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差光栅、调整视差光栅之透光率的方法与立体显示器技术

技术编号:5253742 阅读:2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视差光栅、调整视差光栅之透光率的方法与立体显示器,包含:首先,提供一视差光栅,包含:一第一电极,包含至少一第一次电极和一第二次电极,一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相对设置,以及复数个液晶分子设置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其中当提供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一完全暗态电压差时,视差光栅具有一第一透光率,接着,提供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一电压差,电压差和完全暗态电压差相异,进而使第一次电极和第二次电极之间形成一横向电场,前述的横向电场影响各个液晶分子的旋转角度,使视差光栅具有一第二透光率,其中第二透光率与第一透光率相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用于立体显示器的视差光栅,尤其是一种可微调其透光率的视 差光栅。
技术介绍
经过多年的研究,立体显示技术已发展出数种显示模式,使观看者能产生一立体 视觉。所谓立体视觉,主要是针对左眼及右眼施以不同的影像,使大脑分析并重迭后,感 知所视物的层次感及深度,进而产生立体感。目前,立体显示技术可大致分成观察者需戴 特殊设计眼镜观看的戴眼镜式(Stereoscopic)立体显示技术以及可裸眼观看的裸眼式 (Auto-stereoscopic)立体显示技术。然而,戴眼镜式立体显示技术因其方便性与舒适性不 佳,而逐渐被裸眼式立体显示技术所取代。目前发展出来的裸眼式立体显示技术,主要是利用光栅来控制观赏者左眼与右眼 所接收的影像。举例而言,一种以IXD当视差光栅的2D/3D可转换的立体显示器。其原理 就是在2D显示器前使用一 LCD作为一视差光栅,该视差光栅是介于显示屏幕和背光源间之 间,而且视差光栅可以控制其开关,当3D效果关闭时,中间的视差光栅就会变成透明而不 具遮挡光源的作用,如此就有一般的显示屏幕为2D显示效果。在3D显示模式时,此视差光 栅即会开启,提供左、右眼个别影像,使显示器上的图像产生三维效果。根据不同的视角点数目,视差光栅会占显示屏幕不同的面积比例,若是视差光栅 占的面积过小,虽然透光率提高,但会有迭影(crosstalk)现象,若是视差光栅占的面积过 大,则会使得透光率过低。但由于视差光栅在制程上的误差,使得视差光栅较难达成最佳的 透光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视差光栅和调整视差光栅之透光率的方法,其可利用 横向电场微调视差光栅的透光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一种调整视差光栅之透光率的方法,包含首先提 供一视差光栅,包含一第一电极,包含至少一第一次电极和一第二次电极,一第二电极与 第一电极相对设置以及复数个液晶分子设置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其中当提供第一 电极和第二电极一完全暗态电压差时,一第一光遮蔽区分别与第一次电极和第二次电极重 迭,并且使视差光栅具有一第一透光率以及提供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一电压差,以形成一 第二光遮蔽区分别与第一次电极和第二次电极重迭,并且使第一次电极和第二次电极之间 形成一横向电场,前述的横向电场影响各个液晶分子的旋转角度,进而调整第二光遮蔽区 的宽度,使视差光栅具有一第二透光率,其中第二透光率与第一透光率相异。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一种视差光栅,包含一第一电极,包含至少一第 一次电极和一第二次电极,一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相对,复数个液晶分子设置于第一电极 和第二电极之间以及一视差光栅驱动组件,用以提供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一电压差,以形成一光遮蔽区分别与第一次电极和第二次电极重迭,并且使第一次电极和第二次电极之间 形成一横向电场,横向电场微调各个液晶分子的旋转角度,进而调整该光遮蔽区的宽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一种立体显示器,包含一显示单元包含一光源以 及一种视差光栅,显示单元提供一第一影像和一第二影像,前述视差光栅包含一第一电 极,包含至少一第一次电极和一第二次电极,一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相对,复数个液晶分子 设置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以及一视差光栅驱动组件,用以提供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一电压差,以形成一光遮蔽区分别与第一次电极和第二次电极重迭,并且使第一次电极和 第二次电极之间形成一横向电场,横向电场微调各液晶分子的旋转角度,进而调整光遮蔽 区的宽度。本专利技术利用第一次电极和第二次电极之间的横向电场来调整液晶分子的旋转角 度,可在不改变电极结构的情况下改变视差光栅之透光率,使得视差光栅之透光率上升或 降低。附图说明图1绘示的是立体显示器的示意图。图2绘示的是一视差光栅的立体示意图。图3绘示的是视差光栅沿AA’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绘示的是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及显示器的简单示意图。图5绘示的是视差光栅以操作电压差操作时的示意图。图6绘示的是调整视差光栅之透光率的方法的流程图。图7绘示的是电压比和透光率的关系。具体实施例方式在说明书及前述的申请专利范围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的组件。所属领 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理解,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的名词来称呼同样的组件。本说明书 及后续的申请专利范围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别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 差异来作为区别的基准。在通篇说明书及前述的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 式的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在下文的各实施例,对于相同组件使用相同组件 标注。另外,需注意的是图式仅以说明为目的,并未依照原尺寸作图。图1绘示的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立体显示器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简单来说,立体显示 器10是由一显示器12和一个视差光栅14共同组成,显示器12是利用一背光模组16提供 其光源,当要播放立体影像时,会将视差光栅14开启,并同时由显示器12提供至少两组具 有视差的2D画面,显示器12所显示的2D画面会提供光线34,而视差光栅14会在显示器 12前形成透光和不透光的条纹,将前述有视差的2D画面所产生的光线34分离,使得观看者 的左右眼可看到不同的影像。图2绘示的是本专利技术的一视差光栅的立体示意图。图3绘示的是视差光栅沿AA’ 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具有相同功能的组件将以相同符号标示。如图2和图3所示,并 且同时参阅图1,一视差光栅14包含一第一电极18和一第二电极20以及复数个液晶分子 22设置于第一电极18和第二电极20之间,第二电极具有一上表面21与液晶分子22接触,各个液晶分子22包含一长轴L。此外,一第一偏光片23和一第二偏光片M将第一电极18 和第二电极20夹在其间,通常第一偏光片23和第二偏光片M的偏光方向相互垂直,但不 以此为限。另外,第一电极18和第二电极20为透明电极。第一电极18包含许多条状的次 电极,例如一第一次电极26和一第二次电极27交错排列,和一外框观连接各个第一次电 极沈和第二次电极27的两端,在第一次电极沈和第二次电极27之间有一间隔30,另外, 显示器12所提供的光线34,会由第二偏光片M入射视差光栅14。通常第一次电极沈和第二次电极27的宽度相同,但第一次电极沈和第二次电极 27的宽度可以随着视差光栅14所要提供的视角点数目不同,而同时调宽或调窄。图4绘示 的是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及显示器的简单示意图,其中具有相同功能的组件将以相同符号 标示,为了清楚表示显示器和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相对位置,图4中仅绘示了显示器、第 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如图4所示,第一电极18的外框28大致环绕显示器12的显示区31, 第二电极20大致和显示器12的显示区31完全重迭。请再度参阅图3,并且一并参阅图1,为了提供2个视角点或4个视角点的立体影 像,在理想状态下,利用一视差光栅驱动组件32,提供第一电极18和第二电极20 —完全暗 态电压差V1来开启视差光栅14,此时,在第一次电极沈和第二电极20之间以及第二次电 极27和第二电极20之间会形成一垂直电场使得液晶分子22转向,改变由显示器提供的光 线34方向,并配合第一偏光片23和第二偏光片M的偏光方向,在第一偏光片23上与各个 第一次电极26和第二次电极27的重迭的区域形成光遮蔽区36,也就是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调整视差光栅之透光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提供一视差光栅,包含:一第一电极,包含至少一第一次电极和一第二次电极;一第二电极与该第一电极相对设置;以及复数个液晶分子设置于该第一电极和该第二电极之间,其中当提供该第一电极和该第二电极一完全暗态电压差时,一第一光遮蔽区分别与该第一次电极和该第二次电极重迭,并且使该视差光栅具有一第一透光率;以及提供该第一电极和该第二电极的一电压差,以形成一第二光遮蔽区分别与该第一次电极和该第二次电极重迭,并且使该第一次电极和该第二次电极之间形成一横向电场,该横向电场影响各该液晶分子的旋转角度,进而调整该第二光遮蔽区的宽度,使该视差光栅具有一第二透光率,其中该第二透光率与该第一透光率相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信忠辜景徽刘祥伦
申请(专利权)人: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