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52508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耳机,具备:在具有大致平坦面(2a)的壳体(1)中设有麦克风部(15)、接收器部(14)、电池部(12)和无线通信部(13)的主体部(4);和从大致平坦面(2a)突出的突出部(11),安装于突出部(11)的前端上的接收器部(14)的耳垫部(17)插入在外耳道内而构成,在比耳垫部(17)靠主体部(4)侧的突出部上,具备弹性接触卡止在比耳珠及对珠靠内侧的耳甲介腔的内壁上的卡止部(16),耳垫部(17)是能够弹性变形以紧贴在外耳道的内壁上的耳塞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耳机,所述耳机具备在具有大致平坦面的壳体中设有麦克风部、接收器部、电池部和无线通信部的主体部;和从该大致平坦部突出的突出部,将安装在该突出部的前端部上的上述接收器部的耳垫部插入到外耳道内而构成。
技术介绍
提出了不用手来进行用便携电话等的通话的通话用耳机。特别是,也有使用蓝牙Bluetooth (注册商标)技术等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构成的无线的耳机。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耳机具备在具有大致平坦面的壳体中设有麦克风部、接收器部、电池部和无线通信部的主体部、和从大致平坦面突出的突出部。并且,构成为,将安装在该突出部的前端部上的接收器部的耳垫部设置在耳甲介腔内。如果这样将耳机构成为无线,则通过麦克风部、接收器部、电池部和无线通信部等多个部件使其自身的重量变大,但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耳机中,通过耳垫部卡止在耳珠及对珠的耳甲介腔的内壁上,耳机变得难以从耳介脱落。专利文献l:技术注册第310593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耳机中,由于耳垫部卡止在耳珠及对珠的耳甲介腔的内壁上,所以外耳道没有被耳垫部完全封闭,而产生较大的间隙。结果,由接收器部再现的声音容易泄漏到比耳垫部靠外部,并且来自外部的声音的截断也不再能通过耳垫部良好地进行。即,对于使用者来说,有难以听清由接收器部再现的声音的问题。此外,即使将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耳垫部安装到耳介中,由于接收器部并不一定以朝向外耳道的状态卡止,所以有可能难以听清被再现的声音。这里,也可以想象将耳垫部改变为能够弹性变形以使其紧贴在外耳道的内壁上的耳塞型的结构,但在此情况下,仅通过耳垫部使重量较大的耳机不从耳介脱落是困难的。特别是,在将耳机安装到耳介中的状态下运动头部的情况下耳机容易脱落。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将耳机相对于耳介可靠地安装、并且能够良好地听清由接收器部再现的声音的耳机。用来达到上述目的的有关本专利技术的耳机的特征结构,是一种耳机,具备在具有大致平坦面的壳体中设有麦克风部、接收器部、电池部和无线通信部的主体部;和从该大致平坦面突出的突出部,安装于该突出部的前端部上的上述接收器部的耳垫部插入在外耳道内而构成,其中,在比上述耳垫部靠上述主体部侧的上述突出部上,具备弹性接触卡止在比耳珠及对珠靠内侧的耳甲介腔的内壁上的卡止部;上述耳垫部是能够弹性变形以紧贴在外耳道的内壁上的耳塞型。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耳垫部是耳塞型,所以声音不易泄漏到外部,并且能够良好地进行从外部向外耳道内的声音的截断。此外,由于在主体部中设有麦克风部、接收器部、电池部及无线通信部等,所以也有重量,但由于设有弹性接触卡止在比耳珠及对珠靠内側的耳甲介腔的内壁上的卡止部,所以能够在维持着耳垫部紧贴插入在外耳道内的状态的同时、使耳机不会从耳介脱落。此外,由于抵接在耳机的使用者的耳介或脸蛋等上的是主体部的大致平坦面,所以耳机稳定地接触在耳介及脸蛋上。因而,能够提供能够将耳机相对于耳介可靠地佩戴、并且能够良好地听清由接收器部再现的声音的耳机。有关本专利技术的耳机的另一特征结构是,上述卡止部及上述突出部可相对旋转地构成;上述卡止部的旋转轴处于从该卡止部的中央部偏心的位置。根据上述特征结构,如果以旋转轴为基准捕捉卡止部的形状,则卡止部呈从旋转轴向一个方向伸出的形状。即,能够使耳垫部相对于外耳道的内壁良好地紧贴,并且能够使卡止部从旋转轴向一个方向伸出、 一边弹性变形一边推抵在耳甲介腔的内壁上。此时,由于卡止部与突出部相对旋转,所以能够在维持着耳垫部紧贴插入在外耳道内的状态的同时、使卡止部旋转到卡止部对应于耳甲介腔内的形状而相对于该耳甲介腔的内壁良好地紧贴的位置关系。4有关本专利技术的耳机的另一特征结构是,上述卡止部在除了外缘部以外的位置上具有挖空部。根据上述特征结构,通过形成上述挖空部,当卡止部相对于耳甲介腔的内壁紧贴时,容易弹性变形为该耳甲介腔的内壁的形状以便紧贴。结果,卡止部相对于耳曱介腔的内壁良好地紧贴。此外,对于使用者而言,卡止部向耳甲介腔内的嵌入感觉也变好。有关本专利技术的耳机的另一特征结构是,上述突出部弯曲形成。根据上述特征结构,由于突出部弯曲形成,所以设在突出部的前端上的耳垫部的中心轴向大致平坦面的方向倾斜,以使耳垫部的中心轴与大致平坦面之间的角度变小。由此,在耳垫部紧贴插入在耳介的外耳道内的状态下,壳体的大致平坦面良好地接触在使用者的耳介或脸蛋上。由此,耳机向耳介的佩戴状态稳定。附图说明图l是耳机的分解立体图。图2 (a)是耳机的侧视图,图2 (b)是耳机的俯视图。图3 (a)是表示卡止部的详细构造的图,图3(b)是表示突出部的详细构造的图。图4是表示卡止部的旋转状态的图。图5是说明耳机向人体的佩戴状态的图。图6(a)是说明佩戴了耳机时的卡止部的位置的侧视图,图6(b)是说明佩戴了耳机时的卡止部、突出部及主体部的位置的局部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2a大致平坦面4主体部11接收器接合部(突出部)llc前端部12电池部13无线通信部14接收器部15麦克风部516卡止部 16a挖空部 17耳垫部 O旋转轴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有关本专利技术的耳机进行说明。图l是耳机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图2 (a)是耳机的侧视图,图 2(b)是耳机的俯视图。如图1及图2所示,耳机具备主体部4,所述 主体部4在具有大致平坦面2a的壳体1中设有麦克风部15、接收器部 14、电池部12和无线通信部13。并且,将从外部经由无线通信部13 接收到的声音信号利用接收器部14输出,将使用麦克风部15接收到 的声音变换为声音信号,经由无线通信部13向外部发送。无线通信部 13能够利用蓝牙(注册商标)技术等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与外部装置 无线通信而构成。主体部4所具有的壳体1由第1部件2和第2部件3构成。并且, 将上述各种部件收容在通过将第l部件2及第2部件3相互组装而形成 的壳体1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的大致平坦面2a形成为接近于 椭圆形或长方形等的形状。此外,除了上述麦克风部15、接收器部14、 电池部12及无线通信部13以外,电源开关部18、音量开关部19及基 板组件IO也收容在壳体1内。进而,麦克风部15收容在电源开关部 18的附近、即与形成有接收器用贯通孔2b相反的端部的壳体1内。并 且,如果使用者将按钮式的电源开关部18开启操作,则通过从电池供 给的电力,耳机成为动作状态,如果将电源开关部18关闭操作,则耳 机成为停止状态。在耳机的动作状态下,如果无线通信部13从外部接收到声音信号, 则通过搭载在基板组件10中的运算处理装置(未图示)等运算处理该 声音信号。然后,在接收器部14中将声音信号变换为声音而输出。此 外,如果麦克风部15接收到从使用者发出的声音等、变换为声音信号, 则通过搭载在基板组件10中的运算处理装置等运算处理该声音信号。 然后,通过无线通信部13将声音信号发送到外部。此外,在壳体1的第1部件2的侧面上设有切口部2d。在将第1部件2与第2部件3组装时,将与基板组件10连接的音量开关部19 配置在该切口部2d中。并且,如果使用者操作该音量开关部19,则从 接收器部14输出的音量变化。进而,耳机具备通过接收器用贯通孔2b从壳体1的大致平坦面2a 突出到外部的作为突出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耳机,具备:在具有大致平坦面的壳体中设有麦克风部、接收器部、电池部和无线通信部的主体部;和从该大致平坦面突出的突出部,安装于该突出部的前端部上的上述接收器部的耳垫部插入在外耳道内而构成,其特征在于, 在比上述耳垫部靠上述主体部侧的 上述突出部上,具备弹性接触卡止在比耳珠及对珠靠内侧的耳甲介腔的内壁上的卡止部; 上述耳垫部是能够弹性变形以紧贴在外耳道的内壁上的耳塞型。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6-10-3 272032/20061、一种耳机,具备在具有大致平坦面的壳体中设有麦克风部、接收器部、电池部和无线通信部的主体部;和从该大致平坦面突出的突出部,安装于该突出部的前端部上的上述接收器部的耳垫部插入在外耳道内而构成,其特征在于,在比上述耳垫部靠上述主体部侧的上述突出部上,具备弹性接触卡止在比耳珠及对珠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楠田大辅藤本嘉人筱塚宽悦
申请(专利权)人:星电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