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波谐振器、弹性波滤波器及采用其的天线共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29997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弹性波谐振器、弹性波滤波器及采用其的天线共用器。弹性波谐振器具备:第一弹性波谐振子(100),其具有设置在压电基板(1)上表面的第一叉指换能器电极(110);和第二弹性波谐振子(200),其具有设置在压电基板(1)上的第二叉指换能器电极(210);第一弹性波谐振子(100)和第二弹性波谐振子(200)连接,构成第一弹性波谐振子(100)的多个第一梳形电极(112)的交叉幅度比构成第二弹性波谐振子(200)的多个第二梳形电极(212)的交叉幅度大,由此,能够使横向模式乱真的产生频率被分散,并能够降低损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利用于移动体通信设备等中的弹性波滤波器。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弹性波滤波器,如图10所示,例如已知有串联连接3个弹性波谐振子D、 E、F的结构。通过这样的结构,降低每一对梳形电极指的电压,分散集中施加的机械压力, 谋求提高耐电力性能(参照专利文献1)。但是,在这样现有的串联连接多段弹性波谐振子的弹性波滤波器中,存在由于乱 真(spurious)而损耗较大的问题。S卩,如果对交叉幅度相等的弹性波谐振子D、E、F进行级联连接,则在各个弹性波 谐振子D、E、F中发生横向模式乱真(transverse modespurious)的情况下,该乱真就会在 各弹性波谐振子D、E、F中以相同频率出现。由此,各弹性波谐振子D、E、F的横向模式乱真 增强,通频带(passband)中的损耗变大。图11、图12中示出这种情况。图11是图10所示的现有弹性波谐振子的导纳 (admittance)特性图。此外,图12是同一弹性波谐振子的通过特性图。从这些图中可知, 在谐振频率A和反谐振频率B之间会有较大的深横向模式乱真S产生。其结果,在横向模 式乱真S产生的部分,通频带中的损耗变大。此外,作为现有弹性波滤波器,如图13所示,例如已知有并联连接3个弹性波谐振 子G、H、I的结构。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扩大通频带宽(参照专利文献2)。但是,在这样现有的并联连接多段弹性波谐振子的弹性波滤波器中,仍然存在由 于乱真而损耗较大的问题。S卩,如果对交叉幅度相等的弹性波谐振子G、H、I进行并联连接,则在各个弹性波 谐振子G、H、I中发生横向模式乱真的情况下,该乱真就会在各弹性波谐振子G、H、I中以相 同频率出现。其结果,各弹性波谐振子G、H、I的横向模式乱真增强,通频带中的损耗变大。图14、图15中示出这种情况。图14是图13所示的现有弹性波谐振子的导纳特性 图。此外,图15是同一弹性波谐振子的通过特性图。从这些图中可知,在谐振频率A和反 谐振频率B之间会有较大的深横向模式乱真S产生。其结果,与级联连接的情况相同,在横 向模式乱真S产生的部分,通频带中的损耗变大。专利文献1 JP特开平9-205343号公报专利文献2 JP特开2000-7797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抑制了由乱真导致的损耗的产生的弹性波谐振器、弹性波滤波器及采用 其的天线共用器。本专利技术的弹性波谐振器具备第一弹性波谐振子,其具有设置在压电基板上表面 的第一叉指换能器(interdigital transducer)电极;和第二弹性波谐振子,其具有设置在压电基板上表面的第二叉指换能器电极;第一弹性波谐振子和第二弹性波谐振子连接, 构成第一弹性波谐振子的多个第一梳形电极的交叉幅度比构成第二弹性波谐振子的多个 第二梳形电极的交叉幅度大。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实现横向模式乱真的影响较少且损耗降低的弹性波谐振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弹性波谐振器的上表面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弹性波谐振器的导纳特性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弹性波谐振器的通过特性图。图4是采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弹性波谐振器的天线共用器的结构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弹性波谐振器的上表面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弹性波谐振器的导纳特性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弹性波谐振器的通过特性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弹性波谐振器的上表面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弹性波谐振器的导纳特性图。图10是现有弹性波谐振器的上表面图。图11是现有弹性波谐振器的导纳特性图。图12是现有弹性波谐振器的通过特性图。图13是现有其他弹性波谐振器的电路结构图。图14是现有其他弹性波谐振器的导纳特性图。图15是现有其他弹性波谐振器的通过特性图。符号说明1压电基板2输入端子3连接线路4、5输出端子10天线共用器11发送滤波器12、15 放大器13天线元件14接收滤波器100、300第一弹性波谐振子110,210,311 315,411 415叉指换能器电极111、114、121、131、211、214、221、231 汇流条(bus bar)112、113、122、132、212、213、222、232 梳形电极120、130、220、230、316、317、416、417 栅状反射器(grating reflector)200、400第二弹性波谐振子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另外,本专利技术不被这些实施方式所限定。(实施方式1)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的弹性波滤波器的上表面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 弹性波滤波器具备由铌酸锂构成的压电基板1 ;和设置在压电基板1的上表面的第一弹性 波谐振子100及第二弹性波谐振子200。第一弹性波谐振子100和第二弹性波谐振子200 被级联连接。第一弹性波谐振子100具备叉指换能器电极110和栅状反射器120、130。栅状 反射器120、130按照夹持叉指换能器电极110的方式配置在弹性波传输路径上。叉指换能器电极110具备汇流条111、与汇流条111电连接的相同长度的多个梳 形电极112。多个梳形电极112按照周期P1设置在汇流条111上。此外,叉指换能器电极 110具备与汇流条114电连接的相同长度的多个梳形电极113。多个梳形电极113按照周 期P1设置在汇流条114上。梳形电极112和梳形电极113相互配置不同,并按照交叉幅度 (2个梳形电极重合的长度)L1进行交叉。汇流条111与输入端子2电连接。栅状反射器120具备与汇流条121电连接的多个梳形电极122。多个梳形电极122 按照周期P1/2设置在汇流条121上。栅状反射器130具备与汇流条131电连接的多个梳 形电极132。多个梳形电极132按照周期P1/2设置在汇流条131上。同样地,第二弹性波谐振子200具备叉指换能器电极210和栅状反射器220、 230。栅状反射器220及栅状反射器230按照夹持叉指换能器电极210的方式配置在弹性 波传输路径上。叉指换能器电极210具备与汇流条211电连接的多个梳形电极212。多个梳形电 极212按照周期P2设置在汇流条211上。此外,叉指换能器电极210具备与汇流条214电 连接的多个梳形电极213。多个梳形电极213按照周期P2设置在汇流条214上。梳形电极 212和梳形电极213相互配置不同,并按照交叉幅度L2进行交叉。此外,梳形电极212和梳 形电极213的交叉幅度L2比第一弹性波谐振子100的交叉幅度L1小。汇流条214与输出 端子4电连接。栅状反射器220具备与汇流条221电连接的多个梳形电极222。多个梳形电极222 按照周期P2/2设置在汇流条221上。栅状反射器230具备与汇流条231电连接的多个梳 形电极232。多个梳形电极232按照周期P2/2设置在汇流条231上。第一弹性波谐振子100及第二弹性波谐振子200形成通过连接线路3而电连接的 级联连接。另外,也可以省略连接线路3而直接连接汇流条114和汇流条211。在该情况 下,由于能够省略连接线路3,所以能够实现弹性波谐振子的小型化。这样,通过使形成第一弹性波谐振子100的叉指换能器电极110的梳形电极112 及梳形电极113的交叉幅度L1、与形成第二弹性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弹性波谐振器,具备:第一弹性波谐振子,其具有设置在压电基板上表面的第一叉指换能器电极;和第二弹性波谐振子,其具有设置在所述压电基板上表面的第二叉指换能器电极,所述第一弹性波谐振子和所述第二弹性波谐振子连接,构成所述第一弹性波谐振子的多个第一梳形电极的交叉幅度比构成所述第二弹性波谐振子的多个第二梳形电极的交叉幅度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7-11-6 2007-288351;JP 2007-11-15 2007-296523一种弹性波谐振器,具备第一弹性波谐振子,其具有设置在压电基板上表面的第一叉指换能器电极;和第二弹性波谐振子,其具有设置在所述压电基板上表面的第二叉指换能器电极,所述第一弹性波谐振子和所述第二弹性波谐振子连接,构成所述第一弹性波谐振子的多个第一梳形电极的交叉幅度比构成所述第二弹性波谐振子的多个第二梳形电极的交叉幅度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波谐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梳形电极的间距与所述第二梳形电极的间距不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波谐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波谐振子和所述第二弹性波谐振子级联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波谐振器,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后藤令滨冈阳介中村弘幸鹤成哲也藤原城二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