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邹德威专利>正文

耦合全椎间关节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547340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耦合全椎间关节系统,该关节系统具有安装在脊柱的上下椎体的终板之间的椎间盘微动主关节,在上下椎体的后外双侧小关节的每个小关节位置或者上下棘突之间设有一个微动小关节。其中该微动小关节的一端固定在上椎体的椎弓根上或椎板上或棘突上,另一端固定在下椎体的椎弓根上或椎板上或棘突上。由于该关节系统为由椎间盘微动主关节和微动小关节构成的复合关节系统,从而可通过该微动小关节来替代人体的双侧小关节,不但对脊椎起到辅助支撑作用,而且避免了人体双侧小关节的异常摩擦刺激而造成小关节退化和硬化以及增生现象,使双侧神经能够在原生理通道上正常地生长,极大地提高了腰椎蜕变重建手术的治疗效果。(*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椎间关节系统及其椎间关节的支撑方法,具体涉及一种耦合全椎间关节系统
技术介绍
脊椎是支撑人体身躯的重要关节,目前针对脊椎的椎间关节损伤的研究很多。目前,对针对椎间关节损伤的修复基本上针对于椎间盘关节进行的。例如,针对损伤的椎间关节,先将椎间盘关节清理干净,然后将由生物材料或者机械装置形成的圆盘状微动关节植入椎间盘关节中,利用植入的生物材料或者机械装置形成的微动关节来替代原来的人体椎间盘的功能,对脊椎进行支撑。另外,由于椎间盘的截面形状为圆盘状,并且相对于整个椎间关节来讲,椎间盘的尺寸较大,因而,在将生物材料或者机械装置形成的圆盘状微动关节植入人体脊椎的椎间关节中时,需要从脊柱前方入路,必须经过人体的胸腹腔,因此在进行手术时,不得不打开胸腹腔侧进行植入,造成手术难度和危险性大。上述技术采用以来,临床上绝大部分病人效果不理想,术后病人较普遍反映,脊椎部位会变得异常疼痛,情况较术前明显恶化。经过潜心研究,本技术人发现,目前的椎间关节修复手术无法获得理想效果的原因在于对椎间关节的理解以及相应治疗上有偏失。目前针对椎间关节的修复基本上着眼于椎间盘关节,因为椎间盘关节是一个大关节,是椎间关节的主要构成部分。但是,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相应研究以及手术和治疗方案均忽视了或没有考虑椎间关节上除了椎间盘外的其他部位。事实上,人体的椎间关节是一个关节系统,属于由多个关节构成的耦合关节。并且,包括椎间盘关节在内,这些关节的伸屈和旋转的变化量不大,又均属于微动关节。椎间盘关节是椎间关节中的一个大关节,在椎间盘关节的双侧后方还连接有两个小关节,称为双侧小关节。这两个小关节在形态上不同于一般关节,而是关节面由矢状位向冠状位移形的几何形态,即不是典型的关节形态,很容易被忽视。每个小关节由上椎体的下关节突和下椎体的上关节突构成,其中上下关节突之间形成有由软骨面构成的关节面,即由矢状位向冠状位过渡的相互扣合的关节面,并且具有关节囊,因此这两个小关节虽然属于非关节形态,但实质上是一对起到平衡支撑并允许脊柱前屈后伸和左右旋转的微动关节,其具有关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请参见图1A、图1B、图2A、图2B、图3A和图3B所示,其中图1A为表示脊柱功能运动单位关节耦合运动屈曲位左侧视图;图1B为表示脊柱功能运动单位关节耦合运动屈曲位的后正视图;图2A为表示脊柱功能运动单位关节耦合运动中立位左侧视图;图2B为表示脊柱功能运动单位关节耦合运动中立位后正视图;图3A为表示脊柱功能运动单位关节耦合运动伸展位左侧视图;图3B为表示脊柱功能运动单位关节耦合运动伸展位后正视图。在上椎体A和下椎体B的终板之间挤压着椎间盘C,通过椎间盘C来活动地支撑着上下椎体,从而构成椎间盘关节,使上下椎体之间能够相对运动。在椎体的靠近人体背部一侧还具有椎板D,在上椎体的椎板上向下突出有两个关节突E1(上关节突),在下椎体的椎板上向上也突出有两个关节突E2(下关节突),每一对上下关节突形成一个小关节。另外,椎板D通过椎弓根F连接到椎体上,在椎板上还具有棘突H。从上述附图中可以看出,在脊椎进行活动时,不仅仅是椎间盘关节进行运动,双侧小关节也随着一起运动,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图1A和图1B所示的状态为屈曲位状态,即人体向前弯的状态。从图示中可见,椎间盘纤维环的前侧被压缩,而后侧被拉伸,上下终板延长线之间形成一夹角,同时双侧小关节被拉伸,上下关节突之间的距离较大。图2A和图2B所示的状态为中立位状态,即人体直立状态,没有向前弯,也没有向后弯。从图示中可见,上下椎体的终板上下平行,同时双侧小关节也没有被拉伸或压缩,上下关节突之间的距离处于中间状态。图3A和图3B所示的状态为拉伸位状态,即人体向后弯的状态。从图示中可见,椎间盘关节的前侧被拉伸,而后侧被压缩,上下终板延长线之间形成一夹角,同时双侧小关节被挤压,上下关节突之间的距离变小。从上述图示和分析中可知,作用在人体的椎间关节上的主要负载由椎间盘关节承受,但是双侧小关节同时也起到辅助支撑及平衡的作用,是一个耦连在一起的综合运动,因此双侧小关节也不容忽视。根据对脊柱椎间关节耦合联动特征的深入分析以及之前单纯椎间盘前路关节置换临床病例失败的诸多问题,专利技术人发现,由于目前的在椎间盘中植入生物材料或机械装置的手术方法中,仅针对椎间盘进行修复,而忽视了双侧小关节,因此在椎间盘修复后,虽然恢复了运动功能,但是恢复运动功能后已经退变增生并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小关节被迫随着置换的关节运动而运动,双侧小关节处的摩擦挤压变得更严重,甚至比手术前的状况还要恶劣,造成病人异常疼痛。进一步,由于双侧小关节的被迫的强制摩擦和刺激,造成原已退变增生的小关节进一步增生,使原本较细小的上下关节突增生为大的球状,阻碍小关节的运动,加剧摩擦,更严重的是,增生的关节突对穿行于其前下方的双侧神经根产生了压迫,使神经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导致感觉运动障碍,直至瘫痪,加剧了病人的痛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目前椎间关节的修复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采用耦合全椎间关节系统的解决手段。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耦合全椎间关节系统,该耦合全椎间关节系统能够替代人体的椎间关节,对椎体进行良好的支撑。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如下方案实现一种耦合全椎间关节系统,该关节系统具有安装在上下椎体的上下椎体的终板之间的椎间盘微动主关节,在上下椎体的后外双侧小关节的每个小关节位置或者上下棘突之间各设有一个微动小关节。利用本技术的上述结构,由于耦合全椎间关节系统除椎间盘微动主关节外,还在双侧小关节位置或者上下棘突之间设有微动小关节,从而可通过该微动小关节来替代人体的双侧小关节,不但对脊椎起到辅助支撑作用,而且避免了人体双侧小关节的异常摩擦刺激而造成小关节退化和硬化以及增生现象,使双侧神经能够在正常位置上正常地生长,极大地提高了椎间盘手术的恢复效果。更详细地说,本技术所提供的耦合全椎间关节系统,较之前的单纯椎间盘质换,该关节系统具有完全符合人类脊柱椎间复合微动关节,即由椎间盘主关节和后外双侧小关节等三个微动关节所产生的耦合生理运动特征。具体为,安装在脊柱的上下椎体的终板之间取代病变椎间盘的微动主关节,在上下椎体的后外双侧小关节位置或者上下棘突之间位置安装取代病变小关节的微动小关节,其中该微动小关节的一端可以固定在上椎体的椎弓根上或椎板上或棘突上,另一端可以相应地固定在下椎体的椎弓根上或椎板上或棘突上。由于该关节系统为由椎间盘微动主关节和微动小关节构成的复合关节系统,完全符合人类脊柱椎间复合微动关节的耦合生理运动状态,从而可通过该复合微动关节系统来替代人体病变的椎间盘和双侧小关节。利用本技术的上述创新性结构,不但对脊椎起到辅助稳定支撑作用,而且重建了完全符合人类脊柱椎间关节的耦合运动,解决了因椎间盘老化退变(或因此而进行的单纯椎间盘质换)而导致的双侧小关节的异常摩擦刺激造成小关节退化和硬化以及增生恶化,进而压迫脊髓及双侧神经根,引起瘫痪的疑难问题,在重建稳定和运动功能的同时,使脊髓和双侧神经根获得充分减压,使其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下正常地生长。成功解决了因传统减压融合术式所导致的脊柱局部结构的僵硬,进而加速邻近上下椎间关节的进行性老化退变增生僵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耦合全椎间关节系统,该关节系统具有安装在脊柱的上下椎体的终板之间的椎间盘微动主关节,其特征在于,在上下椎体的后外双侧小关节的每个小关节位置或者上下棘突之间设有一个微动小关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德威
申请(专利权)人:邹德威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