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郑桂权专利>正文

童车的转向控制离合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31727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使用方便、安全性高的童车的转向控制离合机构,包括车身架、车头把手、前轮架、后轮架、位于车身架后部的控制杆、以及设置在所述控制杆与前轮架之间的联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架上端与转向管相联,该转向管套住连接管,该连接管内放置旋扭座,旋扭内端与所述旋扭座活动连接,旋扭外端的旋柄经所述连接管上的缺口和所述转向管上的宽孔伸出,所述旋扭位于所述转向管的宽孔位置处的部位为横截面为长方形的卡板,该卡板的长边长度与所述转向管的宽孔的宽度相配,所述连接管上端与所述车头把手相联。(*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童车的转向控制离合机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童车包括车身架、前轮架、后轮架、车轮和车头把手,安装了车轮的前轮架 和后轮架分别安装在车身架前部和后部,其中前轮架上部与车头把手固定连接后与车身架 枢接;有另一种童车为了方便位于车后推车的家长或大人对车向进行控制,而在车身架后 部设置控制杆,在控制杆与车头把手之间设置齿轮组等联动机构,家长在车后操作控制杆 时通过联动机构控制车头把手的转动,从而控制童车的转向,这种童车的转向控制机构中, 车头把手一直与车后的控制杆同步动作,位于车后的大人想通过控制杆控制车向时,而坐 在车中手扶车头把手的小孩会影响童车的转向,而小孩可能受童车转向时车头把手的影响 而从车上跌出,所以这种童车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童车中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而提供一种使用 方便、安全性高的童车的转向控制离合机构。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童车的转向控制离合机构,包括车身架、车 头把手、前轮架、后轮架、位于车身架后部的控制杆、以及设置在所述控制杆与前轮架之间 的联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架上端与转向管相联,该转向管套住连接管,该连接管内 放置旋扭座,旋扭内端与所述旋扭座活动连接,旋扭外端的旋柄经所述连接管上的缺口和 所述转向管上的宽孔伸出,所述旋扭位于所述转向管的宽孔位置处的部位为横截面为长方 形的卡板,该卡板的长边长度与所述转向管的宽孔的宽度相配,所述连接管上端与所述车 头把手相联。小孩自己使用时,通过旋柄将旋扭转动到卡板的长边水平方向,使卡板两侧的 短边紧贴转向管中宽孔的两侧,转向管与连接管之间紧连接,使车头把手与转向管可以同 步转动;如果希望只由童车后方的家长或大人控制童车的转向,则可以将旋扭转动到卡板 的长边沿垂直方向,使卡板的长边与转向管宽孔两侧之间留有间隙,当通过控制杆控制前 轮架转动时,前轮架只带动转向管转动,而不能带动连接管同步转动,从而使车头把手只能 随连接管转动而不能随转向管转动,所以即使家长控制童车转向时,车头把手与转向管之 间可以相互转动一定的角度,从而使手扶车头把手的小孩的手具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小孩 身体不致生硬地受制于车头把手而将小孩从车上拖出。所述转向管的宽孔两侧分别设有外翻翼,两只外翻翼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旋扭的卡 板的长边相配。由于采用了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在家长控制童车转向时,可以旋转旋扭, 使车头把手可以相对于前轮架转动一定角度,也即当家长通过控制杆转动前轮架转向时, 手扶车头把手的小孩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地转动车头把手,所以,小孩的身体不会被车 头把手拖出车,与现有的童车相比,其安全性高。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童车的转向控制离合机构的前半部分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童车的转向控制离合机构的后半部分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1中旋扭6另一角度的立体放大图。图4是图1中转向驱动环72另一角度的立体放大图。图5是图1中旋扭座5另一角度的立体放大图。图6是图5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7是图1中连接管3另一角度的立体放大图。图8是图3中的旋扭与图6中的旋扭座安装在一起后的原理示意图。图9是向图8中装入图7所示连接管后的结构原理图。图10是图8另一角度的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的旋扭旋转90度后的状态示意图。图12是图1中下支架9的立体放大图。图13是本技术中控制连接杆驱动转向管的结构原理图。图14是图13中的旋扭转过90度后的状态示意图。图15是将图1和图2中的各零部件组装在一起后的立体示意图。图16是将图15中的横管8、前饰盖11和后饰盖12拿走后的示意图。图17是图16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18是图16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19是图2中转向控制块23的立体放大图。图20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21是图1或图2中其中一只卡介的立体放大图。图中标记,1、车头把手,11、前饰盖,12、后饰盖,110、透孔,3、连接管,31、缺口,4、 转向管,40、宽孔,401、402、外翻翼,403、404、定位筋,14、销钉,5、旋扭座,6、旋扭,71、上支 架,7、控制连杆,15、卡介,72、转向驱动环,8、横管,81、车头管,82、套管,83、车尾管,9、下支 架,13、前轮架;17、控制杆,18、外饰筒,19、连接塞块,181、插销,182、旋盖,21、装饰块,16、 卡介,23、转向控制块,25、方轴,29、下饰块;61、旋柄,62、卡板,620、卡筋,63、螺丝孔,721、 722、扣孔,723、7M、定位缺口,51、定位孔,52、销孔,510、卡槽,301、螺丝通孔,302、定位销 孔,91、92、支承台,230、方孔,231、232、扣孔,78、79、环形槽。具体实施方式图1和图2是本技术所述童车的转向控制离合机构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 图,由于图面篇幅所限将其分开为图1和图2 ;见图1,所述车身架是一带有车头管81、套管 82和车尾管83的横管8,车头管81、套管82和车尾管83大致位于同一垂直平面并分别与 横管8相交,每条控制连杆7两端的弯头上分别设有两条与卡介15 (参见图21)环形槽78 和79 (参见图20);将图1中两条控制连杆7左端的弯头扣入转向驱动环72的扣孔721和 722(见图4)内,然后将四个卡介15卡入对应弯头的环形槽内,使每个弯头上的两只卡介分别位于转向驱动环72的上下侧,同理将控制连杆7右端的弯头扣入图2中控制块23的扣 孔231和232(参见图19)后,向各环形槽内卡入图2中的卡介16,从而将图2中的转向控 制块23和图1中的转向驱动环72安装在控制连杆7两端,然后将其经图1中横管8右端 的管口处伸入,使转向驱动环72位于车头管81内,而图2中的转向控制块23位于图1中 套管82与横管的相交处。见图1,安装了转向驱动环72后的控制连杆7经横管8右端尾部伸入后,转向驱动 环72位于车头管81中部,将上支架71和下支架9分别装入车头管81的上部和下部并用螺 丝连接。将旋扭座5塞入连接管3内并推至连接管的缺口 31处然后一道装入转向管4内 使旋扭座5位于转向管的宽孔40处,用销钉14插入连接管3的定位销孔302内,将旋扭座 5定位在连接管3中;此时旋扭上的螺丝孔63 (见图幻正对连接管3的螺丝通孔301 (见 图7),且转向管4正对该螺丝通孔的位置处开有较大的避空缺口 ;将旋扭6经前饰盖11的 透孔110伸入转向管4的宽孔40后插入旋扭座5中,然后用螺丝经转向管的避空缺口拧入 旋扭的螺丝孔内,该螺丝将连接管3、旋扭座5和旋扭6相联在一起;再使转向管4穿过上 支架71、转向驱动环72和下支架9,其中转向管上的两条定位筋403和404分别与转向驱 动环72内环中的定位缺口 723和724(见图4)相配,转向管4下端与前轮架13连接,连接 管3上端与车头把手1连接,前轮架13下部安装前轮。见图3,旋扭上设有旋柄61和卡板62,卡板前部设有卡筋620与图6中旋扭座上 的卡槽510相配,卡板最前端伸入图6中旋扭座的定位孔51内,而卡板最前端的端面上开 有螺丝孔63,将图5和6中的旋扭座装入图7的连接管后使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童车的转向控制离合机构,包括车身架、车头把手、前轮架、后轮架、位于车身架后部的控制杆、以及设置在所述控制杆与前轮架之间的联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架上端与转向管相联,该转向管套住连接管,该连接管内放置旋扭座,旋扭内端与所述旋扭座活动连接,旋扭外端的旋柄经所述连接管上的缺口和所述转向管上的宽孔伸出,所述旋扭位于所述转向管的宽孔位置处的部位为横截面为长方形的卡板,该卡板的长边长度与所述转向管的宽孔的宽度相配,所述连接管上端与所述车头把手相联。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童车的转向控制离合机构,包括车身架、车头把手、前轮架、后轮架、位于车身架 后部的控制杆、以及设置在所述控制杆与前轮架之间的联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架 上端与转向管相联,该转向管套住连接管,该连接管内放置旋扭座,旋扭内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桂权
申请(专利权)人:郑桂权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