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建华专利>正文

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及其撑开器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5632 阅读:2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及其撑开器械,可用于微创椎间融合手术或用于椎体切除后重建手术。其包括下体及与下体卡合使用的上体,上体与下体组合的高度可调。植入前将上体与下体拢合,体积较小,通过一个直径很小的工作通道进入椎间隙,满足脊柱微创手术的要求;植入体内后通过撑开器械将其撑开,达到并有效维持工作高度,满足椎间隙融合的需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减少手术创伤,达到微创手术效果,并可对脊椎骨及该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之间的界面实现主动加压作用。而用于椎体重建的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通过微型螺钉将多孔钛板与工作高度的上、下体结合,形成一体化结构,既保留了钛笼的支撑重建作用,又具备钢板的固定性能。(*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医学领域的手术器械,尤指一种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及其撑开器械
技术介绍
脊椎退行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主要包括脊椎间盘突出症,脊椎不稳症,脊椎滑脱症等。其中各种原因引起的脊椎不稳症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是导致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许多脊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脊椎不稳从病因上分类可以分为几类1.退变性脊椎不稳;2.医源性脊椎不稳;3.外伤性脊椎不稳等等。治疗脊椎不稳最好的方法就是实施脊椎融合。随着内固定技术及骨科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脊椎融合手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融合方法从取自体骨块植骨术,异体骨块植骨术发展到椎间融合融合器置入术等方法,融合效果也较七八十年代明显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内窥镜技术在外科学中的应用,脊柱微创外科学也悄然兴起,在内镜的辅助下,一些常规的脊椎手术已经逐步向小型化,微创化的方向发展,如椎间盘镜子下的椎间盘摘除术,经皮椎间盘摘除术,腹腔镜辅助下的前路椎间盘摘除术等。1997年Mayer等在腹腔镜辅助下实施脊椎融合手术,手术通过腹腔镜将后腹膜切开后,显露腰5骶1椎间隙,通过特制的器械将椎间盘切除后,刮除软骨板,准备植骨床,将脊椎融合器植入椎间隙,实现了脊椎融合的微创手术。Dikman等则开展了胸腔镜辅助下的胸椎融合手术也获得成功。国内吕国华等也率先开展了腹腔镜辅助下的脊椎滑脱椎间融合术,手术方法与Mayer相似。目前开展的腔镜辅助下的脊柱融合手术使用的椎间融合器均为常规手术使用的普通融合器,其体积较大,用于微创手术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手术创伤较大,置入比较困难等,另外如果采用侧后方入路的方法置入几乎不可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积小巧可变、可有效减小手术创伤的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用于操作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撑开器械。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该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包括下体及与下体卡合使用的上体,上体与下体组合的高度可调。上述上体及下体可设置为如下形式上述上体及下体上均设置开口,上体的开口处设置具尖端的上体卡合部,下体的开口处对应上述尖端设置截面形状为锐角的卡槽,扣合时尖端容置于卡槽内。上体及下体也可设置为如下形式上述上体及下体的一侧均设置开口,上体的开口处两侧设置连续的截面为锐角的外齿面,下体的开口处两侧设置连续的截面为锐角的内齿面,外齿面与内齿面上同侧的任意齿可以相互啮合。上体及下体还可设置为如下形式上述上体及下体的一侧均设置开口,上体的开口处两侧设置连续的截面为锐角的外齿面,下体的开口处两侧设置截面为锐角的内齿,内齿可与同侧的外齿面上的任意齿相互啮合。本技术的撑开器械可以为一种撑开钳,其包括第一钳脚、由第一钳脚驱动的可动杆以及相互固结的第二钳脚及固定杆,可动杆的前端包括由若干顶起片相互铰接而成的顶起部,顶起部的前端铰接于固定杆上,当第一钳脚推动可动杆时,顶起部向外顶起。本技术的撑开器械也可为一种撑开器,其包括固定杆、可动杆及推动可动杆的手柄,可动杆的前端设置顶端固结于固定杆上的弹性部,当手柄推动可动杆时,弹性部向外隆起。撑开器还可设置成以下形式其包括固定杆、可动杆及推动可动杆的手柄,固定杆的前端分为可分离的上、下两叶,当手柄推动可动杆时,上、下两叶分别向外隆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的高度可以调节,植入前将上体与下体拢合,体积较小,可以通过一个直径很小的工作通道进入椎间隙,满足脊柱微创手术的要求;植入体内后通过撑开器械将其撑开,达到并有效维持工作高度,满足椎间隙融合的需要。该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可减少手术创伤,达到微创手术效果,并可对脊椎骨及该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之间的界面实现主动加压作用。而用于椎体重建的可调式融合器增加了椎体螺钉及用于增加稳定性的复合多孔钛板设计,通过微型螺钉将多孔钛板与工作高度的融合器上下体结合,形成可调式一体化结构,既保留了钛笼的支撑重建作用,又具备钢板的固定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的一个实施例拢合时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的再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5为本技术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的撑开钳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的撑开器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的另一种撑开器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的第四种实施例的立体图。图9是本技术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的第四种实施例去掉多孔钛板的立体图。图10是图8中所示多孔钛板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的第四种实施例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7,该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1可以设计成多种形式。其包括下体2及与下体2卡合使用的上体3。上体2及下体3一般采用医用钛合金制造,并对部件进行相应热处理,使各项指标符合制造融合器的要求。上体2及下体3为弹性体结构。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上体2及下体3均为长条状,截面为圆弧形。上体2的圆弧状的开口处设置上体卡合部21,该上体卡合部21包括两个相对的尖端211。下体3的圆弧状的开口处设置下体卡合部31,下体卡合部31包括两个相对的卡槽311,上体2的两个尖端211分别容置于下体3的两个卡槽311内。卡槽311沿着下体3的长度方向延伸,卡槽311的截面为锐角。另外,为了防止上体2及下体3在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移,上体2的外侧壁上可开设贯通的配合槽22,而下体3的对应位置设置配合孔(未图示),通过一个穿过配合孔并延伸到配合槽22内的螺钉33可以有效防止上体2及下体3在长度方向上的相对运动。另外,可以采用一个撑开器械操作该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1。撑开钳4的结构如图5所示,其包括第一钳脚41、第二钳脚42、与第二钳脚42固结的固定杆43以及由第一钳脚41驱动的可动杆44。可动杆44的前端包括由两片顶起片440相互铰接而成的顶起部441,顶起部441的前端铰接于固定杆43上。当第一钳脚41受到压力时,其推动可动杆44向前端运动,顶起部441则向外顶起进而撑开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1。撑开器5如图6所示,其包括固定杆43、可动杆44及推动可动杆44的手柄45。可动杆44的前端包括一弹性部442,弹性部442的顶端固定于固定杆43的顶端。当手柄45旋动时,其推动可动杆44向前端运动,弹性部442则向外隆起进而撑开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1。撑开器5还可设置成如图7所示的形式,其包括固定杆43、可动杆44及推动可动杆44的手柄45。固定杆43的前端分为可分离的上叶46及下叶47,当手柄45旋动时,其推动可动杆44向前端运动,上、下两叶46、47分别向外隆起进而撑开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1。该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1在置入体内前,上体2及下体3合拢,体积较小,如图2所示;置入体内后,通过撑开器械将其撑开,达到椎间隙适合高度,上体2弹开,随后上体卡合部21合拢,尖端211扣于下体卡合部31的卡槽311内,由于卡槽311为锐角,阻止了尖端211从卡槽311内弹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式微创脊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下体及与下体卡合使用的上体,上体与下体组合的高度可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王建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