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产后缺乳的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11064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治疗产后缺乳的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由下列中草药原料制成:黄芪、王不留行、熟地黄、麦冬、穿山甲、通草、当归、桔梗、人参、天花粉、漏芦、柴胡、枳壳。制备方法是人参经醇提得浸膏,穿山甲磨成细粉,其余中药原料水煎2次,煎液合并浓缩,乙醇沉淀,冷沉滤过回收乙醇得浸膏;将二浸膏合并,加入穿山甲细粉,搅拌成清膏,加入辅料,混匀,烘干粉碎,过滤,然后制粒,干燥,分装,灭菌。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颗粒剂服用方便,具有很好的催乳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治疗产后缺乳的药物,尤其是一种以中草药为原料制成的颗粒剂,本专利技术还涉及该颗粒剂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缺乳始见于隋·《诸病源侯论》,称“产后乳无汁侯”,谓“妇人手太阳少阴之脉,下为月水,上为乳汁”。缺乳乃为“既产则血水俱下津液暴竭,经血不足之故”。其后唐·《经效产宝》则认为“气血虚弱,经络不调”为缺乳的原因。南宋·《三因极——病证方论》论缺乳之因有二,“有血气盛而雍闭不行者,有血少气弱涩而不行者”,其治“虚当补之,盛当疏之”。《妇人良方》提出乳未通以涌泉散治疗。《傅青主女科》倡导以补为通,养血培脾以解郁结,方用通乳丹及通肝生乳汤。产后缺乳的治验临床报道较多,如《中药通乳药治疗100例乳汁缺乏症疗效观察》,对100例缺乳的产妇用当归、王不留行、通草、木通、漏芦、熟地、生芪组方名为“通乳药”,治疗有效率72%。(《中华妇产科杂志》4314,1956);《王不留行,穿山甲治疗乳汁分泌过少》报道用此二药各15g,水煎,日一剂,辅以睡前吃炖猪蹄汤,血虚加用四物汤治疗缺乳而收效(《赤脚医学杂志》826,1975)。《中药猪蹄汤治疗产后缺乳130例报告》介绍对130例患者辩证分为气血虚弱型,气结血滞型,混合型施治,结果有效率达98.5%,其中服2-3剂获效者80例(《赤脚医学杂志》12993,1975),另外还有较多有关治疗缺乳的处方,但都为临时煎用。本方以治疗缺乳的传统中医药文献和现代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依据。如《妇人良方》之涌泉散,明·《产鉴》之漏芦散,罗氏涌泉散;清·《济阴纲目》之通草散,漏芦散,秘传涌泉散,通乳汤;《傅青主女科》之通乳丹,以及近代《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医杂志》、《赤脚医学杂志》、《上海中医药杂志》等多种杂志的有关报道,以及长期治疗缺乳病的经验进行组方配伍,组方紧扣病因病机,使药物符合本病治疗原则。又据近代对组方药成分研究确定提取制备工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效果显著、无任何毒副作用、服用方便的治疗产后缺乳的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治疗产后缺乳的颗粒剂是由下列组分组成,用量为重量份黄芪10-20份 穿山甲6-15份王不留行10-20份通草1-8份 熟地黄10-20份 当归6-15份桔梗1-8份 人参4-12份 麦冬0-15份天花粉0-15份漏芦0-12份 柴胡0-12份枳壳0-15份。本专利技术优选如下组份,用量为重量份一黄芪12-15份穿山甲9-12份王不留行12-15份通草3-6份 熟地黄12-15份 当归9-12份桔梗3-6份 人参6-9份 麦冬12-15份天花粉12-15份 漏芦6-9份。二黄芪12-15份穿山甲9-12份王不留行12-15份通草3-6份 熟地黄12-15份 当归9-12份桔梗3-6份 人参6-9份 麦冬12-15份。三黄芪12-15份穿山甲9-12份王不留行12-15份通草3-6份 熟地黄12-15份 当归9-12份桔梗3-6份 人参3-6份 天花粉12-15份漏芦6-9份 柴胡6-9份 枳壳12-15份。本专利技术治疗产后缺乳的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如下A、人参经醇提,回收乙醇得浸膏;B、穿山甲磨成细粉;C、其余中药原料煎2次,每次2h,分别加10倍和8倍重量水,过滤,二次煎液合并浓缩,乙醇沉淀,冷沉滤过回收乙醇得浸膏;D、将A和C浸膏合并,加入B穿山甲细粉,搅拌成清膏,加入辅料蔗糖和糊精,混匀,烘干粉碎,过滤,然后制粒,干燥,分装,灭菌。具体操作如下A.按组分量取人参,加入10倍量75%乙醇回流提取2h,滤过再分别加75%乙醇回流2次,1.5h/次,滤过,回收乙醇浓缩至相对密度1.30-1.35的浸膏。B.穿山甲磨成细粉;C.除山甲和人参外的9味药物,加10倍量水煎2h,第二次加8倍量水煎2h,滤过合并二次煎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8-1.12,搅拌下缓加1.5倍量95%乙醇,4℃下静止48h,滤过,回收乙醇浓缩成膏。D.A和B二浸膏混合,加入山甲细粉,搅拌成清膏,按清膏∶蔗糖∶糊精=1∶0.8∶0.6重量比加入辅料混匀,70-80℃烘干,过筛制成药粉,加乙醇造粒,干燥,分装,灭菌。本专利技术的颗粒剂其功能主治为补气养血、养阴生津、通经下乳,用于产后乳汁不下或少乳。缺乳病机与治则妇人经血与乳,俱由脾胃所生,其溢泻与排出的正常,均有赖于肝气条达,疏泄有度,若气血虚弱则生乳不足;或肝气郁结则乳水雍塞,可致无乳可下,乳不得下或下亦甚少。妇人素体虚弱,又因产时失血耗气,脾气更虚,致使气血与津液生化不足,乳汁无源可化;或妇人素体抑郁,加之产时失血致肝气更郁或因产时不顺,抑郁恚怒伤肝,肝失调达不能行其疏泄之职,乳脉不通或乳汁运行不畅而无乳可下或所下甚少。依据病机本病论治应以调理气血,通脉下乳为治疗原则。气血虚弱者补气益血,通脉增乳;肝郁气滞者疏肝解郁,通络下乳。本方集气血虚弱与肝郁气滞为一体,组成处方,既能补气养血,又能通络下乳,适合于临床常见各型缺乳症,为减少水煎之麻烦,制成颗粒剂。按君、臣、佐、使组方原则分析处方配伍穿山甲味咸,性微寒,善于走窜,性专行散,能通经络而达病所,通经脉,下乳汁,为通经下乳之要药;黄芪味甘,性微温,能补脾肺之气,且有升举阳气之功,与生津药合用有养阴之作用,与穿山甲共为本方之君药。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生血,益气生津;王不留行苦平能走血分,乃阳明冲任之药,性行而不住也,功擅活血通经下乳,俗有“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了乳长流”之语;通草甘淡微寒,入明胃经,通气上达而下乳汁,功效清热利水通乳,柴胡、苦、辛、微寒,入肝经,功效疏肝解郁。枳壳归脾胃经与柴胡一开一降,相互协同,增加疗效。与穿山甲、王不留同用功效更佳,本药与人参、王不留行一起共为本方之臣药。天花粉苦微甘寒,清热生津;熟地黄微温,养血滋阴,补精益髓;当归甘辛温,补血活血;漏芦苦寒,清热解毒,下乳汁、与花粉、熟地、当归共为佐药。麦冬养阴生津;桔梗载药上行均为使药。综观全方补气养血,养阴生津,通经脉,下乳汁,共达乳丰奶涌之功效。原料(药材)标准 所含主要成分及其理化性质简述1、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 cues(Fish.)Bge.U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eus(Fisch.)Bge.的干燥根。本品应符合中国药典5版一部(下同)271页黄芪下有关规定,含黄芪甲甙不得少于0.06%。黄芪中含有皂甙类成分,其中黄芪甲甙为其主要成分之一,另外含有多糖类、黄酮类及氨基酸、微量元素、β-甾醇等成分。穿山甲(制)(Squama manitis)本品为鲮鲤科动物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Linnaeus的鳞甲。应符合236页穿山甲项下有关规定。且按照其项下进行炮制。含有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炮制后质地疏松,易于粉碎。人参(Radix ginseng)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应符合4页人参项下有关规定。人参的多种成分研究较深入,其中主要有效成分为多种人参皂甙,依次为人参皂甙Ro、Ra1、Ra2、Ra3、Rb1、Rb2、Rb3、Rc、Rd、R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产后缺乳的颗粒剂,其特征在于,由下列组分组成,用量为重量份:黄芪10-20份穿山甲6-15份王不留行10-20份通草1-8份熟地黄10-20份当归6-15份桔梗1-8份人参4-12份麦 冬0-15份天花粉0-15份漏芦0-12份 柴胡0-12份枳壳0-15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代成任霓陶务端贾元印朱令仁崔文新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8[中国|济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