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911233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多个负载单元、多个串并切换单元、以及一控制模组。控制模组用以依据一输入电压的准位变化,而将这些串并切换单元切换至一第一状态或是一第二状态。此外,这些负载单元的耦接关系将随着输入电压的准位变化而产生相对应的变动。藉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子装置将可通过交流电压来予以驱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子装置,且特别涉及一种依据输入电压进行负载单元的切换的 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LED)具有诸如寿命长、体积小、高抗震 性、低热产生及低功率消耗等优点,因此已被广泛应用于家用及各种设备中的指示器或光 源。近年来,发光二极管已朝多色彩及高亮度发展,因此其应用领域已扩展至大型户外看 板、交通号志灯及相关领域。在未来,发光二极管甚至可能成为兼具省电及环保功能的主要 照明光源。一般来说,发光二极管的控制电路大多都是将先将交流电压转换成直流电压或电 流,之后再利用稳定的直流电压或电流来控制发光二极管的光源亮度。换而言之,现有发光 二极管的控制电路大多内嵌一交流/直流转换器(AC-DC converter),或者是必须搭配一 变压器,才能通过交流的市电来予以控制。然而,此种情况不仅会增加发光二极管的控制电 路的硬件体积,并也限缩发光二极管在应用上的便利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装置,无须内嵌一交流/直流转换器,也无需搭配一变压器, 就可通过交流的市电来控制负载单元。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具有微型化的优势,并可增加使用者的便利性。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电子装置,包括N个负载单元、(N-I)个串并切换单元、以及一控 制模组,N为大于1的整数。这些负载单元各自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其中第1个负载 单元的第一端用以接收一输入电压,第N个负载单元的第二端耦接至一接地端。此外,这些串并切换单元各自具有一第一端至一第四端,其中每一串并切换单元 的第一端用以接收输入电压,第i个串并切换单元的第二端耦接至第i个负载单元的第二 端,第i个串并切换单元的第三端耦接至第(i+Ι)个负载单元的第一端,且每一串并切换单 元的第四端耦接至接地端,i为整数且1彡i彡(N-I)。再者,控制模组用以依据输入电压的准位变化,而将这些串并切换单元切换至一 第一状态或是一第二状态。其中,这些串并切换单元在第一状态下,导通其第一端与第三 端,并导通其第二端与第四端,且这些串并切换单元在第二状态下,不导通其第一端与第四 端,并导通其第二端与第三端。本专利技术另提出一种电子装置,包括N个第一负载单元、(N-I)个第一串并切换单 元、一第二串并切换单元、以及一控制模组,N为大于1的整数。这些第一负载单元各自具 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且第1个第一负载单元的第一端用以接收一输入电压。此外,这些第一串并切换单元各自具有一第一端至一第四端,其中这些第一串并 切换单元的第一端皆耦接至第1个第一负载单元的第一端,第i个第一串并切换单元的第二端耦接至第i个第一负载单元的第二端,第i个第一串并切换单元的第三端耦接至第 (i+Ι)个第一负载单元的第一端,且这些第一串并切换单元的第四端耦接至第N个第一负 载单元的第二端,i为整数且1彡i彡(N-I)。再者,第二串并切换单元具有一第一端至一第四端。其中,第二串并切换单元的 第一端用以接收输入电压,第二串并切换单元的第二端耦接至第N个第一负载单元的第二 端,第二串并切换单元的第四端耦接至一接地端。控制模组用以依据输入电压的准位变化, 而将这些第一串并切换单元与第二串并切换单元切换至一第一状态或是一第二状态。其 中,这些第一串并切换单元与第二串并切换单元在第一状态下,导通其第一端与第三端,并 导通其第二端与第四端,且这些第一串并切换单元与第二串并切换单元在第二状态下,不 导通其第一端与第四端,并导通其第二端与第三端。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是依据输入电压的准位变化来切换串并切换单元的状态,以致 使负载单元的连接状态随着输入电压的准位产生相应的变化。藉此,本专利技术的电子装置无 须内嵌一交流/直流转换器,也无需搭配一变压器,就可通过交流的市电来控制负载单元。 相对地,与现有技术相较之下,本专利技术的电子装置具有微型化的优势,并可增加使用者的便 利性。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 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依照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照明装置的电路示意图2为依照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分流控制单元的电路方块示意图3为依照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电压控制单元的电路示意图4为依照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串并切换单元的电路示意图5为依照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串并切换单元的电路示意图6为依照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电路示意图7A至图7D为用以说明图6的负载单元的连接关系的电路示意图图8为依照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电路示意图9A至图9C为用以说明图S^的负载单元的连接关系的电路示意图图10所示为依照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电路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600、800、1000 电子装110 整流单元;置;101 105、611 616、811 ; 121 125 发光二极管串列;814、1100_1 1100_n、1200_1 1200_n 负载单元 LEDl LED4 发光二极管;131 135 分流控制单元;141 144、621 625、821 ) 150、630、830、1700 控制模823、801、1300_1 1300_m、组;1400、1500_1 1500_m、1600;串并切换单元;161 164 串并控制单元;180 电压控制单元;PTl PT4 分流路径;VIN:输入电压;VS:电源电压;220:参考电流产生器;241 244 电流调节器;Sev 感测电压变化信号;I21 I24:感测电流信号;410 第一电位控制单元;R1、R2、R31 R33、R4 R7 电阻;MP1、MP2 :P 型晶体管;C1、C81:电容;170 降压单元; TMll TM14 串并切换单元的 端点;AC:交流电压; Vl V3 节点电压; 210 电压感测器; 230:电流控制器; TM2UTM22 负载单元101的 两端点; Ieep 参考电流信号; S21 、分流控制信号; 420 第二电位控制单元; MNUMN21 MN23、MN3 :N 型 晶体管; ZDl ZD3 齐纳二极管; S41 切换信号。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为依照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电路示意图。参照图1,电子装置100 包括一整流单元110、N个负载单元101 105、(N-I)个串并切换单元141 144、以及一 控制模组150,N为大于1的整数。其中,控制模组150包括(N-I)个串并控制单元161 164以及一降压单元170。值得注意的是,电子装置100为一照明装置,主要是利用负载单 元101 105来产生光源,因此在实体架构上,负载单元101 105各自包括一发光二极管 串列与一分流控制单元,例如发光二极管串列121 125以及N个分流控制单元131 135,且电子装置100还包括一电压控制单元180,以供应负载单元101 105中分流控制单 元131 1;35所需的电源。请继续参照图1,整流单元110用以对一交流电压AC进行整流,例如全波整流。 藉此,整流单元Iio将输出一输入电压VIN给发光二极管串列121。负载单元101具有一 第一端与一第二端,并包括发光二极管串列121与分流控制单元131。发光二极管串列121 用以接收来自负载单元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N个负载单元,各自具有一第一端与一第二端,其中第1个负载单元的第一端用以接收一输入电压,第N个负载单元的第二端耦接至一接地端,N为大于1的整数;  (N-1)个串并切换单元,各自具有一第一端至一第四端,其中每一该(N-1)个串并切换单元的第一端用以接收该输入电压,第i个串并切换单元的第二端耦接至第i个负载单元的第二端,第i个串并切换单元的第三端耦接至第(i+1)个负载单元的第一端,且每一该(N-1)个串并切换单元的第四端耦接至该接地端,i为整数且1≤i≤(N-1);以及  一控制模组,用以依据该输入电压的准位变化,而将该(N-1)个串并切换单元切换至一第一状态或是一第二状态,  其中,该(N-1)个串并切换单元在该第一状态下,导通其第一端与第三端,并导通其第二端与第四端,且该(N-1)个串并切换单元在该第二状态下,不导通其第一端与第四端,并导通其第二端与第三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国祚
申请(专利权)人:光明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