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金属可充电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817629 阅读:3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是动力用蓄电池。在电池壳上部设有接线柱,电池壳内装有极板,在负极板两侧涂有粘接层,在粘接层外部两侧分别粘接有正极板,每组极板之间间隔有隔板。由多组极板和隔板组成电池的极板组。由于在正、负极板间设有粘接层,因而能够达到极板间的紧密接触,而且极板薄,充放电反应面积大,所制成的电池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特别适宜电动交通工具及其它以电池作为能源的用电器上使用。(*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提供的是电器领域的电池,具体地说是双金属可充电电池
技术介绍
在本技术提出以前,可充电电池有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锂电池、锂离子电池 等。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是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虽然充放电性能好,容量大,使用寿命 长,但使用锂元素作为电子交换,所以造价高,原料受到限制。锂离子电池使用盐性锂化合物作为电池的正极,使用碳作为电池的负极,在正负 电极之间充填电解液。所以,锂离子容易使碳饱和,降低电子流动性。因此使用不当,容易 造成电池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电池的缺点,本技术提供了双金属可充电电池。该电池在两种 不同的金属板上设置活性层作为正负极,在正负极之间设置隔膜,由此解决电池造价低,使 用周期长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电池壳上部设有负极线引出端和正 极线引出端,在电池壳内层叠装有正极板和负极板,在正极板和负极板两面渗透有活性层, 正、负极板之间设有隔膜。正极板引线接入到正极线引出端,负极板引线接入到负极线引出端。积极效果,由两种不同金属板上设置活性层作电池正负极,在正、负极板间设有隔 膜。具有造价低、充放电性能好,使用寿命长、耐受大电流冲击的优点。适宜在用电器上作 为可充电电池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极板设置状态图图中,1.电池壳,2.负极线引出端,3.正极线引出端,4.正极板,5、负极板,6.隔 膜,7.活性层。具体实施方式据图所示,在电池壳1上部设有负极线引出端2和正极线引出端3,在电池壳内层 叠装有正极板4和负极板5,在正极板和负极板两面渗透有活性层7,正负极板之间设有隔 膜6。正极板引线接入到正极线引出端,负极板引线接入到负极线引出端。实施例采用铜箔作为正极板,采用铝箔作为负极板,在正极板和负极板的两侧面上渗透 活性层,活性层采用能够在导电的情况下为导体,在不导电情况下为绝缘体的金属氧化物或金属盐类,如硫化钙。负极板铝箔的厚度选择为1. 5毫米,正极板铜箔厚度选择为1. 5毫米,活性层厚度 和隔膜厚度选择为0. 001毫米。铜箔作为正极集流体,每层引出线分别接入到电池的正极线引出端,铝箔作为负 极集流体,每层引出线分别接入到电池的负极线引出端。经过实际测试,按本技术方案制成电池达到相同的容量时,体积较锂离子电 池缩小三分之一,重量减小三分之一,造价是锂离子电池的七分之一。而且动力性强,蓄储 电能多,充放电次数多,使用寿命长,并且能够耐受大电流的冲击。权利要求1.双金属可充电电池,其特征是在电池壳⑴上部设有负极线引出端⑵和正极线 引出端(3),在电池壳内层叠装有正极板(4)和负极板(5),在正极板和负极板两面渗透有 活性层(7),正、负极板之间设有隔膜(6);正极板引线接入到正极线引出端,负极板引线接 入到负极线引出端。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的是动力用蓄电池。在电池壳上部设有接线柱,电池壳内装有极板,在负极板两侧涂有粘接层,在粘接层外部两侧分别粘接有正极板,每组极板之间间隔有隔板。由多组极板和隔板组成电池的极板组。由于在正、负极板间设有粘接层,因而能够达到极板间的紧密接触,而且极板薄,充放电反应面积大,所制成的电池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特别适宜电动交通工具及其它以电池作为能源的用电器上使用。文档编号H01M4/66GK201910461SQ201020662959公开日2011年7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16日专利技术者滕松 申请人:葫芦岛时雨电气设备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双金属可充电电池,其特征是:在电池壳(1)上部设有负极线引出端(2)和正极线引出端(3),在电池壳内层叠装有正极板(4)和负极板(5),在正极板和负极板两面渗透有活性层(7),正、负极板之间设有隔膜(6);正极板引线接入到正极线引出端,负极板引线接入到负极线引出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滕松
申请(专利权)人:葫芦岛时雨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21[中国|辽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