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师建军专利>正文

可上下楼梯的轮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55125 阅读:9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能够上下楼梯的轮椅,它包括包括带转动架的轮、位于轮椅前端的导向轮、带有手推柄和靠背的座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将轮椅的座椅、靠背设置于第一和第二辅助支承装置上,在第二辅助支承装置上用铰链固定有带有支承轮的第三辅助支承装置和转臂,带转动架的轮的轴用铰链固定于转臂上,所述的第一、第二辅助支承装置中至少设有两组辅助支承轮,轮椅及载荷的重心位于第一、第二辅助支承装置的任两组辅助支承轮内,在轮椅上还设有驱动两辅助支承装置分别沿高度方向运动的驱动装置。(*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重病患者或残疾者使用的轮椅,特别是一种能够上下楼梯的轮椅,它包括包括带转动架的轮、位于轮椅前端的导向轮、带有手推柄和靠背的座椅。作为重病患者或残疾者代步工具的轮椅难于沿楼梯运动,为克服这一不足现有技术中已提供了多种轮椅爬楼装置,例如中国技术专利93209301.9公开的手动爬楼梯轮椅,该专利是在由铰链四杆机构及后轮组成的车架支承系上设两头各带一条“足”的爬楼杆和传动机构,其传动机构是采用链传动系和齿轮传动系将转矩传递给四杆机构,使爬楼杆上的各“足”产生辅助支撑运动,配合车轮的运动实现上下楼梯的运动,而且该专利的最大优点是可以由乘坐者自己完成上下楼梯的运动。该专利虽具有其独特的优点,但也存在着如下几个不足1、结构复杂,制造成本过高;2、对于体弱者,特别是自己无力转动驱动手柄者而言,如对于中风偏瘫患者,该专利根本不适用,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他人也很难帮助乘坐者用该专利上下楼梯;3、由于该专利机构的特点,在使用该专利上下楼梯时,其座椅面将随不同的运动阶段分别产生向楼梯上方和下方的倾斜,这既使乘坐者不适,也极不安全;4、从该专利公开的情况来看,该专利在上下楼梯时将比较费时。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结构相对简单,制造成本较低,在他人帮助下能很方便和较为快捷地上下楼梯,并更为舒适和安全的轮椅。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措施实现将轮椅的座椅、靠背设置于第一和第二辅助支承装置上,在第二辅助支承装置上用铰链固定有带有支承轮的第三辅助支承装置和转臂,带转动架的轮的轴用铰链固定于转臂上,所述的第一、第二辅助支承装置中至少设有两组辅助支承轮,轮椅及载荷的重心位于第一、第二辅助支承装置的任两组辅助支承轮内,在轮椅上还设有驱动两辅助支承装置分别沿高度方向运动的驱动装置,在上下楼梯运动时任一套辅助支承装置沿高度方向运动时另一套辅助支承装置的两组辅助支承轮承载着轮椅的全部质量。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下述方法实现第一辅助支承系统为刚性固定于座椅板上的两组其下带有辅助支承轮的支脚,在靠背上沿其高度方向的任一位置刚性固定有第一横梁,在第一横梁上刚性固定有其下带有辅助支承轮的支脚的第二辅助支承装置,驱动两辅助支承装置的装置由在第二辅助支承装置的支脚上刚性固定的第二横梁上固定的第一、第二两个相互独立的轮轴,在座椅上固定的相互独立的第一、第二两个滑轮,在第一横梁上固定的第三滑轮,以及其一端固定于第一横梁上另一端经环绕过第一滑轮和第三滑轮后缠绕固定于第一轮轴上的第一软索和其一端固定于第二横梁另一端经环绕第二滑轮后缠绕固定于第二轮轴上第二软索,以及可与第一、二轮轴相配合的并可沿第一、二轮轴的轴向滑动以实现分别与第一、二轮轴配合摇杆构成。本技术的第一、第二轮轴上均设有制动减速装置,以降低轮椅在上下楼时,特别是在下楼时的速度。本技术的各支承轮均通过可调整其高度的装置与支脚相联接,以使轮椅适应各种不同的楼梯。本技术的优点如下1、本技术结构较为简单,在整个机构中无齿轮传动,因此制造成本较低;2、本技术与现有技术不同,它是依靠他人操作完成上下楼梯的运动,因此特别适合于对于体弱者和重病患者,特别是偏瘫患者使用;3、本技术在上下楼梯时其座椅平面保持在水平位置,明显既改善了乘坐者的舒程度,而且由于本技术的结构特点,在上、下楼梯时总保持有至少两个支撑点着地,大增加了乘坐者安全程度;4、本技术的实际使用效果试验表明在上、下楼梯时操作者所用力量约为5公斤,登上五层楼所用时间约为5分钟;5、本技术可以适用于各种高度和楼梯距的楼梯。 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轮轴及其操纵机构和制动减速机构示意图,图3至图5为本技术在楼梯上运动过程示意图,为简化起见,在图3至图5上未画出制动减速手把(13)和摇杆(15)。在本技术的附图中各构件及相互关系为(1)第三支承装置(22)上的支承轮,(2)为设于第一支承装置的第一支脚(21)上的支承轮,(3)设于为第二支承装置的第一支脚(26)上的支承轮,(4)为用于操纵转臂(27)的手柄,(5)为用于操纵第三支承装置(22)的手柄,(6)为座椅,(7)为固定于座椅边部的滑轮机构,(8)为导向轮,(9)为第二支承装置的第二支脚(25)上的支承轮,(10)为第一支承装置的第二支脚(23)上的支承轮,(11)为带有转动架的轮,(12)为固定于第三横梁(24)上并可使第一支承装置的第二支脚(23)沿其运动的导向套筒,(13)为制动减速手把,(14)为固定于座椅(6)下并可使第一支承装置第二支脚(23)可沿其内运动的导向套筒,(15)为用于操纵轮轴(16)运动的摇杆,(16)为固定于第一横梁(28)上的轮轴系机构,(17)为固定于第二横梁(18)上的滑轮,(18)为固定于靠背(19)上的第二横梁,(19)为靠背,(20)为固定于靠背延长构件上并可使第一支承装置的第一支脚(21)沿其运动的导向套筒,(21)为第一支承装置的第一支脚,(22)是第三支承装置,(23)是第一支承装置的第二支脚,(24)是第三横梁,(25)是第二支承装置的第二支脚,(26)是第二支承装置的第一支脚,(27)为转臂,(28)为第一横梁,(29)为固定于手柄轴(15)上可分别与轮轴(35)和(36)啮合带动其转动的拨叉,(30)为磨擦制动片,(31)和(32)为固定于座椅(6)边的滑轮组中的两滑轮,(33)和(34)分别两条软索,(35)和(36)分别是两个可以相互独立转动的轮轴,其中软索(33)的一端固定于第二横梁(18)上,其另一端经环绕滑轮(31)和滑轮(17)后缠绕固定于轮轴(35)上,另一软索(34)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横梁(28),另一端经环绕滑轮(32)后缠绕固定于轮轴(36)上,(37)为固定于支脚(26)上的转臂轴,(38)为带有转动架的轮(11)的轴,(39)是设于轮轴(35)和(36)上的可分别与拨叉(29)相配合的凸起物,由此可见能沿其轴向滑动的拨叉(29)与设于两轮轴上的凸起物(39)实际上构成了离合器。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和运动状态进行详细说明。由图1可见,在本技术的座椅(6)下固定有两组支脚(21)和(23),其下各设有支承轮(1)和(10),构成本技术的第一辅助支承装置。在座椅(6)的边部固定有滑轮组(7)。在本技术的靠背(19)上固定有第二横梁(18)。第二横梁(18)上固定有两组支脚(26)和(25),在其上均设置有支承轮(3)和(9),由此构成了本技术的第二辅助支承装置。在第二横梁(18)上还固定有滑轮(17)。由图中可见,本技术的重心既位于第一支承装置的两组支脚内,同时也位于第二支承装置的两组支脚内。第二支承装置的第一支脚(26)上固定有铰链(37),在铰链(37)上装有转臂(27)和第三支承装置(22)。在转臂(27)上设有用于安装带有转动架的轮(11)的另一轴(38)。在第一横梁(28)上周定有的轮轴系机构(16),关于轮轴系机构(16)的详细结构参见附图2,其中轴(15)上固定有拨叉(29),且轴(15)以滑动付与轮轴系机构联接,在轴(15)上并位于拨叉(29)两侧以转动会安装有轮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上下楼梯的轮椅,包括带转动架的轮、位于轮椅前端的导向轮、带有手推柄和靠背的座椅,其特征在于轮椅的座椅、靠背设置于第一和第二辅助支承装置上,在第二辅助支承装置上用铰链固定带有支承轮的第三辅助支承装置和转臂,带转动架的轮的轴用铰链固定于转臂上,所述的第一、第二辅助支承装置中至少设有两组辅助支承轮,轮椅及载荷的重心位于第一、第二辅助支承装置的任两组辅助支承轮内,在轮椅上还设有驱动两辅助支承装置分别沿高度方向运动的驱动装置,在上下楼梯运动时任一套辅助支承装置沿高度方向运动时另一套辅助支承装置的两组辅助支承轮承载着轮椅的全部质量。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可上下楼梯的轮椅,包括带转动架的轮、位于轮椅前端的导向轮、带有手推柄和靠背的座椅,其特征在于轮椅的座椅、靠背设置于第一和第二辅助支承装置上,在第二辅助支承装置上用铰链固定带有支承轮的第三辅助支承装置和转臂,带转动架的轮的轴用铰链固定于转臂上,所述的第一、第二辅助支承装置中至少设有两组辅助支承轮,轮椅及载荷的重心位于第一、第二辅助支承装置的任两组辅助支承轮内,在轮椅上还设有驱动两辅助支承装置分别沿高度方向运动的驱动装置,在上下楼梯运动时任一套辅助支承装置沿高度方向运动时另一套辅助支承装置的两组辅助支承轮承载着轮椅的全部质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上下楼梯的轮椅,其特征在于第一辅助支承系统为刚性固定于座椅板上的两组其下带有辅助支承轮的支脚,在靠背上刚性固定有第一横梁,在第一横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师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师建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62[中国|甘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