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制造幅材、尤其是纸或纸板的机器的织物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89437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制造幅材、尤其是纸或纸板的机器的织物带,该织物带包括一个提供幅材接触侧的、通过经纱与纬纱的交织而形成的第一织物层和位于所述第一织物层下面的、通过经纱与纬纱的交织而形成的第二织物层,其中,所述第一织物层的经纱的数目与所述第二织物层的经纱的数目比大于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制造幅材、尤其是纸或纸板的机器的织物带。这种 类型的织物带例如可以装在作为成型筛的成型部分中。
技术介绍
在幅材(例如纸)的制造过程中通常要求在幅材接触侧(即,在与待制造 的幅材直接接触的那一侧)应有非常精细的结构,以避免标记效应。在传送 侧(与使织物带转向并且向前驱动的各个辊子接触的那一侧)应有尽可能大 的摩擦体积或磨损体积或者提供尤其坚固的构造,以便使磨损保持的尽可能 小。由EP0432413A1而公知一种用于机械筛的复合织物,其中,相继的两 个织物层设有两层分别直接相叠地布置的横向纱线。纸侧的层的横向纱线的 数目相应于机器侧或传送侧的层的横向纱线的数目。在织物纵向上延伸的纱 线包含在两个织物层内,并且在两个织物层之间的交叉点交替,以便在两个 织物层之间建立结构上的连接。WO2006/020414A1公开了 一种用于造纸机的织物,该织物带有两个相 继的、具有经纱和绵纱的织物层。在此,纸侧的织物层中的绵纱数目是传送 侧或机器侧的织物层中的玮纱数目的两倍。WO2004/085740A2公开了 一种用于造纸机的织物带,其中,两个织物 层之间的连接通过在结构上嵌入它们之中并且在织物层之间的交叉点处交 替的经纱实现。织物层还包括各自的辟纱层,其中,纸侧的织物层中的绊纱 数目也是传送侧的织物层中的炜纱数目的两倍。由EP1605095A1公知一种用于造纸机的织物带,其中,两个织物层被 设计为带有沿织物带纵向延伸的纱线,其中,在传送侧的织物层中该纱线的 数目是纸侧的织物层中的两倍。两个织物层的连接通过与在纵向上延伸的纱 线在结构上扎结并且在织物层之间交替的横向纱线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制造幅材的机器提供一种织物带,该 织物带在具有高耐磨性的同时具有非常小的标记特性。按照本专利技术,该技术问题通过一种用于制备幅材、尤其是纸或纸板的机 器的织物带解决,该织物带包括一个提供幅材接触侧的、带有经纱和炜纱的 第一织物层,其中,第一织物层的经纱的数目与第二织物层的经纱的数目的 比大于1。由于根据本专利技术选择了这样一个经纱比,即,大于l,因而在织物带的 幅材接触侧有更高的经纱密度,因此,存在在单位面积上带有更大数目的纬 纱弯头点的更密的织物结构。因此可以明显减少标记倾向。在位于其下面的 第二织物层中经纱密度更小,因此在第二织物层提供机械接触侧时首先可以 通过相应的纱线选4奪来考虑在此出现的要求。在一种尤其有利的构造变型中,经纱比不是整数。此外,不大于1.5的经纱比例被证明是非常有利的。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优选的构造规定,第一织物层的纬纱的数目与第二织物层的绰纱的数目的比例大于1,尤其是1.5或2。为避免由于局部明显不同的脱水功率在纸幅面上造成的液压标记,在本 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的构造中设计为,即,从绊纱的延伸方向看,第一织物层的 经纱相对第二织物层的经纱错移地布置。通过这种布置使得脱水功率在织物 带的宽度上看是均匀的。第一织物层和第二织物层优选通过连接纱相互连接,其中,尤其是连接 纱成对地设置,连接纱对在与第一和第二织物层的纱线交织时互相交替,并 且,连接纱对在从与第 一织物层的纱线交织变化为与第二织物层的纱线交织 以及反之时通过形成交叉点而交叉。这意味着,在连接纱对的一根连接纱与第一织物层的纱线交织时,该连 接纱对的另一连接纱与第二织物层的至少一根纱线交织,并且,在连接纱对 的 一根连接纱与第二织物层的至少 一根纱线交织时,该连接纱对的另 一连接 纱与第一织物层的纱线交织,其中,连接纱对的连接纱在从与第一织物层的纱线交织变化到与第二织物层的纱线交织时交叉,并且该交叉点优选设置在 第一和第二织物层之间。在此,连接纱线对的连接纱线在与第一织物层的纱线交织时相互这样地交替,使得所述连接纱一起在第 一织物层内织成共同的紋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体构造规定,织物带的织物组织图(Webmuster)在整 个图案(Rapport)上重复,其中,每个连接纱对的连接纱在整个图案内部形 成两个交叉点。为了减小标记倾向,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有利的扩展设计为,不是织物内所有 的交叉点都可布置在平行的直线集合(Schar)上。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另 一种有利的构造设计为,织物带的至少 一部分炜纱是建 立第 一织物层和第二织物层之间连接的连接炜纱。以下通常应将第一经纱理解为仅包含在第一织物层中的经纱。第一绵纱 应理解为仅包含在第一织物层中的绵纱。另外,第二经纱应理解为仅包含在 第二织物层中的经纱,第二绵纱应理解为仅包含在第二织物层中的绵纱。连接纱优选形成结构并且是第一织物层的组成成分。这意味着,第一织 物层的一部分绰纱是第一绵纱,第一织物层的另一部分纬纱是连接纬纱,并 且第一织物层的所有经纱是第一经纱。此外还意味着,第一织物层通过第一 经纱与第一炜纱和连接绵纱交织形成,其中,第一织物层与第二织物层通过 使连接炜纱与第 一经纱以及与第二经纱交织而连接。此外,由第一经纱与第一绵纱交织形成的织物组织图通过连接绵纱与第 一经纱相互交替的交织延伸。为提供具有高纤维支撑和小标记倾向的幅材接触侧或纸侧,有利的是, 使第 一织物层形成一平紋组织(Leinwandbindung)。优选第二织物层所有的绊纱是第二绊纱,即仅包含在第二织物层中的绵 纱,并且第二织物层的所有经纱是第二经纱,即仅包含在第二织物层的经纱。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织物层通过第二经纱与第二绰纱的交织而形成,并且第 一织物层和第二织物层通过使连接纟韦纱与第一及第二经纱交织而连接。在这 种设计中,通过第二经纱与第二炜纱的交织而形成的织物组织图由于连接炜 纱与第二经纱相互交替的交织而没有继续发展,也就是说,连接绵纱不是第二织物层的组成成分。尤其是在这种情形下,连接纱对的分别与第二经纱交织的连接纱在两个 相继的交叉点之间在第二织物层的外侧连续地与一根第二经纱或两根相继 的第二经纱交叉。如果连接绵纱与两根第二经纱交叉,那么每根连接纱的用 于将第一织物层连接在第二织物层上的力将分布在两^^经纱上。因此,分别不连接的第二经纱较少地拉向第 一织物层。第二织物层的外侧在此应理解为第二织物层自由放置的一侧,即,第二 织物层提供织物带的传送侧或机器接触侧的 一侧。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具体的构造设计为,第二织物层的织物组织图包括四个或 八个第二经纱。在第 一种情形下,分别通过四个第二绵纱和四个第二经纱形成的织物中 的第二织物层的织物组织图优选重复,其中,在第一和第二织物层之间连续 地与第二经纱交叉之前,每根第二绵纱在第二织物层的外侧连续地与三根相 继的第二经纱交叉。在后 一种情形下,第二织物层的分别通过八根第二绰纱和八根第二经纱 形成的织物组织图在织物中重复,其中,在每根第二绵纱在第一和第二织物 层之间连续地与第二经纱交叉之前,每根第二纬纱在第二织物层的外侧连续 地与七一艮相继的第二经纱交叉。本专利技术的另 一种具体的构造规定,连接纱对的分别与第 一经纱交织的连 接绵纱在两个相继的交叉点之间在第一织物层的外侧连续地与至少两根第 一经纱交叉。在此可考虑的是,连接纱对的两根连接绵纱的第一根在相继的 交叉点之间在第一织物层的外侧连续地与和连接纱对的在交织第一织物层 时的第二连接绵纱相同数目的第一经纱交叉。第一织物层的外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制造幅材、尤其是纸或纸板的机器的织物带,该织物带包括一提供幅材接触侧的、通过经纱与纬纱的交织而形成的第一织物层和位于所述第一织物层下面的、通过经纱与纬纱的交织而形成的第二织物层,其中,所述第一织物层的经纱的数目与所述第二织物层的经纱的数目比例大于1。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约翰伯克马赛厄斯赫斯尔佩特拉哈克尤伯拉尔
申请(专利权)人:沃依特专利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