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曲柄摇杆式背向夹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571635 阅读:2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曲柄摇杆式背向夹紧装置,其包括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还包括铰接于所述第一压板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铰接于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的第二压板;在所述第二压板上固设有夹紧部;在所述第一压板上铰接有夹紧气缸,该夹紧气缸的活塞杆自由端铰接于所述第二连杆的端部。有益效果是:采用双连杆结构控制第二压板的运动,在第二压板上固定勾状夹持部,可以简单有效的钩住被夹件,起到夹紧固定的作用。同时,该钩状夹紧可以有效防止被夹件因重力作用的下垂现象。使用本背向夹紧装置即实现了S形被夹件的夹紧,节省了辅助夹紧装置的使用。(*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曲柄摇杆式背向夹紧装置
本技术涉及车辆制造
,特别是一种曲柄摇杆式背向夹紧 装置。
技术介绍
在车辆制造领域,夹紧装置的使用特别广泛,如对于尾立柱与侧围外板的搭接夹紧,该搭接处位于s形的近拐角处,如图1所示,现有的夹紧装置100,其包括第一压板11及铰接在所述第一压板11上的夹紧气缸12 和第二压板13,该夹紧气缸12的活塞杆外端再铰连于所述第二压板13上。 这样第二压板13即在夹紧气缸12的推动下转动夹持构件。这种夹紧装置 100没有对焊接搭接边的夹紧作用,另外,尾立柱在重力作用下下垂,导 致焊点不平整,焊接质量差,车身段尺寸差波动太大,降低整车的质量。 按照生产的定位要求,需在拐角段图示三角形位置14增设一套定位夹紧机 构。这样导致整个机构变得庞大复杂,在很多位置存在干涉焊接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曲柄摇杆式背向夹紧 装置,其采用双连杆控制第二压板的转动,从而钩住被夹紧件,有效的防 止被夹件的下垂现象。本技术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曲柄 摇杆式背向夹紧装置,其包括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还包括铰接于所述第 一压板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铰接于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的第二压 板;在所述第二压板上固设有夹紧部;在所述第一压板上铰接有夹紧气缸, 该夹紧气缸的活塞杆自由端铰接于所述第二连杆的端部。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第一连杆包括与所述第一压板相 连的第一铰接部及与所述第二压板相连的第二铰接都。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第二连杆为S形,其包括与所述第 一压板相连的第三铰接部、与所述第二压板相连的第四铰接部及与所述活 塞杆相连的第五铰接部。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夹紧气缸包括与所述第一压板相 连的第六铰接部,该第六铰接部位于所述夹紧气缸的气缸口附近位置。3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是,在所述第一压板上依次设置有所述第 六铰接部、第三铰接部和第一铰接部的安装点。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夹紧气缸经所述第五铰接部带动 所述第二连杆转动,所述第二连杆经所述第四铰接部带动连接所述第二压板;所述第二压板经所述第二铰接部和第四铰接部一起带动移动。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是,第一连杆的转动半径选用70mm,所述 第二连杆的转动半径选用45mm。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夹紧部为勾状。 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勾状的端部设有折口。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双连杆结构控制第 二压板的运动,在第二压板上固定勾状夹持部,可以简单有效的钩住被夹 件,起到夹紧固定的作用。同时,该钩状夹紧可以有效防止被夹件因重力 作用的下垂现象。使用本背向夹紧装置即实现了S形被夹件的夹紧,节省 了辅助夹紧装置的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夹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2为本技术背向夹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3为本背向夹紧装置打开状态结构示意图4为本背向夹紧装置设计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一步说明。如图2和图3所示, 一种曲柄摇杆式背向夹紧装置200,其包括第一 压板21和第二压板23;还包括铰接于所述第一压板21的第一连杆24和 第二连杆25;铰接于所述第一连杆24、第二连杆25的第二压板23;在所 述第二压板23上固设有夹紧部26;在所述第一压板21上铰接有夹紧气 缸22,该夹紧气缸22的活塞杆自由端铰接于所述第二连杆25的端部。所述第一连杆24包括与所述第一压板21相连的第一铰接部241及与所 述第二压板23相连的第二铰接部242。所述第二连杆25为S形,其包括与所 述第一压板21相连的第三铰接部251、与所述第二压板23相连的第四铰接部 252及与所述活塞杆222相连的第五铰接部253。所述夹紧气缸22包括与所述 第一压板21相连的第六铰接部221,该第六铰接部221位于所述夹紧气缸22的气缸口附近位置。在所述第一压板21上依次设置有所述第六铰接部221 、 第三铰接部251和第一铰接部241的安装点。所述夹紧气缸22经所述第五铰 接部253带动所述第二连杆25转动,所述第二连杆25经所述第四铰接部252 带动连接所述第二压板23;所述第二压板23经所述第二铰接部242和第四铰 接部252—起带动移动。在第二压板23上固定的夹紧部26为勾状,并在该勾 状端部设有折口。本背向夹紧装置用于白车身侧围与尾立柱的搭接夹紧,该车身零件的 搭接处为S形,其工作顺序是先将侧围外板零件下降到位后,后将第一压 板21升起到位,再将这时将尾柱放到位,最后将第二压板23放到位。通过 夹紧尾立柱的侧面和底部来达到夹紧定位的作用。这样就能消除尾立柱受 重力作用下垂造成的不良影响。本背向夹紧装置实现第二压板能够压紧尾立柱底部,同时又能顺利摆 开不与零件干涉,其设计原理如下-.利用四连杆曲柄摇杆结构,当第一连杆转动到极限位置时改变旋转方 向。如图4所示,第一连杆转动半径为R1,第二连杆转动半径为R2 (其为 第三铰接部至第四铰接部之间的距离),其中A点为第一连杆逆时针转动极 限位置,此时第三铰接部位于H点,第四铰接部位于C点,H点和A点、C 点在同一直线上。过A点位置后,第一连杆开始顺时针转动,夹紧部由F 点运动到E点,第二铰接部到B点位置。本背向夹紧装置对于第一铰接部安装点A、第三铰接部安装点H、 I、 J位置的选取,其步骤如下I. 根据被夹件的形状和压紧点给出夹紧部端点的轨迹坐标位置K、 F、 E和第一连杆的第一铰接部安装点A的坐标位置,并固定;II. 预定第二连杆的第三铰接部安装点H的位置,第一连杆的长度Rl, 第二连杆的长度R2和两连杆端点连线长度Ll,第六铰接部安装点到第三铰 接部安装点的距离L2;III. 根据相对位置固定关系,将各点连线,形成2个三角形;IV. 分别以G和H为圆心,Rl和R2为半径作圆Cl和C2;V. 分别在圆周C1、 C2上各取一点为A、 C,任意给一点为D,连接F 与以上各点成三角形,按照对应关系将该三角形约束成与步骤III中三角 形全等;VI. 约束步骤IV中生成的三角形,让A、 C和H成一条直线;VII. 调整L位置,确定R1、 R2的方向,初步修正R1、 R2、 Ll的长度 及H的位置;VIII. 与步骤IV同理,通过E做出三角形全等;IX. 通过调整L的位置,确定R1、 R2、 L1的长度和H的位置,参 考气缸行程,确定L2的长度;X. 将位置点坐标、线条长度圆整。本背向夹紧装置的第一连杆的转动半径选用70mm,所述第二连杆的转 动半径选用45mm,第二连杆R2选mm.本技术采用双连杆结构控制第二压板的运动,在第二压板上固定 勾状夹持部,可以简单有效的钩住被夹件,起到夹紧固定的作用。同时, 该钩状夹紧可以有效防止被夹件因重力作用的下垂现象。使用本背向夹紧 装置即实现了 S形被夹件的夹紧,.节省了辅助夹紧装置的使用。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 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 型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曲柄摇杆式背向夹紧装置,其包括 第一压板和第二压板;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铰接于所述第一压板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 铰接于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的第二压板;在所述第二压板上固设有夹紧部; 在所述第一压板上铰 接有夹紧气缸,该夹紧气缸的活塞杆自由端铰接于所述第二连杆的端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敏苏飞宇黄燕清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5[中国|广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