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率通信负载试验用水冷循环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626150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回流循环结构的大功率通信负载实验用水冷循环管,包括通管(7)、端盖(8),端盖(8)和通管(7)的一端相连,在通管(7)开有回流孔(10)、(11),其特征是在通管(7)靠近回流孔(11)的一端中安装有过流压板(5),在通管(7)靠近回流孔(10)的一端中安装有过流接头(3),过流接头(3)的一端通过内螺纹与导管(1)的出水端相连,导管(1)的进水端与管接头(2)相连,管接头(2)与通管(7)上靠近回流孔(10)一端相连,回流孔(10)与管接头(2)的内腔相通,管接头(2)上设有与内腔相通的出水孔(12),出水孔(12)通过管道与冷却装置相连。提高冷却系统的工作效率,更好地保证试验过程中负载的正常工作。(*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大功率通信设备出厂试验用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大功率通信负载实验用水冷循环管。
技术介绍
通信负载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内部器件的温度很高,为了能让器件的温度不至于很高,保证负载的正常工作,所以一般通信负载都有冷却系统,给内部器件降温。为了验证通信系统的性能,大功率通信系统产品在装配完成后均应进行厂内校试实验,通过模仿实际使用要求,给系统加载专用等效通信负载,以验证系统的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但目前在实际验证中,由于要求模仿的通信系统处于不稳定工作状态,因此试验中常常造成通信负载温度过高,烧坏负载,给实验工作造成很大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设计一种新型回流循环结构的大功率通信负载实验用水冷循环管,提高冷却系统的工作效率,更好地保证试验过程中负载的正常工作。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大功率通信负载试验用水冷循环管,包括通管7、端盖8,端盖8和通管7的一端通过螺纹相连,在通管7上连接有端盖8的一端开有回流孔11,另一端开有回流孔10,二端的回流孔10、11通过与发热负载相接触的管道相通,其特征是在通管7靠近回流孔11的一端中安装有过流压板5,过流压板5上设有与回流孔11相通的通孔,在通管7靠近回流孔10的一端中安装有过流接头3,过流接头3的一端设有与通管7的内腔15相通的通孔13,过流接头3的另一端通过内螺纹与导管1的出水端上的外螺纹相连,导管1的内孔与过流接头3的内孔相通,过流接头3的内孔通过通孔13与通管7的内腔15相通,导管1的进水端通过外螺纹与管接头2上的内螺纹相连,管接头2通过外螺纹与通管7上靠近回流孔10一端的内螺纹相连,回流孔10与管接头2的内腔17相通,管接头2上设有与内腔17相通的出水孔12,出水孔12通过管道与冷却装置18相连,从出水孔12的流出的热水经过冷却装置18冷却后再从导管1的进水端进入本技术的装置中进行循环使用。本技术还采取了下述技术解决措施;使过流接头3呈锥台形,在锥台的大端内设有与导管1的出水端14上的外螺纹相连的内螺纹。在通管7中安装一个连接过流接头3和过流压板5的芯棒4,以便于过流接头3和过流压板5在通管7中的定位。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优化了冷却水的回流循环线路,从而提高了负载冷却系统的散热效率,大大降低了负载的温度,保证了负载的正常工作。2、结构简单,零部件数量少,制造安装简单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导管1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管接头2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过流接头3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过流压板5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大功率通信负载试验用水冷循环管,包括通管7、端盖8,端盖8和通管7的一端通过螺纹相连,在螺纹上可缠绕耐温生胶带以增加密封效果,为进一步保证密封效果,本实施例在端盖8和通管7的相应端部加装有密封圈9,在通管7上连接有端盖8的一端开有回流孔11,另一端开有回流孔10,二端的回流孔10、11通过与发热负载相接触的管道相通,在通管7靠近回流孔11的一端的内台阶处安装有过流压板5(见图1右端所示),过流压板5上设有与回流孔11相通的通孔,在通管7靠近回流孔10的一端中安装有锥台形过流接头3,锥台形过流接头3的大端上设有一个凸台,该凸台与通孔7中相应的内台阶相抵(见图1左端所示),锥台形过流接头3的小端上设有与通管7的内腔15相通的通孔13,锥台形过流接头3的大端通过设有内螺纹,并通过该内螺纹与导管1的出水端14上的外螺纹相连,导管1的内孔与锥台形过流接头3的内孔相通,锥台形过流接头3的内孔通过通孔13与通管7的内腔15相通;为便于锥台形过流接头3和过流压板5在通管7中的定位,本实施例在通管7中安装了一个连接锥台形过流接头3和过流压板5的芯棒4,芯棒4通过螺纹与锥台形过流接头3相连,芯棒4的另一端穿过过流压板5并通过螺母6与过流压板5相连;导管1的进水端16通过外螺纹与管接头2上的内螺纹相连,管接头2通过外螺纹与通管7上靠近回流孔10一端的内螺纹相连,回流孔10与管接头2的内腔17相通,管接头2上设有与其内腔17相通的出水孔12,出水孔12通过管道与冷却装置18相连,从出水孔12的流出的热水经过冷却装置18冷却后再从导管1的进水端16进入本技术的装置中进行循环使用。为保证密封效果,防止不泄漏,所有螺纹连接处均可采用在相应的外螺纹上缠绕生胶带的方法进行密封,也可通过加装密封圈的方法进行密封。本技术的工作过程为经过冷却装置18冷却的低温冷却水从导管1的进水端16进入导管1的内腔中,并从出水端14流入锥台形过流接头3的内腔中,再从锥台形过流接头3小锥头四周的通孔13流入通管7的内腔15从,再从安装在内腔15中的过流压板5上的通孔中流出,进入由盖板8与过流压板5形成的端腔19中,再通过位于通管7上与端腔19相通的一系列通孔11流入吸热管道中,吸热管道与发热负载相接触,将发热负载的热量传递给该吸热管道,该吸热管道的另一端与通管7上靠近管接头2一端上的一系列通孔10相通,并将该吸热管道中的热水从通孔10中注入管接头2的内腔17中,再从管接头2上与内腔17相通的出水孔12中排出,通过管道进入冷却装置18中进行冷却后回流到导管1的进入端,完成一个循环过程,该过程不断进行并不断地带走热量,降低了负载的温度,从而保证了负载的正常工作。权利要求1.一种大功率通信负载试验用水冷循环管,包括通管(7)、端盖(8),端盖(8)和通管(7)的一端通过螺纹相连,在通管(7)上连接有端盖(8)的一端开有回流孔(11),另一端开有回流孔(10),二端的回流孔(10)、(11)通过与发热负载相接触的管道相通,其特征是在通管(7)靠近回流孔(11)的一端中安装有过流压板(5),过流压板(5)上设有与回流孔(11)相通的通孔,在通管(7)靠近回流孔(10)的一端中安装有过流接头(3),过流接头(3)的一端设有与通管(7)的内腔(15)相通的通孔(13),过流接头(3)的另一端通过内螺纹与导管(1)的出水端(14)上的外螺纹相连,导管(1)的内孔与过流接头(3)的内孔相通,过流接头(3)的内孔通过通孔(13)与通管(7)的内腔(15)相通,导管(1)的进水端通过外螺纹与管接头(2)上的内螺纹相连,管接头(2)通过外螺纹与通管(7)上靠近回流孔(10)一端的内螺纹相连,回流孔(10)与管接头(2)的内腔(17)相通,管接头(2)上设有与内腔(17)相通的出水孔(12),出水孔(12)通过管道与冷却装置(18)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功率通信负载试验用水冷循环管,其特征是所述的过流接头(3)呈锥台形,锥台的大端内设有与导管(1)的出水端(14)上的外螺纹相连的内螺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功率通信负载试验用水冷循环管,其特征是在通管(7)中安装有连接过流接头(3)和过流压板(5)的芯棒(4)。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回流循环结构的大功率通信负载实验用水冷循环管,包括通管(7)、端盖(8),端盖(8)和通管(7)的一端相连,在通管(7)开有回流孔(10)、(11),其特征是在通管(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功率通信负载试验用水冷循环管,包括通管(7)、端盖(8),端盖(8)和通管(7)的一端通过螺纹相连,在通管(7)上连接有端盖(8)的一端开有回流孔(11),另一端开有回流孔(10),二端的回流孔(10)、(11)通过与发热负载相接触的管道相通,其特征是在通管(7)靠近回流孔(11)的一端中安装有过流压板(5),过流压板(5)上设有与回流孔(11)相通的通孔,在通管(7)靠近回流孔(10)的一端中安装有过流接头(3),过流接头(3)的一端设有与通管(7)的内腔(15)相通的通孔(13),过流接头(3)的另一端通过内螺纹与导管(1)的出水端(14)上的外螺纹相连,导管(1)的内孔与过流接头(3)的内孔相通,过流接头(3)的内孔通过通孔(13)与通管(7)的内腔(15)相通,导管(1)的进水端通过外螺纹与管接头(2)上的内螺纹相连,管接头(2)通过外螺纹与通管(7)上靠近回流孔(10)一端的内螺纹相连,回流孔(10)与管接头(2)的内腔(17)相通,管接头(2)上设有与内腔(17)相通的出水孔(12),出水孔(12)通过管道与冷却装置(18)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永
申请(专利权)人:熊猫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4[中国|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