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风散热装置、离子风散热器及应用前述两者的激光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412891 阅读:2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离子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和由包含两条或两条以上导电线的第一组导电线与包含两条或两条以上导电线的第二组导电线彼此交叉形成的散热网,所述第一组导电线电连接至所述电源的一个输出端,所述第二组导电线电连接至所述电源的另一个输出端,并且,在每个交叉点处,所述第一组导电线具有朝同一方向的垂直于所述散热网平面的凸起,从而跨过与其交叉的相应的第二组导电线,并且所述第一组导电线与所述第二组导电线彼此绝缘。(*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散热器
,特别涉及一种利用离子风进行散热的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的激光器的制冷方式大多是风扇制冷、水冷、传导冷却等制冷方式,这些制冷方式存在噪声大、容易污染、体积大的缺点。公开号为US 7190587的美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无风扇式离子风冷却装置,如图1所示,它包括热沉101、底面102、凸起103、盖子104、电线105、电线支撑体106、固定部件107、电源108和加速器109。热沉101上有固定部件107并且由固定部件107固定在元器件的发热部位。电线支撑体106用来放置电线105,电线105位于相邻的两个凸起103间,并与凸起103保持平行,其中电线105到底面102的垂直距离与凸起103的垂直高度相同。高压电源装置108的正极与电线105相连,其接地终端与热沉101相连接。当电源装置108中的高电压提供给电线105,离子风就会在电线105处产生,由加速器109对其加速其向下流动,同时离子风带动空气沿着凸起103和盖子104所形成的通道流向通道两侧出口。热沉101上的热量通过离子风的流动释放出去。由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此装置上端加有盖子形成了只有两侧有出口的通道,使得离子风不能够直接将热量从与热沉垂直的方向散出,只能沿着与热沉方向平行的通道的两端出口释放热量,若离子风冷却装置较大,那么热沉中间位置产生的热量将得不到及时的释放,导致散热效率低;此外此装置结构复杂,制作工艺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的任务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离子风散热装置。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离子风散热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离子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和由包含两条或两条以上导电线的第一组导电线与包含两条或两条以上导电线的第二组导电线彼此交叉形成的散热网,所述第一组导电线电连接至所述电源的一个输出端,所述第二组导电线电连接至所述电源的另一个输出端,并且,在每个交叉点处,所述第一组导电线具有朝同一方向的相对于所述散热网平面的凸起,从而跨过与其交叉的相应的第二组导电线,并且所述第一组导电线与所述第二组导电线彼此绝缘。上述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所述凸起的形状优选圆弧形、三角形、梯形或抛物线形。进一步地,上述离子风散热装置中,还可以优选所述第二组导电线位于所述第一组导电线凸起的正下方。上述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所述第一组导电线和第二组导电线表面优选覆盖有导电和抗氧化涂层,例如,在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导电线和第二组导电线皆为铜线,其表面从内至外依次覆盖有镍层和金层,其中金层为所述导电和抗氧化涂层,所述镍层是为了增强所述金层与所述铜线表面之间的附着力。上述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所述第一组导电线中的各导电线之间和/或第二组导电线中的各导电线之间彼此并联或串联连接至所述电源。上述离子风散热装置中,所述电源为交流电源。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离子风散热器,该离子风散热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上述的离子风散热装置沿垂直于所述散热网平面的方向叠加而成,并且各个所述离子风散热装置的凸起方向相同。在此基础上,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激光器,包括激光器本体、散热片和上述的离子风散热装置,其中,散热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散热沟槽,散热片沿垂直沟槽方向切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散热片固定在所述激光器本体上,且散热片各个部分上的散热沟槽方向都相同,散热片相邻部分之间以及散热片两端都设有所述离子风散热装置,且使所述离子风散热装置产生的离子风沿所述散热沟槽朝同一方向流动。又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另一种激光器,包括激光器本体、热沉和上述的离子风散热装置,其中,所述热沉设置在所述激光器本体上,所述离子风散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热沉上方,且优选使离子风散热装置的凸起朝向所述热沉。-->本技术所提供的散热装置结构简单,体积小巧、轻薄,易于安装携带;各个部件为静态工作,其工作寿命较长,并且无噪音;由于其为主动源不会形成灰尘堆积,所以有自洁功能,也不会给激光器工作环境带来污染。本装置的离子风速度比风扇速度高,而且本装置上部无覆盖体,不会阻碍空气流动,热量可及时散出,可大大提高散热效率,从而提高全固态激光器工作稳定性,并减小激光器的整体体积。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图1为现有的一种离子风散热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离子风散热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散热装置形成离子风的原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离子风散热装置的空气流向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离子风散热装置应用在激光器散热中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离子风散热装置另一种应用在激光器散热中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一种离子风散热装置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从图中可以看到,包括彼此交叉的第一组导电线202和第二组导电线203,并且每根导电线的两端都固定在绝缘框架201上,第一组导电线202内所有的导电线彼此平行,第二组导电线203内所有的导电线也彼此平行,并且第一组导电线202与第二组导电线203在xoz平面内相互垂直,形成散热网,在第一组导电线202的每个导电线与第二组导电线203的每个导电线的交叉处,第一组导电线202都沿y轴正方向呈圆弧形凸起,跨过相应的第二组导电线203并与第二组导电线203绝缘。电源204为交流电源,其一个输出端与第一组导电线202的每根导电线电连接,另一个输出端与第二组导电线203每根导电线电连接,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连接方式为第一组导电线202中各导电线之间为并联连接,且第二组导电线203中各导电线之间也为并联连接。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第一组导电线202/第二组导电线203中各导电线之间也可以为串联连接,这都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具体需要而定,具体连接方法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不再详述。图3为本技术的散热装置形成离子风的原理示意图,当开启电源204后,第一组导电线202的凸起处和第二组导电线203之间形成强电场,在电场的作用下,位于第一组导电线202和第二组导电线203之间的空气被极化并电离,形成离子,根据柯恩达效应(C0anda Effect),流体(水流或气流)有离开本来的流动方向、改为随着凸出的物体方向流动的倾向,因此,大部分离子趋向于向第一组导电线202的凸起方向流动,只有少数离子流向第二组导电线203,如图3所示,曲线的箭头所指方向为离子流的流动方向。通过控制电源的电压和占空比,可以加速空气电离,使离子流速度加快,形成向第一组导电线202的凸起方向流动的离子风。由离子风带动空气流动,将热源处的热量散走。通过改变电压、占空比可以控制离子风的风速,即电压越高,离子风速度越快;占空比越高,离子风速度越快。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过高的电压会产生强烈激爆,所以要调整适当的电压值,使之满足电离空气条件。图4为图2所示实施例的空气流向示意图。图4中示出了第一组导电线202的一组凸起以及与之相应的处于圆心处的第二组导电线203中的一根导电线。如图4中箭头方向所示,第一组导电线202的凸起和第二组导电线203间的空气在离子风的带动下,向第一组导电线202的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离子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和由包含两条或两条以上导电线的第一组导电线与包含两条或两条以上导电线的第二组导电线彼此交叉形成的散热网,所述第一组导电线电连接至所述电源的一个输出端,所述第二组导电线电连接至所述电源的另一个输出端,并且,在每个交叉点处,所述第一组导电线具有朝同一方向的相对于所述散热网平面的凸起,从而跨过与其交叉的相应的第二组导电线,并且所述第一组导电线与所述第二组导电线彼此绝缘。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离子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和由包含两条或两条以上导电线的第一组导电线与包含两条或两条以上导电线的第二组导电线彼此交叉形成的散热网,所述第一组导电线电连接至所述电源的一个输出端,所述第二组导电线电连接至所述电源的另一个输出端,并且,在每个交叉点处,所述第一组导电线具有朝同一方向的相对于所述散热网平面的凸起,从而跨过与其交叉的相应的第二组导电线,并且所述第一组导电线与所述第二组导电线彼此绝缘。2.根据权利要求1的离子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的形状为圆弧形、三角形、梯形或抛物线形。3.根据权利要求2的离子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组导电线位于所述第一组导电线凸起的正下方。4.根据权利要求1的离子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导电线和第二组导电线表面覆盖有导电和抗氧化涂层。5.根据权利要求4的离子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导电线和第二组导电线皆为铜线,所述导电和抗氧化涂层为金层,且所述铜线表面与所述金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斌房涛成华梅东滨贾中达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视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