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光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511332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集光元件,包含基材以及多个棱镜。多个棱镜连续排列于基材上,相邻棱镜间形成一棱镜谷,所有棱镜谷的底端位于同一平面以形成一基准面。第一棱镜群具有一相对高峰高于基准面一第一高度。第二棱镜群具有一相对低峰高于基准面一第二高度,其中每一第一棱镜与每一第二棱镜交替连续排列于基材上,且第二高度为第一高度的93%~85%。(*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集光元件,尤指用于液晶显视器的背光模块可增 益亮度、改善亮度均匀性的聚光膜片的集光元件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光电相关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加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进而推动了液晶显示器市场的蓬勃发展。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er; LCD)具有 高画质、体积小、重量轻、低电压驱动、低消耗功率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因 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可携式电视、行动电话、笔记型计算机以及桌上型显示器等 消费性电子或计算机产品,并逐渐取代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 CRT) 成为显示器的主流。背光模块为液晶显示面板的关键零元件之一。有鉴于液晶本身并不会发 光,因此需要使用背光模块来供应光源,借以使液晶面板能够显示正常且亮度 匀称的影像。背光模块中通常具有集光元件,例如扩散片(diffosion sheet)与增 亮膜(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以增加出射光线的辉度,使出射光线的分 布能够更加均匀。为进一步为增益背光源的聚光增亮的效果,可以将两层以上的集光膜片层迭在一起。然而,目前将两层以上的集光膜片层迭可能造成的缺憾 一、光干涉。已 知规律的棱镜排列结构,易与光源及液晶面板产生光学干涉的条纹,影响画两 显示效果。二、静电污。二层的集光膜片迭构因接触面间的磨差易产生静电污 (易吸附异物污染结构)。有鉴于此,集光膜片的设计还是有改良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集光元件。 为了实现上述H的,本技术提出一种集光元件,其包含基材以及多个棱镜。多个棱镜连续排列于基材上,相邻棱镜间形成一棱镜谷,所有棱镜谷的 底端位于同一平面以形成一基准面。第一棱镜群具有一相对高峰高于基准面一 第一高度。第二棱镜群具有一相对低峰高于基准面一第二高度,其中每一第一 棱镜与每一第二棱镜交替连续排列于基材上,且第二高度为第一高度的93% 8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出一种集光元件,其包含第一集光膜 与第二集光膜。每一集光膜的两相对面为一棱镜面与一平面。第一集光膜的棱 镜面接触第二集光膜的平面。每一棱镜面包含多个棱镜连续排列,且相邻棱镜 间形成一棱镜谷。所有棱镜谷的底端位于同一平面以形成一基准面。第一棱镜 群具有一相对高峰高于基准面一第一高度。第二棱镜群具有一相对低峰高于基 准面一第二高度,其中每一第一棱镜与每一第二棱镜交替连续排列,且第二高 度为第一高度的93%~85%。由上述可知,应用多层本技术的集光元件层迭后,能够减少光学干涉 的条纹,增进画面显示效果,同时减少因集光元件接触面间的摩擦所产生的静 电污。附图说明为让本技术的所述和其它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详细说明如下图1是依照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种集光元件的立体图; 图2、 3是图1的集光元件的剖面图以呈现相关尺寸;图4是依照本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集光元件的立体图;以及 图5是依照本新型又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集光元件的立体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集光元件 102:基材 104:棱镜104a:相对高峰 104b:棱线106c:棱线106d:棱线108:基准面 110:棱镜谷 hl: 咼度5104c:棱线 104d:棱线 106:棱镜106a:相对低峰 106b:棱线h2:高度 Al:顶角 A2:顶角Ph间距P2:间距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l,其是依照本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集光元件的立体图。图 2、 3是图1的集光元件沿A-A'的剖面图。集光元件IOO包含一基材102以及 多棱镜104、 106。这些棱镜分为第一棱镜群104与第二棱镜群106。第一棱镜 群104均具有相对高峰104a,第二棱镜群106均具有相对低峰106a。每一第 一棱镜104与每一第二棱镜106在基材102上交互排列。换言之,每一第一棱 镜104位于二相邻的第二棱镜106之间,或每一第二棱镜106位于二相邻的第 一棱镜104之间。相对高峰104a较基准面108高hl,相对低峰106a较基准 面108高h2。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基准面108为所有棱镜间的V形棱 镜谷IIO底端所位于的虚拟平面。为了解决己知多层集光膜片层迭的缺点(例如光学干涉的条纹、接触面间 的摩擦易产生静电污),h2/hl的较佳比值为93% 85%。实验的结果显示出, h2、 hi之间的高度差小于7%以下时抗静电污效果不显著,高于20%以上抗光 千涉效果提升,不过增亮效果会降低。当多层如集光元件100层迭在一起时, 一集光元件的棱镜面(具有棱镜的一面)是接触另一集光元件的底面(例如图 1的底面102a)。因为棱镜面只有第一棱镜群104 (的相对高峰104a)会接触 另一集光元件的底面,而第二棱镜群106不会接触另一集光元件的底面。因为 集光元件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少了 (第二棱镜群106的部份),抗静电污的效果 就能提升。在本技术的其中一实施例中,h2、 hl之间的高度差范围是2微米 10 微米。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h2、 hl之间的高度差范围是3微米 5 微米。请参照图3,在本技术的其中一实施例中,第一棱镜群104的相邻棱 镜谷的间距P1大致等于第二棱镜群106的相邻棱镜谷的间距P2。在本实用新6型的另一实施例中,间距P1或P2的范围为45微米 55微米。在本技术 的又一实施例中,间距Pl或P2的范围为35微米~45微米。在本技术的其中一实施例中,第二棱镜的顶角A2大于第一棱镜的顶 角A1。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棱镜的顶角A1范围为85度 100 度。在本技术的又一实施例中,第一棱镜的顶角A1为90度。请参照图1,所有第一棱镜群的棱线104b与所有第二棱镜群的棱线106b 均为直线且彼此相互平行。请参照图4,其是依照本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集光元件的立体图。 本实施例不同于图1的实施例在于其棱线104c、 106c为左右蜿蜒的曲线(从 俯视图来看)。所有第一棱镜群104的棱线104c均位于一平行基材102的平 面内。所有第一棱镜群106的棱线106c均位于另一平行基材102的平面内。 而且,所有第 一棱镜群104的棱线104c与所有第二棱镜群106的棱线106c均 彼此相互平行。棱线104c所位于的平面(高度为图2的hl)高于棱线106c 所位于的平面(高度为图2的h2)。此集光元件任一剖面图(例如B-B'; C-C') 的h2/hl的比例关系、P2/P1的尺寸关系、A2/A1的尺寸关系都和图2、 3所述 的实施例相同。请参照图5,其是依照本新型又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集光元件的立体图。 本实施例不同于图4的实施例在于其棱线104d、 106d为上下蜿蜒的曲线(从 侧视图来看)。所有第一棱镜群104的棱线104d与第一棱镜群106的棱线106d 均为相对于基材102上下蜿蜒的曲线(从侧视图来看)。而且,所有第一棱镜 群104的棱线104d与所有第二棱镜群106的棱线106d均彼此相互平行。即使 如此,此集光元件任一剖面图(例如E-E,; F-F,)的h2/hl的比例关系、P2/P1 的尺寸关系、A2/A1的尺寸关系都和图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光元件,其特征在于,至少包含: 一基材;以及 多个棱镜连续排列于该基材上,相邻棱镜间形成一棱镜谷,所有棱镜谷的底端位于同一平面以形成一基准面,所述多个棱镜包含: 第一棱镜群,具有一相对高峰高于该基准面一第一高度;以及  第二棱镜群,具有一相对低峰高于该基准面一第二高度,其中每一该第一棱镜与每一该第二棱镜交替连续排列于该基材上,且该第二高度为该第一高度的93%~8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土生叶鸿钦
申请(专利权)人:联茂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