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补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820035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管道底部固定物难以堆积,并且就算有堆积的情况,也能够轻易去除的管道补修结构。使用在管道(1)内侧以一定节距设有嵌合部(2p)的补强部件(2),构筑略沿着管道(1)截面形状的中空骨架状补强体,在该补强体的内侧安装树脂制的内面部件(10)后,在以这些内面部件(10)与管道内壁(1a)形成的空间填充固化性填充料,在形成填充料层(3)的管道补修结构中,将内面部件(10)的本体部(10c)朝其宽度方向形成为凹状。并且,通过该凹形状,在管道底部形成沟槽,能够降低相对沿着管内流动的流水的阻力。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在马蹄形管、矩形管(矩形涵洞)等底部成平面状而管内物流下速度低的管道中,能够提高其流下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大口径下水管道、雨水管道等包括泥、固形物 在内的水流动的管道中,使用搬入其管道内的内面部件,修补管道内 壁的管道补修结构,并且,涉及一种适于底部呈平面状的马蹄形管、 矩形管等的管道补修结构。
技术介绍
作为老化的下水管道等既设管道的修补方法,公知的有,利用内 面部件(内衬材料)将管道内面全面包覆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2等)。另外,作为这种修补方法,尤其对于人可进入管道内实施作业的 大口径管的修补,本申请人提出了在修补时无需工人,能够实现简单 化施工、缩短工期等的管道修补方法(专利文献3),能够充分地补 强无法充分保证强度的逐渐劣化的管道、变形管道的修补方法,及由 该方法得到的管道的修补结构(专利文献4)。如上所述的管道修补方法,是将内面部件朝管道的简长方向连续 设置,在管道的简长方向上进行无缝连接,因而具有能够提高管内物 体向下流动的能力等的优点,但是,随着管道补修长度的拉长,内面 部件的总长度也变大,因此输送及制造设备困难。并且,在使用骨架状补强体的管道补修结构中,当注入固化性填 充料时,在管道底部附近,内面部件与管道壁面之间会啮入管内的滞 留水、空气,因而导致会残留没有被填充的部位(未填充部位)的可 能性。尤其可以看出,马蹄形管、矩形管(矩形涵洞)等底部呈平面 状的管道在其底部附近的内面部件与管道壁面之间容易引起滞留水、 空气的啮入,导致未填充部位的形成。因此,本申请人提出了将朝管道的简长方向具有一定长度的定长 内面部件朝其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抵接配设,在管道内将这些进行一体化,由此解决了输送上或者制造设备上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施工现 场中的安装及作业性能良好的管道补修结构(专利文献5 )。还有,提出了在管道壁面与包覆管道壁面的内面部件之间的空隙 内设置的补强体的内边上,设置使固化性填充料朝管道的简长方向通 过的切口,使固化性填充料朝管道简长方向的流动顺畅,从而防止固 化性填充料发生未填充部位的管道修补结构(专利文献6)。图11至图14为用于说明这些提案所涉及的以往的管道修补结构 的概略图。该管道的补修方法将由高刚性材料(例如钢等)构成的中 空骨架状补强体在管道内进行装配,在该补强体的内侧安装由树脂或 金属等构成的内面部件(内衬材料),之后向由这些内面部件与管道 壁面形成的空间填充固化性填充料(灌浆材料)。例如,如图11的例子所示,在截面呈圆形的既设管道的情况下,首先在既设管道1的内部,装配略沿着管道内壁la形状的补强部件 2。该补强部件2将从人孔等搬入的多个分割补强部件(本例中为3 个分割补强部件2a、 2b、 2c)相互进行结合,装配成整体略沿着管道 内壁la的环状补强部件2。在该补强部件2的管道径向内侧,朝圆 周方向以一定节距形成有用于嵌合后面将要叙述的嵌合部件11与内 面部件30的多个嵌合用凹部(嵌合部2p),并且,在其外边缘朝圆 周方向形成有同样连续的凹凸。此外,该环状补强部件2,在圆周方向以一定间隔分别形成朝简 长方向贯通的贯通孔2q,将多个环状补强部件2在管道内相隔一定 距离进行配设,通过管材和螺栓及螺母等构成的连接部件(未图示), 在既设管道的简长方向以一定间隔将这些环状补强部件2进行连接、 一体化,从而作为整体形成中空骨架状补强体。并且,在补强部件2 的径向内边缘,形成有与各贯通孔2q连通的切口 2r,从而即使安装5有内面部件30的状态下,也能够在与该内面部件30连接的补强部件 2的内边缘附近,形成朝既设管道的简长方向连通的空隙。接着,如图14所示,在补强部件2的每个嵌合部2p上,沿着既设管道1的简长方向相互平行地安装嵌合部件11,通过这些各嵌合部件11安装内面部件30。如图12所示,该内面部件30为具有一定 长度如5m左右长度的左右对称的截面相同的带状体,由平板状本体 部30c,本体部30c的两边缘的朝单面侧突出的嵌合用突出部30a、 30b —体形成而构成。该嵌合用突出部30a、 30b之间的距离与形成 在补强部件2内侧的嵌合部2p之间的距离(节距)相等,相互邻接 的内面部件30 —侧的嵌合用突出部30a与另 一侧内面部件30的嵌合 用突出部30b以对接嵌合的状态,分别插入嵌合部件11的开口部。 由多个该内面部件30形成的管道径向内侧面,作为补修面形成补修 后的管道内表面。此外,也有在这些嵌合用突出部30a、 30b与嵌合 部件11之间,夹入用于防水的密封部件12而进行配设的情况。之后,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该内面部件30与管道内壁la之 间的空隙注入固化性填充料,形成填充料层3。所述注入的固化性填 充料,将每个环状补强部件2朝简长方向划分的空隙间隔,从既设管 道的底部侧进行填充,并且从由补强材料2外边缘的凹凸形成的间 隙、或由所述切口 2r而形成在补强部件2内边缘附近的间隙等,顺 次灌入下一个空隙间隔。专利文献1专利第2614669号公报专利文献2专利第2742986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120290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1-311387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2-310378号公报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3-32843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6但是,公知的是,在下水管道、雨水管道等的底部,会堆积被称 之为沉积砂的固形污物,作为以往以来的愿望,在使这些含有泥、固 定物在内的水向下流动的管道上,需要一种沉积砂尽量不会滞留的结 构及易扫除(去除)该沉积砂的结构。但是,马蹄形管、矩形管(矩形涵洞)等底部为平面状的管道, 管内物的流下速度低,存在固形物易堆积的倾向,相比截面为圆形的 管道,存在多发生沉积砂的情况。并且,参照图11至图14进行说明的上述补修方法及补修结构所 使用的内面部件30,由于对抗固化性填充料的注入压等,因此要求高刚性。因此,可以想到通过增加内面部件30的本体部30c的厚度 来进行应对,但补修结束后的补修管道的内径变小,因此不是优选方 案。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种实情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管道底 部固形物难以堆积,并且就算有堆积的情况,也能够轻易去除,同时 补修后强度高的管道补修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管道补修结构,包括中空补强体, 包括分别将以一定节距具有嵌合部的多个分割补强部件略沿着管道 内壁相互进行连接、在管道的简长方向相隔一定间隔配置的环状的多 个补强部件和用于将该多个补强部件相互进行连接的多个连接部件; 多个内面部件,朝管道简长方向延伸,在管道的周方向通过所述补强 体的嵌合部相连而形成管道内的补修面,该内面部件包括与所述补强 部件的嵌合部直接或间接嵌合的突出部和与该突出部一体成形、管道 的径向内侧面构成所述补修面的本体部;以及,填充材料层,在所述 多个内面部件与管道内壁之间填充固化性填充料而构成,其中,所述 内面部件的本体部的截面具有凹部或凸部,在补修面的底部至少形成 有多个槽或肋条。沿着管道流动的水通常在管道内壁附近受到特别大的阻力,但若在管道壁面形成效仿水流的凹凸形状(沟槽Riblet),则能促进纵漩 涡的发生,从而能够控制壁面附近乱流界面层的发生,能够将壁面附 近的乱流抵力减小3~10%左右,这已通过各种实验得到确认。因此, 本专利技术通过在管道的底部表面沿着水流方向形成沟槽,减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道补修结构,其中包括: 中空骨架状的补强体,包括分别将以一定节距具有嵌合部的多个分割补强部件略沿着管道内壁相互进行连接、在管道的筒长方向相隔一定间隔配置的环状的多个补强部件和用于将该多个补强部件相互进行连接的多个连接部件;   多个内面部件,朝管道筒长方向延伸,在管道的周方向通过所述补强体的嵌合部相互连接而形成管道内的补修面,该内面部件包括与所述补强部件的嵌合部直接或间接嵌合的突出部和与该突出部一体成形、管道径向内侧面构成所述补修面的本体部;以及, 填充材 料层,在所述多个内面部件与管道内壁之间填充固化性填充料而构成,其中, 所述内面部件的本体部截面具有凹部或凸部,在补修面的至少底部形成有多个槽或肋条。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山新一
申请(专利权)人:芦森工业株式会社芦森Engineering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