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方建光专利>正文

一种虾夷扇贝的养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965682 阅读:2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虾夷扇贝的养殖装置,其包括第一网衣,特点是:还包括若干片第二网衣和一框架,所述的第一网衣绷紧、平整地固定在所述的框架内,所述的第二网衣分别缝制固定在第一网衣的衣体上,并与第一网衣构成若干个依次相互间隔的网袋,所述的网袋的一侧设有可打开的袋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制造容易,成本低,有效防止扇贝之间相互碰撞、咬合而造成的贝壳和软体组织的损伤,大大提高了成活率,减少了生产管理操作,降低了劳动强度,抗风浪能力强,适用于在深水区浪大流急的环境条件使用,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养殖范围。(*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扇贝的养殖,尤其是一种虾夷扇贝的养殖装置
技术介绍
虾夷扇贝(户Wi/7ope"朋7e&s^e/7s/5")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扇贝 科、虾夷扇贝属,其具有生长快、个体大、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等优点,是 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虾夷扇贝为一种低温性种类,原产于日本和俄罗斯沿海。 80年代引进中国,开始在黄海北部的辽宁、河北、山东等北方沿海养殖,很快 成为主要的贝类养殖品种之一。目前,虾夷扇贝的养殖主要有底播养殖和海上浮筏式吊养。底播养殖,是选择砂泥底质渔场,清除敌害生物,按播苗密度为8 — 10 枚/平方米,播苗时间为当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或翌年3-4月,养殖时 间为17个月,底播养殖虽然是一种技术简单、不需物资设备、成本低的一 种方式,但其受渔场底质影响较大、生长慢、死亡率高,尤其是在海底存有 海星等敌害生物较多时,存在着回捕率低的不足。海上浮筏式吊养,是将贝苗按一定密度装在适宜的容器中,按一定距离和 适宜水层吊挂于设置在海上的浮筏(绠)上进行养成。因其吊绳的长度随时可 以调整,扇贝总是养殖在饵料浓度较高、温度适宜的最佳水层,因而生长速度 较快,且便于生产管理和收获。海上浮筏式吊养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吊耳 养殖是将长到一定壳高(一般3厘米以上)的贝苗,用小钻头在其前耳基部 钻一小孔,用聚乙烯绳或尼龙线按2厘米间距穿成串,每串5-10个,然后按6 厘米间隔系在粗的绳索上,吊养在浮筏上。这种方法虽然成本低,但操作费工, 在风浪较大的海区也容易被掰断前耳或拧断耳绳,易造成损失。二是衣袋网养殖是用一小网目的聚乙烯网衣片,缝成衣服口袋状苗袋,将贝苗装进口袋(一袋一个),再用线封好袋口然后将其吊挂在浮筏上。这种方法抗风浪能力强, 成活率高,但成本较高,操作较繁,又易附杂贝杂藻,影响养殖水体的交换。三是灯笼网笼养殖灯笼网笼是目前虾夷扇贝养殖中最普遍采用的,其构造是次间隔一 定距离,从而形成一 "灯笼"状的养殖器具,这种灯笼养殖网笼抗风浪能力强,而且水流通畅,扇贝生长快,操作较方便,但一次性投资大;另外,虾 夷扇贝与其他品种扇贝不同的是其在幼体阶段分泌足丝,固着在附着基上; 随着长大,虾夷扇贝的足丝脱落,失去固着能力。当灯笼网笼受到风浪水流 冲击时,笼内的扇贝会相互碰撞,不仅导致使扇贝壳的边缘新生部分受到损 伤,影响其外观和市场价值,还会导致扇贝之间相互咬合,从而使软体组织 损伤,导致大量死亡。实践中发现,采用灯笼网笼养殖虾夷扇贝,从开始在 海上养殖到收获的过程中,成活率仅为30%左右,严重影响了养殖的经济效 益。为了避免虾夷扇贝在养成过程中的死亡,目前主要通过随着扇贝长大定 期进行倒笼以减小扇贝养殖密度(壳长5cm左右的虾夷扇贝,每层仅能养殖 4个。)的方法来实现,不仅增加了对养殖网笼的需要量和工作量,导致养殖 成本提高,更为严重的是倒笼操作导致扇>、在空气中干露,会对扇贝造成胁 迫,降低其生长速度甚至导致死亡。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虾夷扇贝吊耳养殖不抗风浪易造成损失、衣袋网养 殖成本较高,操作较繁,易附着杂贝杂藻而影响水体的交换、灯笼网笼养殖 存活率低,倒笼减小养殖密度造成工作量和养殖器材的需求量增大及倒笼会 对扇贝造成负面影响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虫下夷扇贝的养殖装置,该 虾夷扇贝的养殖装置不仅结构简单,成本低,制造简便,而且水体流畅,虾 夷扇贝存活率高,养殖效益高,工人劳动强度低。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虾夷扇贝的养殖 装置,包括第一网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片第二网衣和一框架,所述 的第一网衣绷紧、平整地固定在所述的框架内,所述的第二网衣分别缝制固 定在第一网衣的衣体上,并与第一网衣构成若干个依次相互间隔的网袋,所 述的网袋的一侧设有可打开的袋口 。所述的绷紧、平整地固定第一网衣的框架为方形。所述的绷紧、平整地固定第一网衣的框架,其架体间固定连接有加强筋。所述的若干片缝制固定在第一网衣的衣体上并与第一网衣构成若干个 依次相互间隔的网袋的第二网衣,其是分别对应缝制固定在第一网衣的衣体两侦!J。所述的若干片第二网衣缝制固定在第一网衣的衣体上并与第一网衣构 成若干个依次相互间隔的网袋,其可打开的袋口设置在网袋上侧。所述的与框架绷紧、平整地固定第一网衣及与第一网衣缝制固定的若干 片第二网衣为聚乙烯网衣,其网目大于或等于15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l.降低虾夷扇贝养殖过程中的死亡率。本实 用新型是将虫下夷扇贝养殖在独立的网袋内,有效避免了在受到水流冲击时, 网袋内的扇贝之间相互碰撞、咬合而造成的贝壳和软体组织的损伤,大大降 低了死亡率。2. 减少了生产管理操作以及倒笼等操作对扇贝的负面影响。采用本实用 新型养殖扇贝时,直至收获,扇贝都在固定的独立的网袋内养殖,养殖过程 中不需要倒笼等操作,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对器材的需求,减少了对扇贝 生长、存活的影响。3. 降低养殖设施成本。传统的灯笼网笼价格约15元/个, 一笼仅能养殖 扇贝24_28个。本技术成本约30元/个,每个能养殖虾夷扇贝约240 个,相当于10个传统的养殖网笼,所以养殖设施成本降低80%左右。4. 本技术结构简单,制造容易;框架的架体间连接有加强筋,因此 结构牢固,抗风浪能力强;其网衣的网目在15,以上,水流交换通畅,扇 贝生长速度快。5. 本养殖装置把扇贝养殖在相互间隔开的网袋内,在受到水流冲击时不 会发生相互碰撞而造成损伤的现象,所以适用于在深水区浪大流急的环境条 件使用,可以扩大虾夷扇贝的适宜养殖范围,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和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是本技术的一种结构主剖视图。图中1.框架,2.第一网衣,3.第二网衣,4.加强筋,5.网袋,6.袋口。具体实施方式如附图所示, 一种虾夷扇贝的养殖装置,包括第一网衣2,还包括第二 网衣3和一框架1。第一网衣、第二网衣的网目可采用15ram以上的规格。 框架呈长方形,长170cm,宽100cm。框架采用直径12 mm的钢筋焊接 制成。钢筋上均匀涂抹防锈漆,以防其在海水中腐蚀。为了加强其强度,在框架的架体间焊接有根加强筋4。 第一网衣2采用联结绳将其固定在框架1内,网衣的衣体要绷紧,平整。 将12片高约14 cm宽为100cm的第二网衣3缝制固定在第一网衣2的 衣体上,第二网衣3与第一网衣1的缝制固定方式是两网衣的两侧边分别 竖向缝制固定、底边分别进行横向缝制固定、中间部位依次按宽约10cm的 间距进行竖向缝制固定,使第二网衣3与第一网衣2共同构成120个依次相 互间隔的网袋5。网袋5的上侧边不固定,形成了可打开的袋口6。为了扩大单架上的扇贝养殖个数,在不影响水体交换的条件下,可将第 二网衣3分别对应缝制固定在第一网衣1的衣体两侧,从而形成一个带在240 个养殖网袋的框架式养殖装置。本技术在使用时,将虾夷扇贝以"铰合部"向下,腹面向里的方式 放进网袋5内。每个网袋5中养殖一个虾夷扇贝。扇贝放好后,将网袋上侧 的袋口 6缝合。将放有虾夷扇贝的本技术养殖装置在浮筏上垂直吊养, 各个养殖装置之间在浮筏上间隔2—3米。吊养的深度与传统灯笼网笼相同, 即养殖装置最上端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虾夷扇贝的养殖装置,包括第一网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片第二网衣和一框架,所述的第一网衣绷紧、平整地固定在所述的框架内,所述的第二网衣分别缝制固定在第一网衣的衣体上,并与第一网衣构成若干个依次相互间隔的网袋,所述的网袋的一侧设有可打开的袋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建光齐占会张继红蒋增杰王立超李俊辉邹磊蔡杰张海鹏林建文王士武
申请(专利权)人:方建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