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876810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键盘装置,包括:一发光组件和至少一按键组件;所述的按键组件包括:一键帽;所述的键帽沿一第一轴向往返地移动;以及一回复件;所述的回复件接触该键帽,用以支撑并回复该键帽;以及一导光组件;所述的导光组件位于该回复件之一侧;所述的导光组件包括:一入光面;所述的入光面接受该发光组件之光线;以及一出光面;所述的出光面沿一第二轴向发出该光线至该回复件,以致该回复件导引该光线至该键帽,该第二轴向不同于该第一轴向;有益效果是:通过改变导光组件之配置,一方面可缩小键盘装置之体积,进而降低机构成本以及达到轻薄短小之目的,另一方面可缩短光线自光源传至按键之距离,进而大幅提高发光效率。(*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键盘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发光键盘装置。
技术介绍
为了克服使用者在低亮度或黑暗环境下无法辨识键盘及使用键盘的问题,无论是 桌上型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笔记型计算机或网络电视所使用的键盘,市面上已发表出许 多种发光键盘,此些发光键盘均提及一种内置式发光模块,由此内置式发光模块经各按键 朝外射出光线,而让使用者可明确辨识出各按键之代表字符及敲击位置。一般而言,发光键盘之发光模块是被放置于按键之下方,使得发光模块可提供光 线照耀按键。然而,各发光键盘必须在按键之正下方额外提供空间以容纳上述之发光模块。如 此,势必增大了键盘装置之厚度及体积,有违现今键盘装置皆朝短小轻薄发展的趋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键盘装置,旨在解决上述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的一种键盘装置包括一发光组件和至少一按键组件;所述的按键组 件包括一键帽;所述的键帽沿一第一轴向往返地移动;以及一回复件;所述的回复件接触 该键帽,用以支撑并回复该键帽;以及一导光组件;所述的导光组件位于该回复件之一侧; 所述的导光组件包括一入光面;所述的入光面接受该发光组件之光线;以及一出光面;所 述的出光面沿一第二轴向发出该光线至该回复件,以致该回复件导引该光线至该键帽,该 第二轴向不同于该第一轴向。本技术的另一种键盘装置包括一键盘模块;所述的键盘模块包括一按键 触发电路;多个彼此相互间隔之按键列;每一该些按键列是由多个彼此相互间隔之按键组 件所组成;该些按键组件排列于该按键触发电路之一侧,且每一该些按键组件包括一键 帽;所述的键帽沿垂直该按键触发电路之一轴向往返地移动;以及一回复件;所述的回复 件位于该键帽与该按键触发电路之间,用以支撑并回复该键帽;以及一发光组件;一导光 组件;所述的导光组件与该回复件位于该按键触发电路之同侧,且介于任二按键列之间; 所述的导光组件包括一入光面;所述的入光面接受该发光组件之光线;以及至少一出光 面;所述的至少一出光面分别面对该些回复件,并分别沿平行该按键触发电路之一轴向发 出该光线至该些回复件,以致该些回复件导引该光线至其对应之该键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改变导光组件之配置,一方面可 缩小键盘装置之体积,进而降低机构成本以及达到轻薄短小之目的,另一方面可缩短光线 自光源传至按键之距离,进而大幅提高发光效率。附图说明图1绘示本技术键盘装置在一实施例下之外观示意图及区域M之局部放大 图。图2绘示图1朝方向Dl观察本技术键盘装置在一变化下之局部侧视图及其 键帽之正、反面Cl、C2之示意。图3绘示图1之光线运动图。图4A绘示图1朝方向Dl观察本技术键盘装置于另一变化下之局部侧视图。图4B绘示图1朝方向Dl观察本技术键盘装置在又一变化下之局部侧视图。图5A绘示图1朝方向D2观察本技术键盘装置在一变化下之局部侧视图。图5B绘示图1朝方向D2观察本技术键盘装置在另一变化下之局部侧视图。图5C绘示图1朝方向D2观察本技术键盘装置在又一变化下之局部侧视图。图6绘示本技术键盘装置之盖板在另一实施例下之仰视图。图7A绘示本技术键盘装置之导光组件在一变化下之俯视图。图7B绘示本技术键盘装置之导光组件在另一变化下之俯视图。图7C绘示本技术键盘装置之导光组件在又一变化下之俯视图。图7D绘示本技术键盘装置之导光组件在再一变化下之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技术揭露一种键盘装置,用以省下键盘装置放置发光模块之空间,进而提 供可缩小键盘装置之厚度及体积的选择。本技术揭露一种键盘装置,用以改变光线自光源传至按键之路径,缩短光线 自光源传至按键之距离,进而降低光线产生衰减之可能。依据本技术之一实施方式,键盘装置包含一发光组件、至少一按键组件及一 导光组件。按键组件包含一键帽及一回复件。键帽是沿一第一轴向往返地移动。回复件接触 键帽,用以支撑并回复键帽。导光组件位于回复件之一侧,至少包含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 导光组件之入光面位于发光组件之一侧,以接受发光组件之光线。出光面可沿一第二轴向 发出光线至该回复件,以致回复件可导引此光线至键帽,其中第二轴向不同于该第一轴向。此实施方式之一变化中,回复件包含一具导引或折射光线特性之连动装置。此实施方式之另一变化中,回复件包含一具导引或折射光线特性之弹性胶体。此实施方式之又一变化中,回复件包含一具反射光线特性之弹簧。此实施方式之又一变化中,键帽具有一按压面,该按压面具有一可透光图案。键帽 相对该按压面之内表面且不具该可透光图案之区域具有一第一反射层。此实施方式之又一变化中,键盘装置更包含一盖板。盖板具有多个开口,各开口以 供单一键帽伸出,盖板面对导光组件之一面具有一第二反射层。此实施方式之又一变化中,导光组件之出光面具有一粗糙面,并由粗糙面传出光 线至回复件。此变化中,粗糙面是由多个缺角部或多个网点所组成。此实施方式之又一变化中,导光组件呈板状、圆柱状或多边形柱状。此实施方式之又一变化中,导光组件呈板状,更包含一第一面及二第二面。此些第二面分别邻接第一面, 且其面积小于第一面之面积,而且第二面分别作为上述之入光面与出光面。此实施方式之又一变化中,导光组件呈板状,更包含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第一面 作为上述之出光面。第二面邻接第一面,且其面积小于第一面之面积,第二面作为上述之入 光面。此实施方式之又一变化中,导光组件呈圆柱状,导光组件更包含一外圆周面及二 圆形端面。外圆周面为出光面。圆形端面邻接外圆周面,任一圆形端面为入光面。依据本技术之另一实施方式,键盘装置包含一键盘模块、一发光组件及一导 光组件。键盘模块包含一按键触发电路及多个彼此相互间隔之按键列。各按键列是由多个 彼此相互间隔之按键组件所组成。按键组件排列于按键触发电路之一侧,且各按键组件包 含一键帽及一回复件。键帽是沿垂直按键触发电路之一轴向往返地移动。回复件位于键帽 与按键触发电路之间,用以支撑并回复键帽。导光组件与回复件位于按键触发电路之同侧, 且介于任二按键列之间。导光组件包含一入光面及至少一出光面。入光面接受发光组件之 光线。出光面分别面对两侧之回复件,并分别沿平行按键触发电路之一轴向发出光线至回 复件,以致回复件导引光线至对应之键帽。以下将以图示及详细说明清楚说明本技术之精神,如熟悉此技术之人员在了 解本技术之实施例后,当可由本技术所教示之技术,加以改变及修饰,其并不脱离 本技术之精神与范围。有鉴于传统发光键盘之发光模块放置于按键之正下方,故必须额外提供放置发光 模块之空间,导致无法有效改善键盘装置之厚薄度,有违现今键盘装置皆朝短小轻薄发展 的趋势。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键盘装置。通过改变键盘装置中之导光组件之配置,使 导光组件位于任二按键列之间,同时通过改变光线传至按键之路径,使回复件导引此光线 至键帽,以达照明键帽之目的。参阅图1及图2所示,图1绘示本技术键盘装置100在一实施例下之外观示 意图及区域M之局部放大图。图2绘示图1朝方向Dl观察本技术键盘装置100在一 变化下之局部侧视图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键盘装置,包括:一发光组件和至少一按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按键组件包括:一键帽;所述的键帽沿一第一轴向往返地移动;以及一回复件;所述的回复件接触该键帽,用以支撑并回复该键帽;以及一导光组件;所述的导光组件位于该回复件之一侧;所述的导光组件包括:一入光面;所述的入光面接受该发光组件之光线;以及一出光面;所述的出光面沿一第二轴向发出该光线至该回复件,以致该回复件导引该光线至该键帽,该第二轴向不同于该第一轴向。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育政蔡宗霖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茂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