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机用耐移动抗扭转橡套软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69458 阅读:2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升降机用耐移动抗扭转橡套软电缆,包括绝缘动力线芯1、绝缘地线芯2、填充层3、无纺布绕包层4和护套层5,绝缘动力线芯1与绝缘地线芯2的外经相同,成缆绞合后,缆芯空隙的填充层3采用不硫化的橡胶条填充,成缆线芯外周的绕包层4用无纺布绕包,橡胶护套层5挤包在绕包后的成缆线芯的外周。本发明专利技术由于缩小束合股线的节径比及复绞成绞合导体的节径比,绝缘地线芯的外径与绝缘动力线芯的外径一致,采用未硫化橡胶条填充,极大地提高了电缆的耐弯曲、抗扭转性能,经试验证明:发明专利技术经橡胶曲绕机往返10000次来回移动抗扭转试验,电缆表面不开裂,经5分钟耐压2.5U0不击穿,电缆的使用寿命长,电缆接头时剥离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施工升降机用的橡套软电缆,特别是一种升降机用耐移动抗 扭转橡套软电缆。
技术介绍
建筑施工升降机上使用的电缆,由于长期在户外使用,不但要有很好的耐高、低温 性能,而且由于该电缆经常频繁的来回弯曲移动,并伴随着风向的转变而频繁的扭转,因此 对此电缆的耐移动及耐扭转要求也要求很高。现有多芯橡套软电缆的结构如图1、2所示,包括绝缘动力线芯1、绝缘地线芯2、填 充层3、绕包层4和护套层5,电缆导体采用GB/T3956-2008标准中的第五类软导体,先将导 体束绞成束合股线,再将若干股束合股线复绞成绞合导体,外周再挤制绝缘层即成绝缘动 力线芯1或绝缘地线芯2,即绝缘动力线芯1由动力线芯11和动力线芯绝缘层12组成,绝 缘地线芯2由地线芯21和地线芯绝缘层22组成,绝缘动力线芯1与绝缘地线芯2成缆绞 合成成缆线芯,缆芯空隙填充填充层3后,在成缆线芯外周的绕包层4用0. 15mm 0. 20mm 无纺布重叠式绕包,再挤制橡胶护套层5即成橡套软电缆。这种结构的橡套软电缆的不足之处是1、电缆的柔软度不能满足该电缆频繁移动及耐扭转的要求现有电缆由于导体束绞成 束合股线时的节径比为25 30倍,若干股束合股线复绞成绞合导体时内层节径比为16 19倍、最外层节径比为14 16倍,即束合股线的节径比、绞合导体的内层节径比和最外层 节径比都偏大,导致导体的柔软度不能满足该电缆频繁移动及耐扭转的要求;2、电缆的地线芯极易折断现有电缆由于地线芯的标称截面小于动力线芯的标称截 面,且地线芯绝缘层的厚度小于动力线芯绝缘层的厚度,使得绝缘地线芯的外径小于绝缘 动力线芯的外径,造成该电缆在使用过程中受力不均勻,极易造成地线芯折断而缩短电缆 的使用周期;3、电缆的使用寿命短现有电缆由于填充层都是采用纤维填充以保持电缆圆整,成缆 外周采用0. 15 0. 20mm无纺布重叠绕包,绝缘动力线芯和绝缘地线芯在成缆绞合时的节 径比偏大,一般为12 14倍,导致绝缘动力线芯和绝缘地线芯与橡胶护套层不紧密,电缆 在频繁弯曲及扭转时,各自发生位置移动,造成电缆起包、导体断裂、橡胶护套层损坏,极 大地缩短电缆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电缆的柔软度高、使用寿 命长的升降机用耐移动抗扭转橡套软电缆。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升降机用耐移动抗扭转橡套软电缆,包括绝缘动力线 芯、绝缘地线芯、填充层、绕包层和橡胶护套层,绝缘动力线芯由动力线芯和动力线芯绝缘 层组成,绝缘地线芯由地线芯和地线芯绝缘层组成,地线芯的标称截面小于动力线芯的标称截面,地线芯绝缘层的厚度大于动力线芯绝缘层的厚度,绝缘动力线芯与绝缘地线芯成 缆绞合成成缆线芯,成缆绞合后缆芯空隙填充填充层,成缆线芯外周的绕包层用无纺布绕 包,橡胶护套层挤包在绕包后的成缆线芯的外周。绝缘动力线芯与绝缘地线芯的外经相同。电缆导体采用GB/T3956-2008标准中的第五类软导体,导体束绞成束合股线时节 径比为12 16倍;若干股束合股线复绞成绞合导体时,股线绞向与复绞绞向相反,内外层 绞向相反,复绞时内层节径比为10 14倍,最外层节径比为8 12倍;绞合导体外周再挤 制绝缘层。绝缘动力线芯与绝缘地线芯成缆绞合成成缆线芯,成缆绞合时成缆线芯的节径比 为8 10倍。成缆绞合后,缆芯空隙的填充层采用不硫化的橡胶条填充。成缆线芯外周的绕包层采用0.07 0. 15mm厚的无纺布间隙式绕包,间隙为0.5-1 个带宽。本专利技术由于采取缩小束合股线的节径比及复绞成绞合导体的节径比,束合股线绞 向和复绞成绞合导体的绞向相反,股线复绞内、外层绞向相反;增加地线芯绝缘层的厚度, 使得绝缘地线芯的外径与绝缘动力线芯的外径一致;缆芯填充采用未硫化橡胶条填充,缆 芯外用间隙式无纺布绕包,再挤包外橡胶护套,使得缆芯与不硫化橡胶条及外橡胶护套成 为一个整体等技术措施,极大地提高了电缆的耐弯曲、抗扭转性能,经试验证明专利技术经橡 胶曲绕机往返10000次来回移动抗扭转试验,电缆表面不开裂,经5分钟耐压2. 5U0不击穿, 电缆的使用寿命长。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详细内容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四芯橡套软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五芯橡套软电缆的结构示意图3为本专利技术四芯橡套软电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四芯橡套软电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五芯橡套软电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五芯橡套软电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 如图3、4所示一种升降机用耐移动抗扭转四芯橡套软电缆,包括三根绝缘动力 线芯1、一根绝缘地线芯2、填充层3、绕包层4和护套层5,导体采用细铜丝,直径为 0. 15^0. 30mm,先将导体束绞成束合股线,导体束绞成束合股线时节径比为12倍;若干股束 合股线复绞成绞合导体时,股线绞向与复绞绞向相反,内外层绞向相反,复绞时内层节径比 为10倍,最外层束合股线右向束绞,复绞成绞合导体时左向复绞,节径比为8倍;绞合导体 外周再挤制绝缘层即成绝缘动力线芯1或绝缘地线芯2,即绝缘动力线芯1由动力线芯11 和动力线芯绝缘层12组成,绝缘地线芯2由地线芯21和地线芯绝缘层22组成,地线芯21的标称截面小于动力线芯11的标称截面,地线芯绝缘层22的厚度大于动力线芯绝缘层12 的厚度,绝缘动力线芯1与绝缘地线芯2的外经相同,以增加电缆结构的稳定性;绝缘动力 线芯1与绝缘地线芯2成缆绞合成成缆线芯,成缆绞合时节径比为8倍,成缆绞合后,缆芯 空隙的填充层3采用不硫化的橡胶条填充,成缆线芯外周的绕包层4采用0. 07mm厚的无纺 布间隙式绕包,间隙为0. 5个带宽,便于缆芯与护套层5紧密结合,极大地增加电缆的耐移 动性和抗扭转性,方便建筑施工中电缆的接头;橡胶护套层5挤包在绕包后的成缆线芯的 外周,护套层5采用拉伸强度1(Γ15ΜΡ的合成橡胶,以增加电缆承受较大外力的能力。 实施例2:如图5、6所示一种升降机用耐移动抗扭转五芯橡套软电缆,包括三根绝缘动力 线芯1、两根绝缘地线芯2、填充层3、绕包层4和护套层5,导体采用细铜丝,直径为 0. 15^0. 30mm,先将导体束绞成束合股线,导体束绞成束合股线时节径比为16倍;若干股束 合股线复绞成绞合导体时,股线绞向与复绞绞向相反,内外层绞向相反,复绞时内层节径比 为14倍;最外层束合股线右向束绞,复绞成绞合导体时左向复绞,节径比为12倍;绞合导 体外周再挤制绝缘层即成绝缘动力线芯1或绝缘地线芯2,即绝缘动力线芯1由动力线芯 11和动力线芯绝缘层12组成,绝缘地线芯2由地线芯21和地线芯绝缘层22组成,地线芯 21的标称截面小于动力线芯11的标称截面,地线芯绝缘层22的厚度大于动力线芯绝缘层 12的厚度;绝缘动力线芯1与绝缘地线芯2成缆绞合成成缆线芯,成缆绞合时节径比为10 倍,成缆绞合后,缆芯空隙的填充层3采用不硫化的橡胶条填充,成缆线芯外周的绕包层4 采用0. 15mm厚的无纺布间隙式绕包,间隙为一个带宽,便于缆芯与护套层5紧密结合,极大 地增加电缆的耐移动性和抗扭转性,方便建筑施工中电缆的接头;橡胶护套层5挤包在绕 包后的成缆线芯的外周,护套层5采用拉伸强度1(Γ15ΜΡ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升降机用耐移动抗扭转橡套软电缆,包括绝缘动力线芯、绝缘地线芯、填充层、无纺布绕包层和护套层,绝缘动力线芯由动力线芯和动力线芯绝缘层组成,绝缘地线芯由地线芯和地线芯绝缘层组成,地线芯的标称截面小于动力线芯的标称截面,绝缘动力线芯与绝缘地线芯成缆绞合成成缆线芯,成缆绞合后缆芯空隙填充填充层,成缆线芯外周的绕包层用无纺布绕包,橡胶护套层挤包在绕包后的成缆线芯的外周,其特征是地线芯绝缘层的厚度大于动力线芯绝缘层的厚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荣冯春香刘杨刘明辉陆朝燕
申请(专利权)人:衡阳恒飞电缆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