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黎美平专利>正文

薄型二极管发光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895244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薄型二极管发光带,包括散光体芯线、铜绞线、不透明包覆层、发光二极管灯泡、直流电源装置,在所述散光体芯线上设置有若干大小相同且相互等距的定位孔,各发光二极管灯泡分别置于所述定位孔内,其特征在于:以所述散光体芯线的散光面为上面,以所述散光体芯线的轴向方向为首尾方向,所述散光体芯线上的定位孔为左右方向相通的横向孔,所述定位孔的大小与所述发光二极管灯泡的大小相一致;所述散光体芯线的下部左右分裂形成轴向的倒“V”形凹槽;所述定位孔与所述倒“V”形凹槽部分重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横截面宽度远小于传统产品宽度,便于应用。(*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二极管发光带,尤其涉及一种单排发光二极管的薄型 二极管发光带,属于二极管光源的生产及应用领域。
技术介绍
近年来,二极管光源(不包括单只发光二极管的应用,如指示灯等)因为 其功耗低、亮度高、寿命长、韧性大、颜色多变、亮度易调等优点,逐渐成为 光源市场的宠儿,尤其在灯饰市场,更有逐歩取代其它光源的趋势。这种二极 管光源都是以带状形式出现,所以一般被称为二极管发光带。目前,市场上的二极管发光带,其整体结构都是将若干发光二极管安装在 柔性塑料内,通过改变柔性塑料的透明度,达到将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定向散 射的目的。从整体结构上来讲,分为两大类(1)单排发光二极管发光带,即 将若干发光二极管单排安装在柔性塑料内,在柔性塑料内的每一个发光位置只 有一只发光二极管,只能发出一种颜色的光,其色彩相对单调一些,变化相对 少一些,但横截面面积较小,宽度较窄,便于应用;(2)复合发光二极管发光 带,即将若干发光二极管混合安装在柔性塑料内,在柔性塑料内的每一个发光 位置有一只以上的多只发光二极管(一般为三只,因为用红、蓝、绿三种基色 可以混合形成若干种彩色),可以发出若干种颜色的光,其色彩比较丰富,变化 很大,霓虹效果好,但横截面面积相对较大,宽度相对较宽,在应用方面有一 些限制。近年来,虽然发光二极管发光带的应用日渐增多,但因为其需要柔性塑料 包裹,会占据很大的空间,所以其横截面面积大始终是一个较大的弊端,可以 说,每一种减小横截面面积的技术都会带来很大的进步,本技术正是基此目的而出现的。在传统单排发光二极管发光带中,产品的结构为采用不透明芯线、散光 体、不透明包覆层的三层式结构,这种产品包括不透明芯线、二极管发光装置、 铜绞线、散光体、不透明包覆层、直流电源装置的结构,这种结构的最大弊端 是材料的重复叠加,不但使整个产品的宽度、高度、体积和重量较大,不易弯 曲,而且有较多的生产流程,使产品的原料及生产成本较大、生产效率较低, 同时不利于产品在需要宽度小、高度低、弯曲多(类似于玻璃霓虹灯)的场合 的应用,使单排发光二极管发光带的应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进而影响了整个 发光二极管发光带的推广进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单排发光二极管的薄 型二极管发光带,这种二极管发光带的宽度和横截面面积可以进一步减小,而 且效果非常明显。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包括散光体芯线、铜绞线、不透明包覆层、发光二极管灯泡、 直流电源装置,其中-所述散光体芯线、铜绞线、不透明包覆层同轴向且等长,在散光体芯线上 设置有若干大小相同且相互等距的轴向方向的定位孔,以所述散光体芯线的散 光面为上面,所述定位孔位于所述散光体芯线的中下部,各发光二极管灯泡分 别置于所述定位孔内,各发光二极管灯泡相互串联连接或与铜绞线连接,所述 铜绞线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多组;以所述散光体芯线的散光面为上面,所述铜绞线置于所述散光体芯线的中 下部同一边的内侧,铜绞线与直流电源装置的电源输出端对应连接,所述不透明包覆层包覆于发光二极管灯泡两侧及其下方范围内的散光体芯线的外面,位 于发光二极管灯泡上方的散光体芯线的横截面为半圆形或圆形或椭圆形或方 形;其创新之处在于以所述散光体芯线的散光面为上面,以所述散光体芯线的轴向方向为首尾 方向,所述散光体芯线上的定位孔为左右方向相通的横向孔,所述定位孔的大 小与所述发光二极管灯泡的大小相一致;所述散光体芯线的下部左右分裂形成轴向的倒"V"形凹槽;所述定位孔与所述倒"V"形凹槽部分重叠。在安装过程中,将完成电气连接的发光二极管灯泡从倒"V"形凹槽内的定 位孔插入,其灯泡上端向上,直到灯泡顶到定位孔的上壁为止。由于倒"V"形 凹槽的上端裂口很小,而且定位孔与倒"V"形凹槽只有部分重叠,所以倒"V" 形凹槽的上端裂口会将发光二极管灯泡的管脚夹住,形成基本稳定的暂稳态, 使其在完成外层的不透明包覆层的注塑过程中保持稳定。本技术的定位孔 没有两侧的散光塑料作为孔壁,为进一步减小二极管发光带的宽度和横截面面 积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条件。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以所述散光体芯线的散光面为上面,以 所述散光体芯线的轴向方向为首尾方向,在所述发光二极管灯泡两侧粘贴安装 有与所述散光体芯线同轴向的柔性反光带。在所述柔性反光带靠近所述发光二极管灯泡的内侧涂有反光物质。所述散光体芯线可以为半透明的散光体芯线或透明的散光体芯线,必须要 达到好的散光效果才行。以所述散光体芯线的散光面为上面,以所述散光体芯线的轴向方向为首尾方向,所述定位孔在左右方向的宽度略大于或等于或小于所述发光二极管灯泡在左右方向的宽度。这样,新产品的宽度最小可以达到6——8毫米,而传统产 品的宽度最小都在10——16毫米,其效果非常显著。所述发光二极管灯泡可以全部为一种发光颜色的灯泡,也可以包括多种发 光颜色的灯泡,根据实际需要而定。本技术的灯泡是普通的发光二极管灯 泡,其成本比发光二极管贴片要便宜得多,保证了本技术的低成本。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定位孔的无孔壁结构,所以本技术的宽度和横截面面积可以进一步减小,而且减小的比例最多可以达到原来的50%,效果非常显著,从而使产 品的成本得以进一步降低,更重要的是使本技术更薄、更轻,可以随意弯 曲,其弯曲程度几乎可以对折,其应用的范围更加广泛,有力地推动了二极管 光源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和高速发展,其后期带来的节能效果将会非常明显, 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由于本技术采用了散光体芯线和不透明包覆层的两层式结构,所以使整个产品的宽度、高度、体积和重量相比 三层式结构的传统产品均有大幅度的减小,有益于降低成本和广泛应用;另外, 采用柔性反光带显著增加了产品的亮度,并减小了光的损耗,提高了光的利用 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局剖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A剖示图; 图3是图 1 中的B-B剖示图4是本技术中去掉不透明包覆层后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中的电气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弯曲应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具体说明.-结合图1、图2和图3,其中图2为发光二极管灯泡之间的部分,图3为发 光二极管灯泡的部分,本技术包括散光体芯线6、铜绞线9、不透明包覆层 7、发光二极管灯泡15、直流电源装置,其中散光体芯线6、铜绞线9、不透明包覆层7同轴向且等长,如图3和图4, 在散光体芯线6上设置有若干大小相同且相互等距的轴向方向的定位孔13,以 散光体芯线6的散光面为上面,定位孔13位于散光体芯线6的中下部,各发光 二极管灯泡15分别置于定位孔13内,铜绞线9为两组。如图3,以散光体芯线6的散光面为上面,铜绞线9置于散光体芯线6的 中下部同一边的内侧,铜绞线9与直流电源装置的电源输出端对应连接(图中 不可视),不透明包覆层7包覆于发光二极管灯泡15两侧及其下方范围内的散 光体芯线6的外面,位于发光二极管灯泡15上方的散光体芯线6的横截面为半 圆形(也可以为圆形或椭圆形或方形)。如图3和图4,以散光体芯线6的散光面为上面,以散光体芯线6的轴向 方向为首尾方向,散光体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薄型二极管发光带,包括散光体芯线、铜绞线、不透明包覆层、发光二极管灯泡、直流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散光体芯线、铜绞线、不透明包覆层同轴向且等长,在散光体芯线上设置有若干大小相同且相互等距的轴向方向的定位孔,以所述散光体芯线的散光面为上面,所述定位孔位于所述散光体芯线的中下部,各发光二极管灯泡分别置于所述定位孔内,各发光二极管灯泡相互串联连接或与铜绞线连接,所述铜绞线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多组; 以所述散光体芯线的散光面为上面,所述铜绞线置于散光体芯线的中下部同一边的内侧,铜绞线与直流电源装置的电源输出端对应连接,所述不透明包覆层包覆于发光二极管灯泡两侧及其下方范围内的散光体芯线的外面,位于发光二极管灯泡上方的散光体芯线的横截面为半圆形或圆形或椭圆形或方形; 其特征在于: 以所述散光体芯线的散光面为上面,以所述散光体芯线的轴向方向为首尾方向,所述散光体芯线上的定位孔为左右方向相通的横向孔,所述定位孔的大小与所述发光二极管灯泡的大小相一致;所述散光体芯线的下部左右分裂形成轴向的倒“V”形凹槽;所述定位孔与所述倒“V”形凹槽部分重叠。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美平
申请(专利权)人:黎美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