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切换式立体显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77381 阅读:2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可切换式立体显示器,其包括一显示面板以及一可切换式视差阻障元件。可切换式视差阻障元件配置于显示面板上方,而可切换式视差阻障元件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一绝缘层、一共通电极以及一光阀层。第一基板具有一触控线路,第二基板配置于第一基板与显示面板之间,且第二基板具有多个控制电极,触控线路与控制电极位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绝缘层配置于第一基板上以覆盖触控线路。共通电极配置于绝缘层上,且光阀层配置于共通电极与控制电极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切换式立体显示器,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将触控线路整合于可 切换式视差阻障元件中的可切换式立体显示器。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进步,使用者对于显示器的显示品质(如影像解析 度、色彩饱和度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除了高影像解析度以及高色彩饱和度之外, 为了满足使用者观看真实影像的需求,已发展出能够显示出立体影像的显示器。此外,具有 触控功能的显示器也逐渐受到使用者的欢迎。目前发展出来的一种立体影像显示技术中,在显示面板与使用者之间设置一视差 阻障元件(parallax barrier),利用视差阻障元件来控制观赏者左眼与右眼所接收到的 影像。根据人眼的视觉特性,当左眼与右眼分别观看相同的影像内容但是具有不同视差 (parallax)的二影像时,人眼会观察到立体影像。前述的视差阻障元件通常具有多个狭缝 以使使用者的左眼与右眼能够观看到不同的影像。由于视差阻障元件的设置会使立体显示 器无法显示正常的二维影像,因此已有可切换式视差阻障元件被提出,以使显示器能够显 示二维及立体影像。在公知技术中,可切换式视差阻障元件及触控面板皆是分别制造后再外贴于显 示面板上,且可切换式视差阻障元件及触控面板通常需要通过二软性线路薄膜(Flexible printed circuit)分别与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因此公知的立体显示器在组装上较为复杂 与耗时,导致制造成本较高,且立体显示器的整体厚度难以有效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f共一种可切换式立体显示器,其将触控线路整合于可切换式视差阻障元件中。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切换式立体显示器,其包括一显示面板以及一可切换式视差阻 障元件。可切换式视差阻障元件配置于显示面板上方,而可切换式视差阻障元件包括一第 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一绝缘层、一共通电极以及一光阀层。第一基板具有一触控线路,第二 基板配置于第一基板与显示面板之间,且第二基板具有多个控制电极,触控线路与控制电 极位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绝缘层配置于第一基板上以覆盖触控线路。共通电极配 置于绝缘层上,且光阀层配置于共通电极与控制电极之间。由于本专利技术将触控线路整合于可切换式视差阻障元件中,因此本专利技术对于可切换 式立体显示器的量产有很大助益,且能够使可切换式立体显示器的整体厚度与重量降低。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 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可切换式立体显示器的剖面示意图2k为可切 换式视差阻障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图2B为图2A所示可切换式视差阻障元件的局部放大图的剖面图;图3为沿着图2A中的A-A’剖面的剖面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00 可切换式立体显示器 110 可切换式视差阻障元件112:绝缘层114:共通电极116:光阀层118:触控线路119:控制电极Sl 第一基板S2:第二基板S:狭缝SSl 第一感测串列SS2 第二感测串列120 显示面板Cl 触控信号传导线路C2:控制信号传导线路C3:导电元件C4 传导线路T 转接垫SL 框胶FPC 软性线路薄膜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可切换式立体显示器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本实施 例的可切换式立体显示器100包括一可切换式视差阻障元件110以及一显示面板120,且可 切换式视差阻障元件110配置于显示面板120上方。可切换式视差阻障元件110包括一第 一基板Si、一第二基板S2、一绝缘层112、一共通电极114以及一光阀层116。第一基板Sl 具有一触控线路118,第二基板S2配置于第一基板Sl与显示面板120之间,而第二基板S2 具有多个控制电极119,且触控线路118与控制电极119位于第一基板Sl与第二基板S2之 间。此外,绝缘层112配置于第一基板Sl上以覆盖触控线路118,而共通电极114配置于 绝缘层112上,且光阀层116配置于共通电极114与控制电极119之间。换言之,共通电极 114位于绝缘层112与光阀层116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20可以是任何型态的平面显示面板,如液晶显示面板、 有机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等离子显示面板、电泳显示面板等。通常,液晶显示面板需搭配适 合的背光源方可达成良好的显示效能。从图1可清楚得知,绝缘层112位于共通电极114与触控线路118之间,以确保共 通电极114与触控线路118之间不会出现异常的短路现象。此外,位于共通电极114与控 制电极119之间的光阀层116可以根据共通电极114与控制电极119之间的电场而在局部 区域内改变其光穿透率(transmittance)。在本实施例中,光阀层116例如为一液晶层,而 控制电极119例如为多个彼此平行的条状电极,控制电极119用以定义出多个彼此平行的 狭缝S,而此狭缝S的宽度以及间距可依据显示面板120上的像素点距而作适当的更动。当共通电极114耦接至一共通电压(例如耦接至直流电压或接地),且各个控制 电极119接耦接于一控制信号时,位于控制电极119上方的光阀层116的光穿透率可以因 共通电极114与控制电极119之间的电压差而大幅降低(穿透率接近0),此时,显示面板 120所显示的影像仅能够通过狭缝S被使用者所观看,且使用者所观看到的影像即为立体 影像。举例而言,光阀层116可选用Normally white液晶材料,当可切换式视差阻障元件110未被开启(意即,共通电极114与控制电极119之间不存在电压差)时,显示面板120 所显示的影像能仍顺利穿过光阀层116而达到二维影像显示的目的。显见,当光阀层116 选用Normally white液晶材料时可以达到省电的目的。但本专利技术并不以Normally white 液晶材料为限,视产品的设计需求而定。从图1可知,触控线路118、绝缘层112以及共通电极114皆是制作于第一基板Sl 的内表面上,控制电极119则是制作于第二基板S2的内表面上,而光阀层116(例如是液晶 层)则在第一基板Sl与第二基板S2组立之后填入其间。承上述,具有触控线路118的可 切换式视差阻障元件110在制作上,仅需使用到两片基板(即第一基板Sl与第二基板S2), 故可切换式视差阻障元件110的整体厚度可以进一步缩减,且可切换式视差阻障元件110 在制作成本上亦可进一步被降低。图2A为可切换式视差阻障元件的俯视示意图,图2B为图2A所示可切换式视差阻 障元件的局部放大图的剖面图。而图3为沿着图2A中的A-A’剖面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 图2A、图2B与图3,本实施例的触控线路118例如为电容式的触控线路,且触控线路118例 如是由多个彼此电性绝缘的第一感测串列SSl以及多个彼此电性绝缘的第二感测串列SS2 所构成。举例而言,第一感测串列SSl中的第一感测垫PAD1、第一桥接线BRl以及第二感测 串列SS2中的第二感测垫PAD2可由一层图案化透明导电层所形成,而第二感测串列SS2中 连接相邻第二感测垫PAD2的第二桥接线BR2例如为导电性较佳的金属桥接线,且第二桥接 线BR2与第一桥接线BRl在交错处通过介电材料D的设置而电性绝缘。此外,前述的第二 桥接线BR2与图案化透明导电层形成顺序可以互换,本实施例不限定其形成顺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切换式立体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显示面板;以及一可切换式视差阻障元件,配置于该显示面板上方,而该可切换式视差阻障元件包括:一第一基板,具有一触控线路;一第二基板,配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显示面板之间,且该第二基板具有多个控制电极,其中该触控线路与这些控制电极位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一绝缘层,配置于该第一基板上以覆盖该触控线路;一共通电极,配置于该绝缘层上;以及一光阀层,配置于该共通电极与这些控制电极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雅翎叶家骏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