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后都容易穿戴的尿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36252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从前后都容易穿戴的尿布,具有透液性的表层片、不透液性的里层片、及介于两片之间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在长度方向的一边的部位的两侧边部设有扣紧带,其中,    在所述一边的部位的腰部设置腰部弹性部件以形成腰部伸缩部,在该一边的部位的腰身部的左右两侧形成侧伸缩部;    所述吸收体被设置成,所述一边的部位侧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边缘位于尿布长度方向的所述侧伸缩部的中央线的所述腰部侧,该侧伸缩部间的该吸收体的宽度不小于下裆部的该吸收体的最小宽度;    将尿布在长度方向2等分的中央线两侧的饱和吸收容量的比为45/55~55/45;    所述腰部弹性部件从尿布中取出状态下的长度为设置在尿布中状态下的长度的60~80%。(*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次性尿布,将设有扣紧带的部位(第1部)设置在穿用者的背部侧或腹部侧都易于穿戴,且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不易漏尿。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一次性尿布,已知的是具有扣紧带的展开型的一次性尿布、及预先形成为短裤型(pants)的一次性短裤型尿布,展开型的一次性尿布因可用于新生儿,且由于制造成本低等原因,一般最为常用。通常,展开型一次性尿布要预先确定配置于穿用者腹部侧的部位和配置于穿用者背部侧的部位,将配置于背部侧的部位上设置的扣紧带(fastening tape),在穿用者的腹部侧的固定区域(landing zone)上进行固定来穿上。然而,现有的展开型一次性尿布尽管对于静止仰卧睡眠状态下(以下称作睡眠位)的婴儿或幼儿等被穿用者(穿戴对象)容易穿上,但在婴幼儿活动剧烈而不愿意穿戴的情况下,例如四处爬行或翻滚的情况下,不易穿上。目前,尽管正销售着一种可步行的幼儿用的短裤型尿布,但现状是市面上还没有销售一种适于从爬行到扶东西站起的过渡期的婴幼儿用的尿布。并且,即使幼儿可扶东西站起,但要让幼儿自己每次抬起一条腿是困难的,因此现实中要穿上短裤型尿布是困难的。为此,专利技术人研究了将现有的在腹部侧进行固定的展开型尿布的穿戴方向反向,将设置扣紧带的部位即本来应配置在背部侧的部位放在穿用者的腹部侧来穿戴,但在现有的展开型一次性尿布中,与固定在腹部侧的场合相比,不能充分发挥吸收性能,存在着穿用中易漏尿、且穿上困难的问题。在日本特开平6-63077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目的在于在穿用者的背部侧固定扣紧带的尿布。这种尿布的构造在尿布本体的侧部具有弹性翼部和固定在其上的扣紧带,与现有的在背部侧固定的尿布相比,在易于穿戴方面得到了改善。可是,具有扣紧带的所谓展开型的尿布大多情况下固定在前侧,在只考虑了在后侧固定情况下的设计中,不得不牺牲原来的固定在前侧情况下的易穿戴性,吸收性能和防漏性能。前述公报所公开的专利技术是适用于动作激烈的幼儿的只固定在背侧的设计,没有考虑固定在前侧的情况。因此,迄今为止,还没有提出一种无论是穿戴在腹部侧还是背部侧都能充分满足穿戴性和吸收性能的尿布。最近,已知一种在设置扣紧带的部位的腰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多条腰部弹性部件以形成一对侧伸缩部的一次性尿布,在固定于腹部侧时,具有合身等优越性能,但将这种类型的尿布反向穿戴时,在一对侧伸缩部间或其附近的区域会产生扭歪或褶皱,由此,可知穿用者的肌肤与尿布的内表面之间会产生间隙而容易漏尿。在日本特开平2-164363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将扣紧带固定在穿用者后背侧的尿布罩。该尿布罩不与吸收体设置成一体,而且将尿布配置在适当的位置上使用的,但尿布的配置位置容易错位而易于发生漏尿。另外,扣紧带不易拉伸,不容易进行固定在背部侧的穿。并且,即使很费劲地在背部侧穿戴,由于不能与幼儿腹围的变化相对应,所以不能跟随幼儿的动作而容易发生错位下坠。再者,这种设计是固定在背部侧的设计,并没有考虑固定在前侧的情况。另外,在WO95/12376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固定翼部延伸至穿用者背部侧的尿布。这种尿布是固定在背部侧的设计,在固定于前侧时可能会发生泄漏。另外,穿戴时,由于翼部有较大收缩,故穿戴性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次性尿布,将设有扣紧带的部位(长度方向一边的部位)不管设置在穿用者的背部侧还是腹部侧都易于穿戴,且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不易漏尿。为了实现前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从前后穿戴都容易的尿布,具有透液性的表层片、不透液性的里层片、及介于两片之间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在长度方向的一边的部位的两侧边部设有扣紧带,其中,在所述一边的部位的腰部设置腰部弹性部件以形成腰部伸缩部,在该一边的部位的腰身部的左右两侧形成侧伸缩部;所述吸收体被设置成,所述一边的部位侧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边缘位于尿布长度方向的所述侧伸缩部的中央线的所述腰部侧,该侧伸缩部间的该吸收体的宽度不小于下裆部的该吸收体的最小宽度;将尿布在长度方向2等分的中央线两侧的饱和吸收容量的比为45/55~55/45;所述腰部弹性部件的从尿布中取出状态下的长度为设置在尿布中状态下的长度的60~80%。附图说明图1为示出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的透视图。图2为示出使各部的弹性部件伸展而将图1的一次性尿布扩展成平面状态(张紧状态)的局剖俯视图。图3为示出将第1部置于腹部侧来穿戴(背部侧穿戴)图1的一次性尿布的状态的透视图。图4为示出使第1部B置于腹部侧而将图1的一次性尿布穿戴(背部侧穿戴)在站立状态下的幼儿身上的状态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附图详细地说明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如图1和图2所示,具有透液性表层片2、不透液性里层片3、及介于两片之间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4。一次性尿布1为展开型一次性尿布,具有下裆部A、以及位于尿布长度方向的该下裆部A的前后的第1部B和第2部C,在作为长度方向一边的部位的第1部B的两侧边部设有扣紧带5、5,在作为长度方向另一边的部位的第2部C的外表面上设有固定扣紧带5、5的固定区域53。下裆部A是在穿用时配置于穿用者的下裆部(大腿间部位)。第1部B和第2部C中任意一方都可配置在穿用者的背部侧,而将另一方配置在穿用者的腹部侧。本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其下裆部A的两侧边形成为圆弧形状,整体具有长度方向中央变细的沙漏状的形状。表层片2具有外形尺寸比吸收体4大、俯视大致为矩形状的形状,配置在里层片3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位。里层片3具有与尿布的外形形状相同的沙漏形状的外形。表层片2和里层片3分别从吸收体4的两侧边41、41及两端边42a、42b向外延伸出,并在这些伸出部相互接合。里层片3的长度方向的两侧部从表层片2的两侧边向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出。在一次性尿布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形成一对立体褶裥(gather)6、6。各立体褶裥6如下形成,即,将具有弹性部件61的用于形成立体褶裥的片构件62,配置成从表层片2的两侧边的外侧分布到内侧。各片构件62处于将第1部B和第2部C的吸收体4的侧边41连结的直线与后述的腿部弹性部件9之间,沿尿布长度方向成直线状固定在表层片2上,该固定部成为固定端。各片构件62的位于前述固定端的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部分被固定在表层片2或里层片3上,另外,处于长度方向两端部附近的该固定端的尿布宽度方向中央的部分固定在表层片2上。在各片构件62的立体褶裥6上,设有多根线状的大致平行于该自由端63的弹性部件61。在该一次性尿布1中的第1部B的腰部D处,设置腰部弹性部件71以形成腰部伸缩部7,另外,在第1部B的腰身部E的两侧部,分别设置多条腰身部弹性部件81以形成一对侧伸缩部8。弹性部件71、81分别被设置成与尿布的宽度方向平行。腰部D是穿用时围住穿用者腰身部的部分,构成尿布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腰部是从腰端边缘11、12到下裆方向20mm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在第1部B和第2部C各自的腰部D,设置腰部弹性部件71来形成腰部伸缩部7。各腰部弹性部件71在尿布的宽度方向分布,以伸展状态配置着。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腰部弹性部件71分别由发泡氨基酸脂构成,具有带状的形态。此外,腰部弹性部件71的宽度为10~30mm左右,厚度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丰岛晴子奥田泰之
申请(专利权)人:花王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