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式显示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923661 阅读:2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触控式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主动像素阵列、多个驱动线路、多个感测电极与多个滤光层。主动像素阵列设置在第一基板上,并包括多个像素。第二基板平行第一基板,并包括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是面对主动像素阵列。驱动线路设置在第一表面并对应各像素的边缘配置以形成多个开口。各个驱动线路包括第一主线路与第二主线路。第一主线路的第一端连接主动像素阵列,第二端则连接第一基板。第二主线路则通过第一基板连接第一主线路的第二端,其中,第二主线路的延伸方向与部分的第一主线路的延伸方向一致。滤光层设置在第一表面,并填满开口。感测电极设置在第二表面,用以与驱动线路检测至少一触控点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式显示面板
技术介绍
目前触控面板已广泛地应用在许多电子产品中,例如通讯手机、PDA、GPS装置等, 以与显示面板整合在一起,使用者可通过显示画面进行触控操作。然而,市面上整合触控功 能的电子产品大多是将触控面板与显示面板直接组装在一起,如此,使电子产品显得较为 厚重且影响产品外观。因此,如何提供使用者更为优良的产品乃实为各家厂商积极研发的^^点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触控式显示面板,使触控检测的驱动端线路与感测端电极分 别设于显示面板同一基板的二个表面,不仅使面板结构简化,且可防止面板内不同讯号之 间的干扰。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触控式显示面板,其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主动像素阵 列、多个驱动线路、多个感测电极与多个滤光层。主动像素阵列设置在第一基板上,并包括 多个像素。第二基板平行第一基板,并包括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是面对主 动像素阵列。驱动线路设置在第一表面并对应各像素的边缘配置以形成多个开口。各个驱 动线路包括第一主线路与第二主线路。第一主线路的第一端连接主动像素阵列,第二端则 连接第一基板。第二主线路则通过第一基板连接第一主线路的第二端,其中,第二主线路的 延伸方向与部分的第一主线路的延伸方向一致。滤光层设置在第一表面,并填满开口。感 测电极设置在第二表面,用以与驱动线路检测至少一触控点的位置。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详细说 明如下。附图说明图IA是依照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式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图IB是图IA触控式显示面板的讯号线配置的示意图。图2A是图IA的感测电极于第二基板的第二表面第一种布局的示意图。图2B是图IA的驱动线路于第二基板的第一表面第一种布局的示意图。图2C是图2B的第二、第三导电间隔物于第一基板连接的示意图。图3是图2A的感测电极的另一示意图。图4A是图IA的感测电极于第二基板的第二表面第二种布局的示意图。图4B是图IA的驱动线路于第二基板的第一表面第二种布局的示意图。图5是说明感测电极的图案设计规则的示意图。图6A是图IA的感测电极于第二基板的第二表面第三种布局的示意图。图6B是图IA的驱动线路于第图7是图6B的驱动线路的另-附图符号说明1 触控式显示面板13 第二基板13b 第二表面17,171 179、471 476、671676,771 773 驱动线路21 滤光层25,27 偏光片171a、172a 第一主线路171c、172c、671b、672b 分支线路671a,672a 主线路SL、SLl SL9 扫描线SPl SP3、SP61、SP62、SP71、SP72 导电间隔物基板的第一表面第三种布局的示意图。 污意图。11 第一基板 13a 第一表面 15 主动像素阵列 - 19、19a 19g、19a, 19f,、49a 49g、69a 69d 感测电极 23 液晶层 P 像素171b、172b 第二主线路 Sll S17、S21 S26、S41 S47 导线引脚 AA 可视区 DL 数据线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照图1A、图1B,图IA是依照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式显示面板的示意 图,图IB是图IA触控式显示面板的讯号线配置的示意图。触控式显示面板1包括第一基 板11、第二基板13、主动像素阵列15 (见图1B)、多个驱动线路17、多个感测电极19与多个 滤光层21。主动像素阵列15设置在第一基板11上,并包括多条扫描线SL、数据线DL与像 素P等组件。第二基板13平行第一基板11,并包括第一表面13a与第二表面13b,其中,第 一表面13a是面对第一基板11上的主动像素阵列15。驱动线路17布局在第二基板13的第一表面13a,而感测电极19则布局在第二表 面13b,其中感测电极19的形状是依照相对于垂直方向的驱动线路17而设计。感测电极 19、第二基板13与驱动线路17所组成的结构为一触控面板结构,其中,驱动线路17与感测 电极19用以检测至少一触控点的位置。驱动线路17于第一表面13a的布局是根据各像素 P的配置所决定。本实施例中,驱动线路17对应各像素P的边缘配置以形成多个开口 17a, 滤光层21设置在这些开口 17a中,驱动线路17直接作为滤光层21的黑色矩阵。触控式显示面板1例如还包括一液晶层23与二个偏光片25、27。液晶层23夹置 在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3之间。偏光片25、27分别设置在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3 的最外层表面。由于用于触控感应的驱动线路17与感测电极19是直接设置在第二基板13 的二个相对表面,并与第一基板11、液晶层23同时构成显示面板1的结构,本实施例无须使 用多余的基板去架设驱动线路17与感测电极19的结构,因此可有效降低显示面板1的厚 度。另外,驱动线路17直接作为黑色矩阵使用,亦简化了结构上走线的复杂度。接着请参照图2A、图2B,图2A是图IA的感测电极于第二基板的第二表面第一种 布局的示意图,图2B是图IA的驱动线路于第二基板的第一表面第一种布局的示意图。驱动线路17对应各像素P (见图1B)边缘配置以布满整个第二基板13的第一表面13a,为简 化图式与说明,如图2B所示,本实施例是以驱动线路171至179说明。驱动线路171至179 各自独立不相连,且各包括一第一主线路、一第二主线路与多个分支线路。以驱动线路171 与172为例,驱动线路171包括第一主线路171a、第二主线路171b与多个分支线路171c, 其中,第二主线路171b的延伸方向与部分的第一主线路171a的延伸方向一致,而分支线路 171c则连接第一主线路171a与第二主线路171b,且垂直这两个主线路。驱动线路172包 括第一主线路172a、第二主线路172b与多个分支线路172c,第二主线路172b的延伸方向 与部分的第一主线路17 的延伸方向一致,而分支线路172c则连接第一主线路17 与第 二主线路172b,且垂直这两个主线路,其它驱动线路173至179的组成则依此类推,从而使 所有像素边缘皆配置有驱动线路的走线,且同时作为滤光层21 (见图1A)的黑色矩阵。第一主线路171a、172a等各为一 L型线路,而第二主线路171b、172b等各为一直 线型线路,其中,第二主线路171b、172b等的一端各别对应到第一主线路171a、17 等的转 折处,然而在第一表面13a上所有的第一主线路171a、172a等与第二主线路171b、17 不 相连。较佳地,这些L型线路是等间隔地设置,且相邻二个L型线路之间隔为单一个像素, 而直线型线路则相互平行,并同样以单一像素之间隔配置。第一主线路171a、17h等的一 端连接主动像素阵列15(见图1B),并通过主动像素阵列15中的扫描线连接第二主线路 171b、172b,第一主线路171a、17h等的另一端则通过第一基板11的扫描线输入讯号,使第 一主线路与第二主线路收到相同的讯号。当触控式显示面板1的宽度与长度不一致,且需达到全面性触控感应,此种L型的 第一主线路搭配直线型的第二主线路的驱动线路17设计正好提供全面感测触控位置的功 能。驱动线路17本身的线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式显示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一主动像素阵列,设置在该第一基板上,并包括多个像素;一第二基板,平行该第一基板,并包括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其中,该第一表面是面对该主动像素阵列;多个驱动线路,设置在该第一表面并对应这些像素各别的边缘配置以形成多个开口,这些驱动线路各包括:一第一主线路,其一第一端连接该主动像素阵列,该第一主线路的一第二端连接该第一基板;以及一第二主线路,通过该第一基板连接该第一主线路的该第二端,其中,该第二主线路的延伸方向与部分的该第一主线路的延伸方向一致;多个滤光层,设置在该第一表面,并填满这些开口;以及多个感测电极,设置在该第二表面,其中,这些驱动线路与这些感测电极用以检测至少一触控点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伯贤赖志章李俊贤
申请(专利权)人: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