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爆型蓄电池电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827463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防爆型蓄电池电源装置包括上、下箱体和箱盖,以及若干锁紧装置和连接杆,各铅酸蓄电池安装的消氢式工作栓包括壳体、顶盖和滤气杯座、滤气杯、第一滤气片和第二滤气片。滤气杯座的外壁与下壳体内壁间设有缝隙,滤气杯内置有消氢元素,顶盖设有另一缝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防爆型蓄电池电源装置的优点是:采用双层结构,减少了使用空间。锁紧装置对上、下箱体之间起到连接、定位、固定的作用,便于两层箱体同时起吊和分别起吊,使用十分方便,更适合井下应急通风充电室的使用。使用消氢式工作栓,降低甚至消除了氢气排放,完全杜绝了水雾溢出,提高了电源装置使用的安全性能。不仅可作牵引动力电源使用,同时也可作固定应急电源使用。(*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源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防爆型蓄电池电源装置
技术介绍
防爆型蓄电池电源装置的设计要求依据MT/T 334-2008标准。传统的防爆型蓄电 池电源装置为单层结构,使用空间大,在运输中箱体的起吊不方便.而且,只能作为各种机 车的牵引动力电源,不适合井下应急通风充电室的使用。防爆型蓄电池的设计要求依据MT 658——1997标准。在铅酸蓄电池的使用过程 中会产生氢气,析出的氢气和水雾一起进入特殊工作栓内。传统的防爆型蓄电池电源装置 采用常规的工作栓,设计为单层防护,不具备消除氢气析出的能力,不能完全阻止水分的外 溢,造成安全使用性能降低。由于不能消除氢气的析出,所以不能满足井下应急通风充电室 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防爆型蓄电池电源装置,通过双层 结构,可以减少使用空间,在运输中便于两层箱体的同时起吊和分别起吊,更适合井下应急 通风充电室的使用。同时,各铅酸蓄电池可以完全消除氢气析出、完全阻止水分外溢,具有 优良的防酸隔爆性能,透气性能和抗冲击能力满足要求,减少蓄电池使用中的维护此数,大 大提高蓄电池的性能和寿命以及安全性能,使防爆型电源装置不仅可以作为牵引动力电源 使用,同时也可以作为固定应急电源使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防爆型蓄电池电源装置,包括箱体和若干个 铅酸蓄电池,所述箱体包括上、下箱体和箱盖,还包括上、下箱体间的若干锁紧装置,以及上 箱体与箱盖间的若干连接杆,各铅酸蓄电池上部分别安装有消氢式工作栓,其中消氢式工 作栓包括上、下壳体和顶盖,以及滤气杯座、滤气杯、第一滤气片和第二滤气片,所述滤气杯 座位于所述下壳体底部的中孔中,所述下壳体的外壁具有连接螺母,所述滤气杯座的外壁 与所述下壳体的内壁间设有缝隙,所述滤气杯座的上部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底部设有中 孔,所述第一滤气片置于所述凹槽中,所述滤气杯倒置在所述上、下壳体的内腔中并位于所 述第一滤气片和滤气杯座的上方,所述滤气杯内置有消氢元素,所述上壳体的顶部设有另 一中孔,所述另一中孔的上方设有另一凹槽,所述第二滤气片置于所述另一中孔中,所述顶 盖扣合在所述另一凹槽的上方,所述顶盖的内壁与所述另一凹槽的外壁间设有另一缝隙。本技术防爆型蓄电池电源装置,其中所述滤气杯、第一滤气片和第二滤气片 采用刚玉结构,所述上、下壳体和顶盖采用ABS合成塑料。本技术防爆型蓄电池电源装置,其中所述锁紧装置包括定位块、定位座、轴 体、轴座和挂钩,所述定位块固定安装在上箱体侧壁下端,所述定位座固定安装在下箱体侧 壁上端,所述定位座上方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块的下平面和所述定位槽的槽底平面位于 所述上箱体与所述下箱体接合的平面上,所述定位块与所述定位槽的接触面相互配合,所述轴座位于所述定位块的上方并固定安装在所述上箱体侧壁上,所述挂钩通过所述轴体活 动安装在所述轴座上,所述挂钩的钩内表面与所述定位座的外侧面相互配合。本技术防爆型蓄电池电源装置,其中所述定位块与所述定位槽分别具有相互 配合的楔形面。本技术防爆型蓄电池电源装置,其中所述定位座与所述挂钩之间设有将二 者相互固定连接起来的螺栓结构,所述上箱体侧壁上固定安装有挂钩支撑螺母,所述挂钩 支撑螺母位于轴座的上方,所述挂钩支撑螺母与向上翻转的挂钩上的螺栓结构的螺栓相配合。本技术防爆型蓄电池电源装置,其中所述锁紧装置安装在所述上、下箱体的 外侧,所述上、下箱体左、右两端各1个,所述上、下箱体前、后两侧各3个。本技术防爆型蓄电池电源装置,其中所述铅酸蓄电池的总引出线外侧连接有 隔爆型插接器,所述隔爆型插接器通过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上、下箱体的外侧。本技术防爆型蓄电池电源装置,其中所述箱盖采用连接杆双向开合式结构, 所述连接杆分布于所述上、下箱体左、右两端,每端四个,所述连接杆的两端通过螺钉分别 安装在所述上箱体和箱盖上。本技术防爆型蓄电池电源装置,其中所述铅酸蓄电池的总数为172个,均布 于所述上、下箱体中,所述铅酸蓄电池的总引出线外侧连接有型号为LBD-130/250的正、负 各2个隔爆型插接器,所述隔爆型插接器通过支架固定安装在所述上、下箱体的外侧。本技术防爆型蓄电池电源装置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由于电源装置采用双 层结构,箱体由上、下箱体和箱盖构成,减少了使用的空间,更适合井下应急通风充电室的 使用。各铅酸蓄电池加装了消氢式工作栓,由于工作栓设计为两层防护,外部材料为性能优 越的ABS合成塑料,内部采用性能稳定的刚玉材料,完全消除了氢气的析出,完全阻止了水 分的外溢,具有优越的隔爆性能,透气及抗冲击能力,不仅可以作为牵引动力电源使用,同 时也可以作为固定应急电源使用。满足了 MT/T 334-2008标准的要求,减少了使用中的维 护此数,提高了蓄电池的性能和寿命,也提高了蓄电池的安全性能。进一步,针对箱体的上下结构,上、下箱体间设置了若干锁紧装置,锁紧装置由定 位块、定位座、轴体、轴座和挂钩构成,同时对上、下箱体之间起到连接、定位、固定的作用, 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十分方便,保证了电源装置整体的稳定、可靠。箱盖采用双向开合式结构,四连接杆侧向连接上、下箱体和箱盖,转动灵活、开合 轻便,且开合过程占用空间较小。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防爆型蓄电池电源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防爆型蓄电池电源装置的俯视半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防爆型蓄电池电源装置的侧视图;图4是锁紧装置的主视局部剖视图;图5是图4中的K-K剖视图;图6是消氢式工作栓的主视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结合图2和图3,本技术防爆型蓄电池电源装置包括箱体和若干个 铅酸蓄电池8,箱体包括上、下箱体1、2和箱盖3,上、下箱体1、2间的8个锁紧装置4,以及 上箱体1与箱盖3间的8个连接杆5。锁紧装置4安装在上、下箱体1、2的外侧,上、下箱体 1、2左、右两端各1个,上、下箱体1、2前、后两侧各3个。箱盖3采用连接杆双向开合式结 构,连接杆5分布于上、下箱体1、2左、右两端,每端四个,连接杆5的两端通过螺钉分别安 装在上箱体1和箱盖3上。铅酸蓄电池的总数为172个,均布于上、下箱体1、2中,铅酸蓄电池的引出线外侧 连接有型号为LBD-130/250的4个隔爆型插接器6,4个隔爆型插接器6通过支架固定安装 在上、下箱体1、2的外侧。参照图6,各铅酸蓄电池8上部分别安装有消氢式工作栓7。消氢式工作栓7包括 上、下壳体73、75和顶盖71,以及滤气杯座78、滤气杯74、第一滤气片77和第二滤气片72。其中,滤气杯座78位于下壳体75底部的中孔中,滤气杯座78的外壁与下壳体75 的内壁间设有缝隙86。滤气杯座78的上部设有凹槽85,凹槽85的底部设有中孔80。第一 滤气片77置于凹槽85中。滤气杯74倒置在上、下壳体73、75的内腔中并位于第一滤气片77和滤气杯座78 的上方,滤气杯74内置有消氢元素。上壳体73的顶部设有另一中孔82,另一中孔82的上方设有另一凹槽83。第二滤 气片72置于另一中孔82中。顶盖71扣合在另一凹槽83的上方,顶盖71的内壁与另一凹 槽83的外壁间设有另一缝隙81。上、下壳体73、75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爆型蓄电池电源装置,包括箱体和若干个铅酸蓄电池(8),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包括上、下箱体(1、2)和箱盖(3),还包括上、下箱体(1、2)间的若干锁紧装置(4),以及上箱体(1)与箱盖(3)间的若干连接杆(5),各铅酸蓄电池(8)上部分别安装有消氢式工作栓(7),其中消氢式工作栓(4)包括上、下壳体(73、75)和顶盖(71),以及滤气杯座(78)、滤气杯(74)、第一滤气片(77)和第二滤气片(72),所述滤气杯座(78)位于所述下壳体(75)底部的中孔中,所述下壳体(75)的外壁具有连接螺母,所述滤气杯座(78)的外壁与所述下壳体(75)的内壁间设有缝隙(86),所述滤气杯座(78)的上部设有凹槽(85),所述凹槽(85)的底部设有中孔(80),所述第一滤气片(77)置于所述凹槽(85)中,所述滤气杯(74)倒置在所述上、下壳体(73、75)的内腔中并位于所述第一滤气片(77)和滤气杯座(78)的上方,所述滤气杯(74)内置有消氢元素,所述上壳体(73)的顶部设有另一中孔(82),所述另一中孔(82)的上方设有另一凹槽(83),所述第二滤气片(72)置于所述另一中孔(82)中,所述顶盖(71)扣合在所述另一凹槽(83)的上方,所述顶盖(71)的内壁与所述另一凹槽(83)的外壁间设有另一缝隙(8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左权陆远毛玉生
申请(专利权)人:淮南市通霸蓄电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