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春梁专利>正文

跑步机的缓冲吸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259994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跑步机的缓冲吸震结构,包括:机体;框架,设在机体上,其两侧设有纵向杆体;支撑板,固设在该两杆体间,且两杆体前、后端位置,对应设有第一滚轮组;跑步带,绕设在该第一滚轮组的外周缘;第一滚轮组的对应内侧还设有一第二滚轮组,且第二滚轮组的前、后滚轮分别位于支撑板的前、后两端位置;第二滚轮组上绕设有一呈回转带形状的缓冲吸震层,缓冲吸震层的上表面位于跑步带的内缘面,当使用者脚步踏上跑步带时,迫使缓冲吸震层从动的被跑步带所带动回转,使缓冲吸震层始终有一段面积是于支撑板上移动,以提供跑步带直接的缓冲吸震介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直接的吸震效果,达到使用舒适及无噪音,不易造成脚踝及膝关节等位部运动伤害。(*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跑步机,尤其涉及一种跑步机的缓冲吸震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社会形态改变,人们生活紧张忙碌,致使运动时间相对减少,因此室内运动健 身器材广受大家欢迎;其中,跑步机可说是最受喜欢的一种健身器材。次按,现有跑步机的主要构成,如附图说明图1、图2所示,包括一机体11,一设于机体上的 框架12,设于框架12的前、后滚轮13、14,及一踏板(deck) 16,用以支撑绕经该前、后滚轮 13、14的跑步带15。该踏板16是由木板等硬质材料构成,于是跑步运动时不具缓冲吸震能 力,犹如踩在水泥地的感觉,非常不舒服,且震动噪音大,并易造成反作用力,而有运动伤害 之虞。于是,改进跑步机使其具有缓冲吸震效果的设计,遂因应而生,如图3所示,其是 在该踏板16上方设有一软性缓冲层17,用以形成一缓冲吸震效果,此类型专利见诸于国际 申请PCT WO 03/031664A1等专利案中。该缓冲层17被固定在该踏板16表面,且且该跑步 带15底缘面,当该跑步带15绕着前、后滚轮13、14回转时,其底缘面不断位移,而与静止不 动的缓冲层17形成极大的表面摩擦阻力,不仅跑步带15的运转不顺畅,更重要的是,此一 摩擦力会将该软性缓冲层17由表面逐渐向下磨耗,致使其使用寿命有限,为其最大缺点。又,图4所示,是US Patent No. 6,077,200号专利,其揭示一种于该踏板16与框 架12之间,设有多个橡胶垫18或是于该框体12底部设缓冲效果的弹性件19。此外,尚有 现有跑步机是在踏板底面设有Air bag或油压缸等元件,其借由该等构件来达到缓冲吸震 效果。但上述现有构件都无法有效直接消除化解踏板反弹的力量,尤其当跑步速度加快时, 根本没有时间来反应化解,因此尚有改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 供一种跑步机的缓冲吸震结构,使其具有直接的吸震效果,达到使用舒适及无噪音,且不易 造成脚踝及膝关节等位部运动伤害的功效增进。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跑步机的缓冲吸震结构,包括一机体;一框架,设在该机体上,其两侧设有 纵向杆体;一支撑板,固设在该两杆体间,且两杆体前、后端位置,对应设有一第一滚轮组; 一跑步带,绕设在该第一滚轮组的外周缘;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滚轮组的对应内侧还设有 一第二滚轮组,且该第二滚轮组的前、后滚轮分别位于该支撑板的前、后两端位置;该第二 滚轮组上绕设有一呈回转带形状的缓冲吸震层,该缓冲吸震层的上表面位于该跑步带的内 缘面,当使用者脚步踏上跑步带时,迫使该缓冲吸震层从动的被该跑步带所带动回转,使该 缓冲吸震层始终有一段面积是于该支撑板上移动,以提供该跑步带直接的缓冲吸震介面。前述的跑步机的缓冲吸震结构,其中缓冲吸震层包括由橡胶/EVA发泡材、PU发泡体其中任一或其组合式所构成。前述的跑步机的缓冲吸震结构,其中缓冲吸震层内缘面设有一耐磨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使其具有直接的吸震效果,达到使用舒适及无噪音,且 不易造成脚踝及膝关节等位部运动伤害的功效增进。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现有一种跑步机的外观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2-2断面的剖视图。图3是现有另一种跑步机的剖视图。图4是现有又一种跑步机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主要构造的立体示意图。图7是图6所示7-7断面剖视图,其显示脚尚未踏上的跑步带的状态图。图8是图7所示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图9是显示跑步带已带动缓冲吸震层的状态图。图10是图9所示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20 跑步机2721 机体2822 框架221 杆体23第一滚轮组231前滚轮232后滚轮24第二滚轮组241前滚轮242后滚轮25 跑步带26支撑板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阅图5 图8所示,本技术跑步机20较佳实施例包括—机体21,其包括无动力的平跑形态,或是具有马达的电动跑步形态,抑或复健步 路的机器等,皆可实施,容不赘述。一框架22,设在该机体21上,其两侧设有纵向杆体221 ;一支撑板26,包括由木芯板、合成板等所构成,是固设在该两杆体221之间,且两 杆体221前、后端位置,对应设有一第一滚轮组23,亦即其包括一前滚轮231及一后滚轮 232;此外,如果属于电动型,则该前滚轮231会另外以传动元件与机体21内的马达(图中缓冲吸震层 推动介面未示)连接而由其所驱动;一跑步带25,绕设在该第一滚轮组23的外周缘。以上结构为现有技术(Prior Art)为一般跑步机必备的构件,且非本技术的 专利标的,容不赘述。而本技术的改进特征在于该第一滚轮组23的对应内侧还设有一第二滚轮组24,且该第二滚轮组的前、后滚 轮241、242分别位于该支撑板26的前、后端位置;该第二滚轮组24上绕设有一呈回转带形状的缓冲吸震层(shock/impact absorber) 27,所述缓冲吸震层27包括以橡胶/EVA发泡材或PU发泡体其中任一或是由其 组合式所构成,但不限定于此,即等效材质亦可实施。前述缓冲吸震层27与第二滚轮组24的结合型态,是与该跑步带25与第一滚轮组 23的结合形态相同,本技术巧妙运用此种第二滚轮组24的设计,使该缓冲吸震层27摒 除现有技术是固定在支撑踏板表面的作法,而是呈现动态,亦即利用该缓冲吸震层27的上 表面是位于该跑步带25的内缘面,当该跑步带25启动时如图7、图8所示,呈顺时针方向回 转,此时如果脚尚未踏上去,则该缓冲吸震层27是静止不动,而跑步带25呈空转,且其间形 成一间隙S,所以跑步带25的底缘面此时不会磨损该缓冲吸震层27。而当使用者的脚踩在 跑步带25时,利用其身体的重力,会迫使跑步带25的底缘面贴靠在该缓冲吸震层27的上 表面,使其两者之间,如图9、图10所示,形成一种主动与从动关系的推动介面28,故跑步带 25被脚踏上时,即可同步带动该缓冲吸震层27亦顺时针方向回转,如此一来,该跑步带25 的内缘面就不会对缓冲吸震层27的上表面形成摩擦而使其磨耗,以增进其使用寿命。承上,该缓冲吸震层27是呈动态而不断位移,所以使用一段时间后,不会在脚踏 位置的固定点形成一凹陷面,因此,跑步或踩踏时,非常平稳及舒适。此外,本技术的缓冲吸震层27是由挠韧性材质所构成,使其得以连接成一回 转带形态,例如橡胶/EVA发泡材、PU发泡体等,但不限定于此,举凡具有缓冲吸震功能的 材料及形式皆可实施。再者,其一较佳实施例,如图8、图10所示,包括在其内缘面设有一耐 磨层271。该耐磨层271包括由树脂、高强力帆布、PVC或强化塑胶等挠性材所制成,使其在 位移时可以降低与支撑板26上表面的摩擦力。是以,本技术借助上述技术特征,使得在使用跑步机时,具有直接的缓冲吸震 效果,不仅倍感舒适且不易受到运动伤害,并因降低摩擦而可使跑步带顺畅运转,故可提升 使用寿命的功效。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 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 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综上所述,本技术在结构设计、使用实用性及成本效益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跑步机的缓冲吸震结构,包括:一机体;一框架,设在该机体上,其两侧设有纵向杆体;一支撑板,固设在该两杆体间,且两杆体前、后端位置,对应设有一第一滚轮组;一跑步带,绕设在该第一滚轮组的外周缘;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滚轮组的对应内侧还设有一第二滚轮组,且该第二滚轮组的前、后滚轮分别位于该支撑板的前、后两端位置;该第二滚轮组上绕设有一呈回转带形状的缓冲吸震层,该缓冲吸震层的上表面位于该跑步带的内缘面,当使用者脚步踏上跑步带时,迫使该缓冲吸震层从动的被该跑步带所带动回转,使该缓冲吸震层始终有一段面积是于该支撑板上移动,以提供该跑步带直接的缓冲吸震介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春梁邹永浩
申请(专利权)人:吴春梁邹永浩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