溶剂提取,将提取物粉碎、混合制成。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抗痛风、消炎及镇痛等功能,它可制备成任何一种常用的内服剂型。(*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属于中药领域。特别是一种治疗痛风症的药物,具体地说是以中草药为原料制备的中成药,本专利技术还涉及该药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制备治疗痛风症的药及高尿酸血症的药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痛风(gout)是出于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疾病。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发病基础。痛风患者多为肥胖、嗜酒及高嘌呤饮食者,常并发为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现在痛风不仅在西方,亦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盛行病之一(孟昭亨.痛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医师进修杂志1999,21(6)283)。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寿命的延长,其发病率正迅速增加。特别是东南沿海、台湾尤为多见。现在痛风遍及世界各地,其发病率仍在增加,是一种与现代经济发展和饮食结构有密切关系的疾病。因此,痛风的防治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痛风在中老年男性中最常见,女性仅占5%,且大多数在绝经后发病。在风湿病门诊中痛风患者占5%。痛风发病率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它虽可见于各年龄层,但原发性痛风以中年人为最多见,40~50岁是发病的高峰。平均发病年龄为44岁。60岁以上发病率占全部病例的11.6%,女性相对升高占29%。痛风患者中约10%~25%有家族遗传史,其近亲中15%~25%有高尿酸血症。在新西兰的毛利(Maori)族成年男性中,发病率高达8%,而在新西兰的白种人中发病率为0.5%(姚风祥等主编 现代风湿病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368)。高尿酸血症及老年人原发性痛风与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呈显著正相关。过量糖、脂肪、盐的摄取及大量饮酒、高嘌呤饮食等与其患病率增加有重要关系。我国自1974年陈悦书首次报告2例痛风,至1981年见于文献者累计不足百例;1981年后,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黄其直等对39~60岁689例体检时,高尿酸血症检出率为47%,尤以患某些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患者的高尿酸血症、原发性痛风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健康人及其他疾病者(庄宏 高尿酸血症及老年人原发性痛风的研究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3,12(5)314-315)。痛风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与痹证中的风湿热痹、历节、白虎历节等相类似。痛风的形成,主要在于先天禀赋不足,脾肾功能失调。复因饮食劳倦,七情所伤等酿生湿浊,湿浊流注关节、肌肉、骨骼、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痹痛,偶与风湿热邪相合,使痹痛加重。久病入络、气血失畅、瘀血凝滞,痰瘀交结还可引起关节肿大畸形。病久不愈。损伤脾肾,致脾肾阳虚,浊阴毒邪内蕴,发为“关格”之变。我国古代医家对本病早有认识,先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在《素问.痹论篇》对本病的病因、发病原理、证候分类及其演变等内容均有论述,奠定了中医对痹证认识的基础。论病因谓“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论证候分类说“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这些对后世治疗本病提供了依据与指导方向。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中的历节,即指痹证一类的疾病。并提出汗出入水中,热为湿郁,及血虚风扰,风血相搏的发病机理,在治疗方面,并提出了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两张治疗方剂。隋代《诸病源候论.风痹候》指出“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风湿痹候》提出风湿痹“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也收载了较多的治疗痹证的方剂。至今仍常用于临床的独活寄生汤即首载于《备急千金要方.诸风》。金元时期的医家朱丹溪将痹病称为“痛风”,主张“治法以辛热之剂,疏散寒湿,开发其血得行,与气相和,其病自安。《症因脉治.痹症论》不仅对风痹、寒痹、湿痹进行了论述,更对热痹的病因、症状、治疗作了阐述。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说“三气合而为痹,则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痛,此为邪中周身,搏于血脉,积年不已……宜疏凉血之剂。”提出了治风凉血的原则。《医宗必读.痹》对痹证的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提出分清主次,适当采用祛风、散寒、除湿外,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应参以补火,着痹应参以补脾益气。清代《医学心悟》、《类证治裁》等医籍,对痹证也是采用这个基本的治疗原则。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提出“……又有周痹、行痹、肢痹、筋痹及风寒湿三气杂合之痹,亦不外流畅气血,祛邪养正,宣通脉络诸法。”强调了扶正与通络在治疗中的意义,他倡导虫类药的临床应用,主用虫类搜剔,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对后人应用虫类治疗痹证有启发作用。李东垣、朱丹溪则称痹证为痛风,如《丹溪心法.痛风》曰“四肢百节走痛是也,他方谓之白虎历节风证。”并主张治痹证用“薄桂味淡者,独此能横行手臂。”姚氏(姚洁明.医学情报资料通讯.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编.1989;(2)39)认为通风患者素体阳虚脾弱,急性期寒湿闭阻关节,治疗以温经散寒,除湿通络为主,用乌头汤合薏苡仁汤及防己黄芪汤加减,至于寒湿郁久化热之象,也只是整个过程的某一阶段,时间短暂,且寒热并见,治疗也应在温散宣通的同时少佐清热之品。黄婷(黄婷.鸡鸣散治疗痛风二例,湖北中医杂志,1994,(3)52)认为痛风病因病机为风寒湿之外邪闭阻于肢体经络,使气血运行失畅而发病。治用鸡鸣散升上通下畅中,使寒湿得以温散,气机得以畅通。王氏等(王繁宏等.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风28例.浙江中医杂志,1994,(5)208)治疗28例急性痛风以温阳益气,除湿泄浊,活血通络为原则,结果15例显效,11例有效,2例无效。陈氏(陈世环等.痛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福建中医药,1990;(4)18)按温阳益气,祛风通络的原则,用防己茯苓合独活寄生汤化裁及随症加减治疗,获显效。郭氏(郭焕章.高原痛风的中医辨证分型初探.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1;(4)160)对痛风辨为真寒假热者,用八味肾气丸加味,外用二乌膏敷患处。唐氏(唐显钦.加味三妙散治疗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附33例报告.中国中医急症;1993(4)160)对实热型痛风采用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化瘀止痛治疗。林氏(林康.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风误诊21例分析.吉林中医药.1993(3)16)对痛风辨为热毒壅盛者,用犀角地黄汤合白虎汤加减。赵氏(赵兆琳。痛风灵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奚九一“风湿致痹”的临床分型与祛湿法则.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1)6)据系九一内湿致痹的临床分型与祛湿法则,认为急性发作期为湿痹化热,治以内服痛风灵外敷消肿膏以凉血消肿。陆氏认为(陆佩琚.老年痛风证治初探.浙江中医杂志,1996(2)50)急性通风性关节炎常在夜间或休息后骤然发作,关节红肿热痛炎症发展迅速,常用的清热药有黄柏、黄芩、滑石等。陈氏(陈马环.痛风性关节炎中医治疗的体会.新中医,1993(4)39)认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多为湿热淤滞,治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为主,方用三妙散加味,对关节红肿热痛明显者合用双柏散外敷以达消炎散瘀止痛之效。现代医学对本病治疗上常分两步进行,即在急性发作期常用秋水仙碱等药物控制症状;在非发作期常用别嘌呤酸等药物抑制尿酸生成;或者用丙磺舒等药物促进尿酸排泄。此类药物价格昂贵,有的毒副作用大,有的目前尚依靠进口。中医中药治疗痛风具有用药多样,价格较低,一般无毒副作用之优势。但至今没有一个较好的成药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痛风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其主要成份及重量配比如下:穿心莲50~300份络石藤1~15份。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瑞珍施仕红龚惠明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山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