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非织造布抑湿剂的吸收制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7873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吸收制品,包括:透液面层、吸收剂芯层、透气外包覆层和位于吸收剂芯与透气外包覆层之间的内非织造长丝层。外包覆层包括透气薄膜和外非织造长丝层。内非织造长丝层的平均纤维旦数高于外非织造长丝层的平均纤维旦数。内非织造长丝层起到抑湿剂的作用,它通过降低吸收剂芯与外包覆层表面之间的导热性,可减轻或防止外包覆层外表面的湿粘感。(*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至少一个面层、一个吸收剂芯以及一层透气性外包覆材料的吸收制品。在吸收剂芯与透气性外包覆材料之间布置着具有较高旦数纤维的纤维非织造纤网,从而导致吸收剂芯打湿时透气性外包覆材料外表面的表面湿度的降低,又不显著降低干态时吸收制品外包覆层的透气性。
技术介绍
吸收制品,例如尿布、儿童训练裤、成人失禁服装、泳装之类,一般都包括至少一个直接接触穿戴者的透液面层、一个吸收剂芯层以及一个基本不透液的外包覆材料。吸收剂芯布置在面层与外包覆材料之间。当吸收制品遇到排液时,液体将透过面层并进入到吸收剂芯中。外包覆层防止吸收剂芯中的液体跑到该服装以外。许多当今的吸收性服装采用透气性外包覆材料。透气性外包覆材料基本不透液,但允许水蒸汽透过。透气性外包覆材料容许水蒸气从吸收性服装逸出,从而增加该服装的舒适,减少皮疹以及其它当水蒸气窝藏在该服装内部,又经穿戴者身体加热所引起的刺激。许多当今的吸收性服装是高度透气的,旨在达到最大程度的舒适。透气性吸收制品的一个缺点是该服装外面,即,外包覆材料外表面,常常给人冷、潮、粘的感觉。随着吸收剂芯内液态水的蒸发并透过外包覆材料,与之相联系的蒸发冷却作用导致吸收剂芯和相邻外包覆材料温度下降,从而造成外包覆材料的湿粘感。因此,目前吸收性服装工业需要或希望有这样一种吸收制品,它既具有高透气性,却又能减少或避免因蒸发冷却造成感觉上的潮湿。专利技术概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透气性外包覆材料并且其外包覆材料潮湿感减轻的吸收制品。该吸收制品包括至少一个透液面层、一个透气、基本不透液外包覆材料,以及位于面层与外包覆材料之间的吸收剂芯层。该外包覆材料包括层合在非织造长丝纤网的透气性薄膜,并布置成,以其薄膜朝内(即,朝向吸收剂芯),而非织造纤网朝外。按照本专利技术,将一层第二非织造长丝纤网铺在吸收剂芯与透气性外包覆材料之间。第二非织造纤网的长丝平均旦数比外包覆材料中的第一非织造纤网的长丝平均旦数高。具有较高旦数的第二(内)非织造长丝纤网的存在,通过在吸收剂芯与外包覆材料之间提供一个空气隙,降低了第一非织造纤网外露表面的湿度。该空气隙将吸收剂芯与外包覆材料隔开,从而在受到冷却的吸收剂芯与触摸外包覆层的手指之间提供一种热绝缘。外包覆体系的导热率因此而降低,手的热量散失量因而减少。这使得尿布表面摸上去感觉更暖和、更干爽。湿粘和冰冷的感觉减少了,因此增强干爽和织物样感觉。当旦数等于或大于2时,内层非织造纤网一般就具备足够膨松性以提供足够的热绝缘。当旦数小于2时,外包覆层的非织造纤网将具备极佳的织物样手感。根据以上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和优点是提供一种吸收制品,它具有透气性外包覆体系,该体系的导热率通过在外包覆层与吸收剂芯之间加入一种包含大于2旦的纤维的非织造纤网而有利地降低。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和优点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不妨碍透气的抑湿层的透气性吸收制品。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和优点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在各种各样条件下摸上去总是暖和、干爽的透气性外包覆材料的吸收制品。上述以及其它特征和优点,在结合着所附实施例和附图研读了下面有关目前优选实施方案的详述之后将变得更加清楚。给出详述、实施例和附图的目的仅在于说明而不是对本专利技术范围做出限制,该范围仅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规定。附图简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吸收制品的透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吸收制品,沿着图1中线2-2截取的放大剖面图;以及图3是该透气性外包覆材料的一种实施方案的放大剖面图。定义术语“透气性薄膜”、“透气性层合物”或“透气性外包覆材料”是指一种薄膜、层合物或外包覆材料,它具有,用本文所描述的WVTR试验程序测定,至少约300g/m2-24 h的水蒸气透过速率(“WVTR”)。术语“外包覆体系”是指一个外包覆层合物与一个第二内层、抑湿非织造纤网的组合。术语“液态水-可透材料”是指一种存在于一个或多个层中的材料,例如薄膜、非织造布,或者开孔泡沫塑料,它是多孔的,并且由于水和其它含水液体能穿过孔流动因而是可透水的。这些薄膜或泡沫塑料中的孔隙,或者非织造纤网中纤维或长丝之间的空隙足够大,而且足够多,以致容许液态水透过材料渗漏或流过。术语“非织造布或纤网”是指其结构系由单根纤维或丝交叉铺置构成的纤网,但它们不是像针织物中那样按照规则或可辨认方式排列的。非织造布或纤网一向采用多种方法成形,如熔喷法、纺粘法、气流铺网法以及粘合-梳理纤网法。以浆粕或纤维素为基础的纤网也是非织造布。非织造布的基重通常以每平方码材料的盎司数(osy)或每平方米的克数(gsm)表示;有用的纤维直径通常表示为μm数。(注要从osy数值换算为gsm值,可用33.91乘上osy的数值)。术语“微纤维”是指平均纤维旦数为约0.005~10,例如,平均纤维旦数为约0.05~6的小直径纤维,或者更具体地,微纤维可具有约1~4的平均纤维旦数。术语“旦数”被规定为每9000米纤维的克数。对于圆形断面的纤维来说,旦数可根据以微米表示的纤维直径取平方,乘上以g/cc为单位的密度,再乘上0.00707计算出来。旦数越低,表明纤维越细;旦数越高,表明纤维越粗或越重。例如,已知聚丙烯纤维直径为15μm,要换算为旦数,可取平方,该结果乘上0.89g/cc,再乘上0.00707。于是,15μm的聚丙烯纤维的旦数为约1.42(152×0.89×0.00707=1.415)。在美国以外,较常用的度量单位是“特(tex)”,其定义是每千米纤维的克数。特数可按旦数/9来计算。“平均纤维旦数”是每根纤维旦数之和,除以纤维根数。术语“纺粘纤维”是指一类小直径纤维,其成形方法是通过将熔融热塑性材料从纺丝板的多个纤细,圆形或其它形状的纺丝孔中挤出为丝束,随后,挤出丝束的直径,借助例如以下文献中的方法迅速拉细授予Appel等人的美国专利4,340,563及授予Dorschner等人的美国专利3,692,618、授予Matsuki等人的美国专利3,802,817、授予Kinney的美国专利3,338,992及3,341,394、授予Hartmann的美国专利3,502,763、授予Petersen的美国专利3,502,538、授予Dobo等人的美国专利3,542,615,在此均全文收作参考。纺粘纤维经骤冷,当沉积到收集表面上时通常是不发粘的。纺粘纤维通常为连续状且平均旦数通常大于约0.3μm,更具体地,介于约0.6~10。术语“熔喷纤维”是指按如下方法成形的纤维将熔融热塑性材料从多个纤细,通常为圆形的纺丝孔中以熔融丝束或长丝形式挤出到逐渐汇聚的高速加热气流(例如空气流)中,气流将熔融热塑性材料丝束拉细,直径变小,可能小到微纤维的直径范围。然后,熔融纤维被高速气流夹带着,最后沉积在收集表面上,形成由无规分布的熔喷纤维组成的纤网。此类方法,例如公开在授予Buntin的美国专利3,849,241中。熔喷纤维属于微纤维,可以是连续的或不连续的,通常小于约0.6旦,且当沉积到收集表面上时通常是自粘的。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熔喷纤维优选在长度上为基本连续的。术语“薄膜”是指采用薄膜挤出法,例如流延薄膜或吹胀薄膜挤出法制成的热塑性薄膜。术语“水-可透多孔薄膜”是指通过冲孔或穿孔而变成多孔的薄膜,也指通过聚合物与填料的混合,再由该混合物成形为薄膜,然后拉伸该薄膜,而变得多孔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收制品,包含:透液面层;吸收剂芯层;疏水内非织造长丝纤网;以及透气外包覆层,其WVTR至少为约300g/m↑[2]-24小时;该透气外包覆层包括至少一个透气性薄膜和一个具有一定平均纤维旦数的外非织造长丝纤网;其 中内非织造长丝纤网的平均纤维旦数高于外非织造长丝纤网的平均纤维旦数。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CA布拉尼AL麦科尔马克SC保罗
申请(专利权)人:金伯利克拉克环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