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换热器及安装有该换热器的空调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962652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换热器及安装有该换热器的空调机,它可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热效率低、换热能力和能效比不高等问题。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换热器,包括冷凝段和过冷段,所述冷凝段和所述过冷段中具有U型管和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段的U型管为三排,即内排U型管、中排U型管和外排U型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换热器为管翅式换热器,其新型结构主要体现在:换热器采用三排U型管,根据双风扇结构特点优化设计流程,优化设计过冷却段,改善换热器低温下结霜。(*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与制冷工程
,具体地说涉及到一种新型结构 的管翅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空调器室外机中的热交换器(亦称冷凝器)的性能优劣,直接决定着空调 整机的性能。而其中热交换器的流程设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有的空调器室外机的冷凝器, 一般分为冷凝段和过冷段两部分,冷凝器中的u型管为两排,即内排u型管和外排u型管,由于仅有两排u型管,存在 着效率低的问题。在制冷剂流程布置上,均采用逆流换热,制冷时,制冷剂流动路线为先沿内排u型管流动,再沿外排u型管流动。空调器换热器中流程多种多样,当流程路数较多时各流^^设计的分液均 匀就十分困难,分液不均匀会造成换热效率低和能效比低,低温工况下也极易 结霜,化霜也较为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换热器及安装有该换热器的空调机,它可以解 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热效率低、换热能力和能效比不高等问题。为了达到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的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 型换热器,包括冷凝段和过冷段,所述冷凝段和所述过冷段中具有u型管和翅 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段中的u型管为三排,即内排u型管、中排u型管和 外排u型管。本技术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所述冷凝^:中具有多个冷凝单元,制冷状态时,所述每一冷凝单元中至少具有二路进口管,所述每一路中的制冷剂流动路线为,先流经内排u型管后再 流入中排u型管,制冷剂从中排u型管流出后由至少两路汇集成一路进入外排 U型管,制冷剂流经外排U型管后进入出口管。制热状态时,制冷剂的流经3各 线4要反向^各线流动。所述多个冷凝单元的多路出口管汇集于分液阀,所述分液阀出口连4妻一^各 出口管,在所述出口管上连接有电子膨胀阀。所述分液阀出口的出口管连通于所述过冷段中的U型管,过冷段中的末端 U型管连通于总出管。所述翅片采用宽亲水铝箔。所述U型管采用①7内螺紋铜管。所述过冷段中的U型管为两排U型管,或三排U型管。本技术采用管翅式换热器,为了提高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从以下几方 面进行设计构思(l)提高换热系数;(2)增加换热面积;(3)增加空气侧和制冷 剂侧的平均温差。该管翅式换热器通过改变铜管数量,根据风场情况优化设计 管路流程,改善过冷段分布,从而提高换热能力和能效比。本技术与现有4支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1、 由于采用三排U型管,冷凝单元的每一路制冷剂流经路线为—内排— 中排-两路合为一路—外排,内排和中排充分均匀换热,并充分利用了外排换 热能力,每路换热效果均匀,通过改变换热器结构流程,提高换热器换热能力 和能效比,并提高了空调整机的性能。2、 本换热器采用三排13. 6片宽亲水单桥翅片、①7高效内螺紋铜管,结 构高效紧凑,根据空调室外机双风扇的特点,分析风场优化设计换热器流程, 改善过冷段结构防止低温下冷凝器底部结霜严重而导致系统化霜不良,能够在 制冷工况下降低冷凝温度,提高空调能效比,制热条件下分液均匀,延緩结霜, 并能够彻底化霜。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地描述。图l是本技术换热器的结构示意1、热交换器;2、冷凝段;2-1、冷凝单元;3-1、内排U型管;3-2、中排 U型管;3-3、外排U型管;4、过冷段;5、总进管;6、分液器;7、电子膨胀 阀;8、出口管;9、分液阀的出口管;10、总出管;11、进口管;12、外排U 型管的进口管;*#^实施方式参见图l,冷凝,更2中的U型管为三排U型管,即内排U型管3-1、中排U 型管3-2和外排U型管3-3。冷凝段2中共有6个冷凝单元2-1。制冷流程时, 每一个冷凝单元2-l有两路进口管11。所述每一路中的制冷剂流动路线为,先 流经内排U型管3-1后再流入中排U型管3-2,制冷剂从中排U型管3-2流出 后由两路汇集成一路进入外排U型管的进口管12,再由外排U型管的进口管12 流入外排U型管3-3后进入出口管8。制冷剂由多路出口管8汇集于分液器6, 通过电子膨胀阀7和分液阀的出口管9进入过冷段4中的U型管,在过冷段4 中的U型管循环完后,最后流动至总出管10。内排U型管3-l和中排U型管3-2布置形式近似于"H"形状,这样的设 计可以使换热更充分和均匀。制热状态时,按照制冷流程反向流动。 所述过冷段4中的U型管为两排U型管,或三排U型管。 本技术的换热器为管翅式换热器,其新型结构主要体现在换热器采 用三排U型管,根据双风扇结构特点优化设计流程,优化设计过冷却段,改善 换热器低温下结霜。换热器1 ^f吏用小7. 0内螺乡丈铜管,内螺紋铜管中的内螺紋可以增加散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翅片使用13. 6片宽的亲水铝箔,使得整个换热器的结构高 效紧凑。对换热器冷凝状况来说,进口制冷剂是高温高压气体,采用内径较大 管并增加分路可以有效降低压力损失,提高流量。在流路后段,制冷剂容积大 大减小,将分路合并可以强化换热,整体提高了换热器换热能力。而在过冷段 前布置电子膨胀阀,可在制热低温工况下,利用较高温度冷媒防止换热器底部 结冰,提高系统的化霜效率。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技术作其 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力口以 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内 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 与改型,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换热器,包括冷凝段和过冷段,所述冷凝段和所述过冷段中具有U型管和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段中的U型管为三排,即内排U型管、中排U型管和外排U型管。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段中具有 多个冷凝单元,制冷状态时,所述每一冷凝单元中至少具有二路进口管,所述 每一路中的制冷剂流动路线为,先流经内排U型管后再流入中排U型管,制冷 剂从中排U型管流出后由至少两路汇集成一路进入外排U型管,制冷剂流经外 排U型管后进入出口管。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冷凝单元 的多路出口管汇集于分液阀,所述分液阀出口连接一路出口管,在所述出口管 上连接有电子膨胀阀。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阀出口的 出口管连通于所述过冷段中的U型管,过冷段中的末端U型管连通于总出管。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采用宽亲 水铝箔。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管采用①7 内螺紋铜管。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冷段中的U 型管为两排U型管,或三排U型管。8、 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安装有上述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新型换热器。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换热器及安装有该换热器的空调机,它可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热效率低、换热能力和能效比不高等问题。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换热器,包括冷凝段和过冷段,所述冷凝段和所述过冷段中具有U型管和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段的U型管为三排,即内排U型管、中排U型管和外排U型管。本技术的换热器为管翅式换热器,其新型结构主要体现在换热器采用三排U型管,根据双风扇结构特点优化设计流程,优化设计过冷却段,改善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换热器,包括冷凝段和过冷段,所述冷凝段和所述过冷段中具有U型管和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段中的U型管为三排,即内排U型管、中排U型管和外排U型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思云刘金涛康月
申请(专利权)人: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5[中国|青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