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金属软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55211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类金属软管,其防止水向软管内部的侵入及筒状层的弯折或折断,并且改善外观。在与软管本体(1)的螺旋状露出表面(1a)对置的筒状层(3)的螺旋状部分形成朝向软管本体(1)弯曲的凹状部(3a),使其内面(3b)紧贴于该软管本体(1)的螺旋状露出表面(1a),并且将层压于加强体(2)上的筒状层(3)的层压部(3c)形成为从其软管轴向中央部分朝向两端部分(3d)变薄的形状,从而筒状层(3)的凹状部(3a)和软管本体(1)的螺旋状露出表面(1a)之间无间隙地成为一体化,而且由透过凸出为剖面大致圆弧状的层压部(3c)的凸透镜作用,加强体(2)的带状材料(2a)从外部看来具有立体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例如作为淋浴软管在如浴室等高温多湿场所使用并且其主体为 合成树脂制且外观发金属光的类金属软管。更详细地,涉及一种具有发金属色的光的带状材料的加强体空出间隔而螺旋状卷 绕于软管本体的外面并在其外侧整体粘附透明或半透明的筒状层而设为从外部可透视上 述带状材料的金属色的类金属软管。
技术介绍
过去,作为这种类金属软管有如下技术沿着软管本体的表面,向软管轴向以螺 旋状缠绕发金属色的光的装饰用的带状金属层,该装饰用金属层的相互之间空出间隙而配 置,使透明或半透明的保护层分别紧贴上述软管本体的表面及装饰用金属层的外侧而层压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 日本授权技术第3134233号公报(第3_4页,图1_4)然而,在这种过去的类金属软管中,在装饰用金属层(加强体)的相互之间留有螺 旋状的间隙,因此存在水侵入该间隙的忧虑,由此,存在如下问题存在透明或半透明的保 护层(筒状层)失去透明性而商品价值明显下降的可能性。另外,在上述筒状层和加强体的相互之间产生的螺旋状的间隙中,筒状层什么都 未粘接,成为自由状态,因此还存在若软管弯曲变形则该筒状层的自由部分容易弯折或折 断的弊端。而且,在发金属色的光的装饰用带状金属层(带状材料)上层压平坦的筒状层,因 此也存在如下问题即使从外部透过该筒状层透视装饰用金属层也只看得见平坦的带状的 金属色,有损外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中的第1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防止水向软管内部的侵入及筒状层的弯折或折 断,并且改善外观。第2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除了第1专利技术的目的以外,容易地以简单的加工对软管本体 的螺旋状露出表面较紧贴筒状层。第3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除了第1专利技术或第2专利技术的目的以外,简单并且均勻地制造 加强体的带状材料看起来具有立体感的软管。第4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除了第1专利技术、第2专利技术或第3专利技术的目的以外,在软管的 外表面压接筒状体时使该筒状体无间隙地紧贴于软管的外表面。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中的第1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与软管本体的螺旋状露 出表面对置的筒状层的螺旋状部分形成朝向软管本体弯曲的凹状部,将其内面紧贴于该软 管本体的螺旋状露出表面,并且将层压于加强体上的筒状层的层压部形成为从其软管轴向 中央部分朝向两端部分3d变薄的形状。3第2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第1专利技术的结构加入如下结构将所述加强体形成为加强 体的相对置的两侧面朝向筒状层的层压部而成为窄幅的形状。第3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第1专利技术或第2专利技术的结构加入如下结构将所述加强体 的上面形成为凸出为剖面圆弧状的形状。第4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第1专利技术、第2专利技术或第3专利技术的结构加入如下结构通 过缩径所述筒状层的凹状部及层压部的外周,从而层压部弹性变形而与凹状部的表面成为同一面。本专利技术中的第1专利技术通过在与软管本体的螺旋状露出表面对置的筒状层的螺旋 状部分形成朝向软管本体弯曲的凹状部,将其内面紧贴于该软管本体的螺旋状露出表面, 并且将层压于加强体上的筒状层的层压部形成为从其软管轴向中央部分朝向两端部分3d 变薄的形状,从而筒状层的凹状部和软管本体的螺旋状露出表面之间无间隙地成为一体 化,而且由透过凸出为剖面大致圆弧状的层压部的凸透镜作用,加强体的带状材料从外部 看来具有立体感。由此,可以防止水向软管内部的侵入及筒状层的弯折或折断并改善外观。其结果,与在加强体的相互之间留有螺旋状的间隙的过去技术相比,寿命长且外 观优异,并且可以不使外观变差而长期地使用,谋求商品价值的提高。第2专利技术除了第1专利技术的效果以外,通过将加强体形成为加强体的相对置的两侧 面朝向筒状层的层压部成窄幅的形状,从而由软管本体的螺旋状露出表面和加强体的侧面 构成的角部分成为钝角而仅在其上粘附筒状层,筒状层的弯曲部就能完全紧贴于该角部 分。由此,可以以简单的加工,对软管本体的螺旋状露出表面较容易地紧贴筒状层。其结果,制造简单并且可以完全防止水向软管内部的侵入,产生高级感。第3专利技术除了第1专利技术或第2专利技术的效果以外,通过将加强体的上面设为凸出为 剖面圆弧状的形状,从而仅沿着其上面粘附筒状层,筒状层的层压部就能成为凸出为剖面 圆弧状的形状。由此,可以简单并且均勻地制造加强体的带状材料看起来具有立体感的软管。其结果,可以均勻地实现透过层压部的凸透镜作用。第4专利技术除了第1专利技术、第2专利技术或第3专利技术的效果以外,通过缩径筒状层的凹状 部及层压部的外周,从而层压部弹性变形而与凹状部的表面成为同一面,从而遍及全周而 分别均勻地压缩凹状部及层压部的外周面。由此,在软管的外表面压接筒状体时,可以无间隙地紧贴于软管的外表面。其结果,将套筒罩在软管的外周,使该套管缩径而使软管的内周面紧贴于接头的 外周面,或拧紧配置于软管的外周的平带等软管带,从而即使将软管的内周面紧贴于接头 的外周面,在通过软管内的流体的内压变高时,也不发生流体的泄漏或软管脱落而较安全, 另外不需要使用高价的专用软管带,因此较经济。附图说明图1的图1 (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类金属软管的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1 (b) 是在图1(a)的1A所示出的部位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1(c)是在图1(a)的1B所示出的部位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2的图2(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类金属软管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 2(b)是在图2(a)的2A所示出的部位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2(c)是在图2(a)的2B所示出 的部位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3的图3(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类金属软管的又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 3(b)是在图3(a)的3A所示出的部位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3(c)是在图3(a)的3B所示出 的部位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4的图4(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类金属软管的再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 4(b)是在图4(a)的4A所示出的部位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4(c)是在图4(a)的4B所示出 的部位的局部放大剖视图。标号说明A-类金属软管,1-软管本体,la-螺旋状露出表面,lb-加强丝,lc-内层,Id-外 层,le-最内层,2-加强体,2a-带状材料,2b-加强本体,2c-覆膜,2d-隅角部分,2e-侧面, 2f-上面,3-筒状层,3a-弯曲部,3b-内面,3c-层压部,3d-两端部分,4-角部分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 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类金属软管A的实施方式包括具有可挠性的软管本 体1、至少表面加入发金属色的光的带状材料2a的加强体2及透明或半透明的筒状层3,沿 着该软管本体1的外面,将上述加强体2朝向软管轴方向以预定间隔缠绕成螺旋状,之后, 通过使筒状层3分别紧贴于这些软管本体1的螺旋状露出表面la、和由此突出为螺旋状的 加强体2的外侧而层压并且分别成为一体化,从而透过该筒状层3而可从外部透视带状材 料2a的金属色。上述软管本体1例如由氯乙烯树脂或氨基甲酸酯类树脂或与这些同类的软质合 成树脂等成型为圆筒状,为了使后述的带状材料2a的金属色显眼,优选至少将表面设为例 如黑色等不透明的有色。优选在上述软管本体1的内部以网状埋设多根加强丝lb。作为该加强丝lb,例如使用聚酯或尼龙或芳香族聚酰胺等树脂纤维、或编织了较 细的单丝(monofilament:单纤维)的复丝、或者烯烃树脂或聚酯树脂等单丝。作为其埋设例,优选将该加强丝lb沿着该软管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类金属软管,具有发金属色的光的带状材料(2a)的加强体(2)隔开间隔以螺旋状卷绕于软管本体(1)的外面,在其外侧整体粘附透明或半透明的筒状层(3)而能从外部透视上述带状材料(2a)的金属色,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软管本体(1)的螺旋状露出表面(1a)对置的所述筒状层(3)的螺旋状部分形成朝向所述软管本体(1)弯曲的凹状部(3a),使其内面(3b)紧贴于该软管本体(1)的螺旋状露出表面(1a),并且将层压于所述加强体(2)上的所述筒状层(3)的层压部(3c)形成为从其软管轴向中央部分朝向软管轴向两端部分(3d)变薄的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广濑克仁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菲异特东洋克斯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